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2年至1970年,仁壽縣陸續在黑龍灘風景區修建了小水庫、山平塘、山灣塘。
1969年8月,樂山地革委派工作組來到仁壽縣,幫助仁壽縣進行水利規劃。
1970年2月,仁壽縣革委決定修建回龍寺水庫。
1970年3月,仁壽縣水電局提出,將回龍寺水庫改為黑龍灘水庫,增加蓄水至3.6億立方米。
1970年5月,四川省革委通知仁壽縣,同意修建黑龍灘水庫。
1970年10月,仁壽縣革委開始修建黑龍灘水庫。
1971年冬天,東南乾渠開始進行首期大突擊。
1972年春天,黑龍灘水庫開始放水。
1978年,黑龍灘水庫修建完成。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黑龍灘風景區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處於川西旅遊熱線中部東經103°59′00″,北緯30°07′15″位置,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50公里,南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峨眉山70公里,西距三蘇故里眉山20公里,緊鄰仁壽視高鎮。
地形地貌
黑龍灘風景區,景區面積180.6平方公里,湖面23.6平方公里,湖中72座島嶼星羅棋布,其中7峽7壩15島,形成了北、西、東、中四大景段。
氣候特點
黑龍灘風景區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又有豐茂的林木植被和廣闊的 水面調劑空氣與氣溫,因而使黑龍灘風景區內具有無嚴寒酷暑的優越氣候條件,水體、大氣、環境質量較好、空氣清新、雨量適中。氣溫,全年平均17.2℃,七月平均26.7℃,一月平均6.9℃。降雨量,全年平均1033mm,七月平均249mm,一月平均9.3mm。相對濕度,全年平均77%,七月平均81%,一月平均77%。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黑龍灘水庫是建國以來四川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利於庫區水土保持,治理面積186.5平方公里。
植物資源
林木綠化5062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8.4%,植被覆蓋率達98.4%,栽果林7686畝,三百餘種植被。
主要景點
大壩
高53米,長271米,系用27萬立方米條石砌成的弧形重力巨壩,巍峨磅礴,雄偉壯觀。壩側建有郭沫若手書的“黑龍灘水庫”三角碑及石刻浮雕。
蟠龍島
位於黑龍灘風景區中部,四面環水,毗鄰中心區,與報恩寺相望,面積17.5平方米。島上建有游山道、馭龍亭、觀景亭、書畫院、猴園,刻有書畫家馮建吳先生的手跡“蟠龍島”,沿東面峭壁還刻有高17米,長18米的巨龍頭和40米龍身。
報恩寺
位於黑龍灘風景區第一峰陳大山,三面環水,建於1989年,由山門殿,千手觀音殿、山神殿、大雄寶殿、鐘鼓樓組成,2001年在主 峰陳大山完成13層高39.96米,76尊佛像的佛牙舍利塔是壽縣境內佛教的朝聖處。
三大灣
位於黑龍灘風景區腹心地帶,大型島嶼之一。三大灣形貌奇特,彎多水深,岸線曲折,與西部丘陵一橋相連。島上有花果山、風披山、阿彌倫佛山、小連山、草坪山、小蓬萊山等,山山相連,島島相望,環境幽靜,樹木蔥鬱,四川省林業廳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
太乙壩
位於黑龍灘風景區北端,由龍巖、大佛、五里橋和大梁子組成。傳說太乙真人斬惡龍巖駐足於此而得名“太乙壩”。大梁子山(島)面積85公頃,是黑龍灘風景區85島之最,臨水岩壁上刻有長10餘米無頭巨龍,有明萬年間鐫刻的“龍壁”二字,旁有唐代鐫刻的彌勒佛像和碑文,佛像兩旁石上分別是潑水現竹和潑水現字奇觀。
蓬萊島
湖區腹部最大的島群,它由小連山 、阿彌陀佛山、花果山、風披山等組成,山山相連,峰巔露出湖面。島上綠樹成蔭,可以賞花、觀景、垂釣。
青龍咀
位於主航線上,島上有四川省林科院試驗場引種世界各地300多種珍稀林木花卉。
濕地公園
仁壽黑龍灘國家濕地公園獲批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擁有大片湖泊,棲息大批野生鳥類。
獲得榮譽
獲獎日期 | 獲獎類型 |
1986 | 四川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
2013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榮譽稱號 |
旅遊指南
交通信息
公交:仁壽5路公交直達黑龍灘風景區。
自駕:成黑快速通道、成樂高速公路、成自瀘赤高速公路、省道106線和在建的遂資眉高速公路均可到達黑龍灘風景區。
成都-黑龍灘全程共103.6公里經成雅高速到達眉山,下高速20公里到達黑龍灘景區。
成都-黑龍灘另一條路:經南延線,繞清水,也可直達黑龍灘。
門票信息
全年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