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仁壽路
孔子認為,影響人長壽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居住環境不適宜、飲食不當、勞逸過度,死於疾病;二是奢欲過盛、越位干政、貪得無厭,死於刑律;三是嫉妒憤恨、不自量力、以弱犯強,死於爭戰。他的觀點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對現代人的生活仍然有著警示作用。北京歷史上曾建有多座仁壽寺,以前門外的仁壽寺最為知名。此寺原為元時的顯德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由仁聖太后出資重建,並取《論語》中的“仁者壽”之意思,敕名仁壽寺,民國初年,在該寺廟的西側開拓了道路,故稱仁壽路。1949年仁壽寺被拆除,但地名卻保留下來。
簡介
新會會城仁壽路是江門市新會會城街道的一條歷史悠久老街道。仁壽路,俗稱塞竇口,又名仁壽坊,舊稱興賢街,從前此地有一座仁壽坊,牌坊在發展新馬路時拆卸。仁壽路一帶的十字路口是會城的中心點,成為當地文化和經濟中心已經有70多年歷史。在2002年,曾經作保育修飾,現時沿街地鋪商店不少。而其中有一座公共圖書館名為景堂圖書館,由馮景山之後人馮平山捐贈予會城政府。
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新會縣誌》稱,新會城僅次於廣州、潮州,仍廣東三大名城之一。仁壽路在1929年建成,前身為新會城城池。其實歷史,可追索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邑人芩得才上奏申請建千戶所、築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