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仁欽桑布(959年-1055年) ,亦譯作林親桑坡、仁欽桑波、仁欽藏卜,或稱寶賢譯師),是一個藏傳佛教人物。其一生三次往返印地、西藏三次,翻譯、校訂顯教經典17部、論33部、密教經典108部。將之收錄於藏文大藏經 甘珠爾與丹珠爾之中。人們將他之後編譯的密乘稱為“新密”,而此前的稱為“舊密”。
仁欽桑布(959~1055)出生在古格境內的旺熱那渚村,據稱他兩歲時即能背誦梵文聲的咒字,並能在地上作畫,被認為是“班智達”的轉世者。長大成人之後,他被古格國王益西沃選中,與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學習佛法。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不能適應印度的氣候和生活條件,相繼客死異鄉,只有仁欽桑布和另一位名叫勒巴喜繞的青年學成佛法回到故鄉。
藏文文獻《大譯師仁欽桑布傳略》明確地記載仁欽桑布的祖籍是在卡孜舒衣瓦,許多學者認為這個地點大體上就是在今天的卡孜一帶。這部傳記還記載,當年仁欽桑布功成名就重返故鄉時,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曾花五兩黃金專門在克什米爾請工匠鑄造了一尊銅像,又花了一兩黃金雇馬車將這尊銅像運回到卡孜,但在途中經過一座名為“馬哈黎卡拉”的小橋時,馬在懸崖邊上遇險受驚,使得銅像的一個手指頭被碰傷。後來,這尊專門為他父母鑄造的銅像被安置在卡孜廓卡爾寺中。
藏文史書《歷史寶典》的相關記載,相傳色康佛堂是大譯師晚年修行直至圓寂之處,長期以來被當地人稱為“仁欽桑布譯師殿”。藏文文獻《土觀宗派源流》記載說大師圓寂之後並沒有將法體保存在人間,而另一部藏文史書《青史》則記載得更為詳解:“他(指仁欽桑布)與尊者(指阿底峽大師)分別後,一心專修了十年之久,親見吉祥勝樂曼荼羅。享壽九十七歲而逝世。當淨治遺體時,城中老少等人都見著空中有許多天神在做供養法事;荼毗後未發現有骨骸等物,只發現三顆如小蓮瓣紅色舍利,但亦為時不久而消失空中發出雷聲而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