仁欽桑布譯師殿

仁欽桑布譯師殿

仁欽桑布譯師殿座落在扎達縣城內的托林寺是仁欽桑布大師主要的駐錫地,根據藏文史書《歷史寶典》的相關記載,相傳色康佛堂是大譯師晚年修行直至圓寂之處,長期以來被當地人稱為“仁欽桑布譯師殿”。

仁欽桑布譯師殿仁欽桑布譯師殿

座落在扎達縣城內的托林寺是仁欽桑布大師主要的駐錫地,由於年代久遠,早年與仁欽桑布修行、譯經活動相關的遺蹟已經很難確指。但是,在主殿迦薩大殿東面偏北約100米處,有一座早年便已毀壞的佛殿,人們稱為“色康佛堂”。根據藏文史書《歷史寶典》的相關記載,相傳色康佛堂是大譯師晚年修行直至圓寂之處,長期以來被當地人稱為“仁欽桑布譯師殿”。

1998年,差不多是我們在卡孜覺寺發現那尊“斷指銅像”的同時,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對托林寺進行搶救性保護工程,其中也對色康殿作了考古發掘清理。隨著這座殿堂的發掘出土,也引出了一系列千古疑案:仁欽桑布大師晚年究竟是在何處圓寂的?他的法體是否還保存在世?

藏文文獻《土觀宗派源流》記載說大師圓寂之後並沒有將法體保存在人間,而另一部藏文史書《青史》則記載得更為詳解:“他(指仁欽桑布)與尊者(指阿底峽大師)分別後,一心專修了十年之久,親見吉祥勝樂曼荼羅。享壽九十七歲而逝世。當淨治遺體時,城中老少等人都見著空中有許多天神在做供養法事;荼毗後未發現有骨骸等物,只發現三顆如小蓮瓣紅色舍利,但亦為時不久而消失空中發出雷聲而散去。”

如果相信色康殿便是仁欽桑布大師晚年修行直至圓寂的地方,那么他的遺體很可能是在托林寺加以處理的。如果按照藏文史書的說法,大師逝世後採用火化荼毗,並沒有在人間留下遺骸。但古格當地卻流傳著另一個說法,大師圓寂後遺體是送回家鄉卡孜埋葬的,而且具體的地點都可以指認:就在我們考古調查發現的卡孜覺寺廟下方的坡地上,依山崖建有一排佛塔,現在已經全部坍毀,相傳其中的一座佛塔內便葬有大師的遺體。那么,究竟哪一種說法更有說服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