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解釋學:重構中國理論思想史

儒學解釋學:重構中國理論思想史

《儒學解釋學:重構中國理論思想史》, 作者:李幼蒸,由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本書認為,在古今中外不同學術語境的辯證互動中,中華歷史文明顯示出特有的仁學人本主義精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儒學解釋學:重構中國理論思想史

本書包括《歷史卷》、《精神卷》。本書按照現代跨學科方法論(解釋學和符號學),對中國倫理思想史進行了全新闡釋,主要目的是通過區分封建主義歷史制度(儒教)和人本主義思想(仁學),突顯中國仁學倫理學具有的時空普適價值

本書認為,在古今中外不同學術語境的辯證互動中,中華歷史文明顯示出特有的仁學人本主義精神。這種仁學人本主義倫理學,由於其人性經驗普適性、非形上學傳統以及非神話性,具有協調世界上(以各種神話和超經驗性邏輯為基礎的)不同信仰傳統的理性潛能。

本書目錄

上卷 歷史卷

導論 本書分析原則概述

一、歷史和史學

二、解釋學和符號學

三、儒學和仁學

殷商編 字跡和史事

序 考古史料和文獻史料的關係

第一章遠古史實和史料類型

第二章 三代傳說和考古學證明

第三章 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

第四章 二重證據法問題(1):考古學和歷史學

第五章 二重證據法問題(2):卜辭學和世系表

第六章 殷商史和《殷歷譜》

第七章 殷商史實問題

第八章 殷商史認識論總結

兩周編 文本和歷史

序 先秦和秦後:古典史學之結構性分界

第一章 先秦史料的構成

第二章 商周金文

第三章 西周文獻與銘文的關係

第四章 先秦史書(1):《史記》中的古史料

第五章 先秦史書(2)

第六章 先秦史書(3)

第七章 東周史料的構成

五經編 經典和制度

序 傳統詞語的現代使用法說明

第一章 兩漢“五經系統”的建立

第二章 《易經》

第三章 《春秋經》

第四章 《詩經》

第五章 “禮經”

第六章 《書經》

第七章 “五經”文本制度和儒教意識形態

第八章 經學學術形態

正史編 史事和統系

序 史學學科分類法與正史學

第一章 儒學史學的性質和功能

第二章 《史記》作為正史原型

第三章 正史制度和意識形態功能

第四章 儒學整體史觀的發展:《資治通鑑》和《文獻通考》

第五章 正史話語的“複合聲部”:儒學和仁學

第六章 儒家史學的“實學”思維傾向

本編小結儒學史學和仁學思想

下卷 精神卷

先秦編 思想和派別

序 “儒”的字義變遷

第一章 儒教制度和思想派別

第二章 先秦思想和書寫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先秦思想派別作為思想傾向型式

第四章 先秦三大思想派別:兩種分類法

第五章 歷史角色的人格和行為傾向

第六章 仁學與儒學:解釋學的五重對立

第七章 儒教制度、先秦學派和仁學

第八章 儒學和仁學的“分界隱圖”

第九章 先秦子書和漢代雜家

第十章 儒教社會和仁學作用

第十一章 儒士的身份和人格

理學編 倫理和性理

序 理學作為仁學本位之回歸

第一章 北宋理學的產生

第二章 宋代易學和形上學

第三章 兩宋理學的仁學朝向性

第四章 朱熹理學的二次“集大成”

第五章 四書系統的構成和功能(1)

第六章 四書系統的構成和功能(2)

第七章 理學和仁學:儒學內在的張力

第八章 兩宋理學和辨異端

南宋編 詩學和殉義

序 危難情境和倫理詩學

第一章 兩宋理學和南宋文化精神

第二章 唐宋文學性格的差異

第三章 詩學和主體意志

第四章 仁學意志和文本形態學

第五章 格律詩和倫理詩學

第六章 南宋倫理詩學

第七章 倫理英雄主義傳統

第八章 南宋精神解釋學

浙東編 實學和誠學

序 浙東思想傳統和陽明學

第一章 陽明心學

第二章 良知學和誠學的發展

第三章 東林書院運動

第四章 死節的分類

第五章 清初氣節現象型例

第六章 明清實學和宗羲學

第七章 明清實學和浙東思想

第八章 浙東思想和歷史誠學

第九章 誠學作為仁學意志學

尾聲:實證學和倫理學

引用書目

校後餘論:思想史研究和新仁學方向

校後補記

作者介紹

李幼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中心特約研究員,國際符號學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跨文化倫理學研究。 作者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獲得德國大眾汽車基金會中國部長達5年的計畫資助,完成和發表了面向西方讀者的兩卷本英文著作《中國倫理學的解釋學研究》。1998年起,作者在原思路下,重新設定了面向中國讀者的全新寫作計畫。其頭期部分已於6年前以《仁學解釋學》為名出版(朗朗書房)。《儒家解釋學:重構中國倫理思想史》作為該書的“姐妹篇”,卻是以多於該書數倍的時間和準備完成的。特別是在傳統文獻學的準備方面,遠遠超過當初英文寫作的規格。 雖然作者早先的專業為西方哲學,但近15年的主要工作均鋪伸於“國學”領域(這是作者在國際符號學界倡導跨文化符號學工作的一部分),並在國內文史哲國學界發表了重要的階段性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