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被稱做解釋學的意義結構分析法的最終目的有三:原始仁學的真實意涵、仁學的歷史作用和仁學的現代意義。一般來說“儒學”指“四書五經”系統,其存在具有綜合的史學內涵,而仁學為獨立的思想文本。因此不妨比喻說,仁學是“橫向”存在的,是縱向歷史中的橫向存在,而儒學是“縱向”存在的;仁學是倫理學思想系統,而儒學是社會文化史過程。在傳統學術話語系統中,兩個學科標稱之間並無明顯區分,何況儒學的四書五經學就包含著孔孟學文本。但是仁學本身的意義和其在儒學系統中的作用為兩事。現在我們要把“仁學”一詞從其傳統語境中抽取出來,使其成為基本倫理學典範的孔孟倫理學之專稱,以區別於內容遠為繁複的儒學。我們將仁學與儒學區分開來,首先可以使孔子思想和中國兩千年儒教政治史分開,兩者成為雖相關而不同的學科領域,其結果不僅有益於古典學術研究,而且有助於未來文化學術創新的事業。一個直接的益處是使傳統仁學和現代“反封建思想運動”可以彼此相容一致。一方面,只有仁學,而非傳統儒學全體,才能有進一步參與中國現代化和全球倫理學對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信仰紛爭不已的今日世界,只有非宗教的仁學倫理學才有可能成為一切信仰傳統都可接受的“中性”對話基礎:主體選擇實踐學和人際正義思想之間的合理關係模型。仁學的特點尚不在於“博愛”和“大同”這類人類傳統價值之公言,而在於其主體倫理學中的特殊生存態度。《論語》以直觀的方式為個人人生信仰提供了“理論上”和實踐上可信的理性基礎。本書的目的則在於為已有兩千餘年讀解歷史的仁學提供一個在現代環境內有關其結構、功能和意義諸方面之認知的新導引。?
內容提要
本書以仁學和儒學相對比,用“仁學”一詞專指孔孟倫理學,以區分於古代儒教經學和宋明理學。全書依據現代理論觀念對仁學的結構、意義和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解釋,目的在於克服歷來對孔孟學研究中存在的片面理解,以期較準確地提示原始仁學的肌理及其歷史的和現代的意涵。作者本著40餘年研究中西方中哲和現代西方理論的經驗在本書中提出的倫理學立場,在認識論上不同於以下西方主流論立場:極端相對主義、虛無主義、形上學和超越性信仰。作者認為,中國歷史上形成的經驗理性主義仁學傳統,經過解釋學和符號學方法論的讀解後,有可能成為普適於現代人類的基本倫理學范型之一。
作者簡介
李幼蒸,旅美學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比較文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際符號學學會理事,國際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學會顧問。
主要著作
《歷史符號學》、《形上邏輯和本體虛無:現代德法倫理學認識論研究》、《中國倫理學原型的結構》;主要譯作《哲學主要趨向》、《野性的思維》等。
目錄
序言
引論:什麼是仁學
上編:春秋孔學和仁學的形成
A 仁學和基本倫理學模型
第一章 基本倫理模型
第二章 仁學作為基本倫理學
B 仁學的構成
第三章 孔子倫理學的定
第四章 仁學的實踐和功能
C 仁學實踐區段和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
第五章 仁學實踐學的結構
第六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1):仁(基本價值)
第七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2):禮(實踐途徑)
第八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3):德(品德修養)
第九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4):學(智慧手段)
第十章 仁學指令句例型分類(5):志(意志方向)
D 《論語》的解釋學
第十一章 《論語》讀解的結構分析
第十二章 《論語》思想的認識論前提
第十三章 仁學的君子學
下編 戰國孟學和仁學的完成
引言 仁學和先秦倫理學
E 先秦倫理思想和仁學對話場
第一章 先秦倫理學三極對話場結構
第二章 道家本體虛無論
第三章 法家權力哲學
第四章 法家的道學基礎
第五章 法家權術心理學
F 孟子士學和仁學的展開
第六章 仁學政治倫理學的定位
第七章 孟子倫理實踐學的理論化發展
第八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1)基本價值(仁義與利暴)
第九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2)政治價值(王道與霸道)
第十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3)理據象徵(形象範疇)
第十一章 孟子選擇指令句例型分類(4)士學精神(二元對決)
第十二章 誠學的定位
G 仁學的實踐論結構主義
引言:基本倫理學模型的套用
第十三章 先秦倫理思想的認識論結構
第十四章 歷史解釋學和仁學結構化實踐
第十五章 仁學解釋學和實踐結構主義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