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是法國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46年。 《人都是要死的》講一個吃了神奇的藥水而長生不老的人六百年的遭際,是一部寓言小說。 《人都是要死的》是一部內容十分複雜、時代生活場景宏大的小說,熔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為一體,在一個巨大的時空範圍里來表現觀察、分析和討論人與世界、人與人的關係,人的存在意義及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女演員雷吉娜厭倦了轉瞬即逝的成功,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爭名奪利,期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一天她遇到了福斯卡,雷吉娜在知道了他長生不老的秘密後,更希望征服他,以便使自己的存在能與他聯在一起,藉助福斯卡的記憶得以進入永恆。可是福斯卡卻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她,人有一死原來就是幸福,永生的厄運帶給他的只是單調乏味空虛無聊,以及那種透入骨髓的悲劇感。福斯卡生於1279年義大利一個叫卡爾莫那的城邦,與義大利詩人但丁是同一時代的人。憑藉他的鐵血意志當上了城邦的君主。為了能有更大的作為,福斯卡喝下了長生不老藥,並開始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可是城邦之間爭權奪利的戰爭,反而招致鄰國對富饒的義大利的進犯。德國國王馬克西米連的入侵使福斯卡感到必須建立、掌握一個統一的世界,才能真正的有所作為,證明他自己的存在。他用陰謀、智慧和耐心的等待幫助德國王子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位40年,不但沒有建立起福斯卡想往的世界帝國,反而使帝國分崩離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舊兩派,教派間的鬥爭日益殘酷、激烈。他們進犯美洲,將印第安人趕盡殺絕,他象所有殘暴的統治者和殖民者一樣,認為這就是正確。可是福斯卡親自到了美洲,他才知道,他們所摧毀的正是他在統一進程完成後想要建立的理想王國。之後,福斯卡同卡利埃一起在神秘莫測的美洲大草原探險。18世紀他又來到了喧囂動盪的巴黎,獲得了熱情真誠、熱愛生活的瑪麗亞納的愛情。接著,福斯卡隨著重外孫阿爾芝一起參加了1832年的共和派起義、1842年的二月革命,他投身於革命的戰鬥之中。最後,他依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孤獨者,獨自在蒼涼的沒有生氣的大地上承受遠比死亡更甚的痛苦與恐懼。

創作背景

繼1929年開始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造成了慘景空前的物質危機和精神危機。這場浩劫使法國遭受重創,犧牲人口近60萬,由此造成的心理創傷久久難以平復,引發的社會問題亦日趨尖銳,嚴酷的現實促使中小知識分子追求進步與自由。存在主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在法國得以復興,並最終發展成為當時西方世界十分時髦的哲學流派由於存在主義作家不願意也不可能向身陷困境的人們提供積極的答案,而僅是滿足於提出問題,其“介入”便受到兩方面的攻訐:一方面,堅持傳統理念的理論家及代表右派的大資產階級譴責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觸犯了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具有確定人性的“人”的理論;另一方面,共產黨也指責其太消極,未能指出鬥爭出路,斥之為“令人噁心的腐臭藥劑”甚至“精神空虛的學說”。面對各方面的批判,存在主義者在大量文學作品中運用存在主義哲學予以堅決回擊,《人都是要死的》就是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參與這場論爭的武器之一。

人物介紹

雷蒙·福斯卡

雷蒙·福斯卡,是一個“永生”的非現實中的人物。一次偶然的機會,福斯卡喝下了老乞丐的長生藥,從此有了可以過不完的生命。

福斯卡生於1279年的義大利的一個小城幫國家卡爾莫那,是熱那亞人的藩屬。城幫的統治者沒有一個人能統治五年的。1311年初,福斯卡奪取了政權,做了卡爾莫那的領袖。由於吃了一種長生藥,他總是那樣年輕健壯。這個人物與小說題名正好相反。如果把這本作品當作是有關存在主義的辯論講台,那么福斯卡就是論戰的一方。可以說,福斯一卡是相對於客觀世界的一種主觀意識的化身和代表,是存在主義意識的一種具體表現。

卡利埃

卡利埃是福斯卡在美洲遇到的一位探險家。卡利埃也許最終什麼也沒有找到,但他為之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勞苦。他放棄了舒適的生活,他的冒險是真正的冒險,山川的險惡、飢餓和猛獸隨時都可能奪去他的生命。他最終為之獻出了生命。

辛克萊小姐

福斯卡在十八世紀的法國遇到辛克萊小姐。她為科學和教育奔走了一生。而且,她為福斯專對她事業的幫助而傾心愛他。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活著,做一個人,為實現自己的信念獻出生命,這就夠了——這就是人的存在價值,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儘管福斯卡永遠不會死,然而他在現實中沒有自已的位置,活著而沒有生活的目的,沒有追求,沒有作為,那么其存在又有什麼意思呢,實際上他是個死人,是個沒有靈魂沒有良心的行屍走肉。所以,出現在20世紀的福斯卡,是一個睡了六十年,在瘋人院裡關了三十年的冷漠無情的人。通過福斯卡六、七百年的生活道路及其表現,波伏瓦強調了人民世界中的主動行為的意義,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奮鬥的必要性。

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謬的,整個社會的構成沒有理性,人生活在一種陌生的敵對環境中,受非人的力量所限制所壓迫。這一思想也在《人都是要死的》中表現出來。在福斯卡統治卡爾莫那的二百年里,發生了同熱那亞、佛羅倫斯的多次戰爭,滅絕生靈的瘟疫災害,儘管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仍然無法改變這種混亂局面。十五世界上半葉,在馬克西米連和查理五世統治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期間,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洗劫了羅馬,鎮壓農民起義運動,從美洲掠奪了大量黃金白銀,使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和黑人死於殘酷的奴役之中。法國的革命者和廣大人民為反對封建專制和建立自由共和國進行了浴血鬥爭,可他們受了共和派領袖們的愚弄,依然生活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境況之中。

在《人都是要死的》中作者十分突出地宣揚了自由選擇和自我創造的思想。客觀世界是永恆的,社會是變化發展的,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如何表明自已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依賴人自身的行動。福斯卡作為卡爾莫那的領袖,不願“一事無成的死去”,他率領人民打敗了熱那亞人和佛羅倫斯人,為了統治全世界,他投靠了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在半個世紀裡,他幫助皇帝征服世界各地,用鐵腕手段治理政事。此間,他感到腳下的地球,是“我的地球”。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帝國會議上,之所以“顯示出一種力量”,之所以有人崇拜他,是因為他所完成的“奇蹟”,是因為池的堅定信念和所創立的新教派。他敢於說“他的個人良心比帝國的利益、世界的利益更有分量”。正是他們的行動與創造,成為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存在。

波伏娃在小說里讚頌肯定了法國人民的歷史行動的偉大意義。雖然她把世界看作是無理性的和混亂的,可卻不主張人對世界的態度是消極的。在小說里,她通過虛構人物和歷史的表現,充分闡明了人的存在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並不是可悲的,而是有價值的。

表面看來,波伏瓦使用的是一種所謂的“中性”筆法,但掩飾不住為人類在發展中遭受反反覆覆的苦難而感到的痛苦:前車之覆居然難為後乘之誡,眼前的勝利又隱伏未來的危機。但是人心中自有一種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的堅韌,使人永遠走在希望和自由的道路上。

藝術特色

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

小說開篇有“引子”,文末有“尾聲”,中間為整個故事情節發生髮展的全過程,因此完全具備小說必需的各要素。在福斯卡開始自述以前,小說一直採用第三人稱,之後便轉入了第一人稱的敘述階段。作者正是通過第一人稱“我”把自己的體驗與哲學觀藉助一個不死者之口而幽幽道出,從而使全書更為生動,使讀者對福斯卡對死亡的認識更趨真實與深刻,更能收到觸動心弦的表達效果。

小說結束時福斯卡的去向問題也留給讀者不盡的思索,文學創作當然應該顧及作品的完整性,以避缺肢斷臂之嫌,但這並不意味著作者要將一切點破。作者可以通過相對相關人物命運的巧妙處理來賦予作品以充實豐厚,耐人尋味的內涵,以達到更好地深化主題的目的。波伏娃在整個自述過程中曾幾次借福斯卡之口揭示長生不老的荒唐與可笑,這已足以讓讀者理喻其創作意圖,小說大大強化的主題至此已經直奔高潮,隨後戛然止住是理所當然,完全無必要也不便多費筆墨去贅述福斯卡不變的生活軌跡。由此觀之,作者在處理這一結尾時是獨具匠心的。

小說在福斯卡自敘時,幾乎不露痕跡地運用了所有意識流文學所常用的手法,其中貫穿於福斯卡的敘述的就是內心獨白與內心分析。這是整部小說的主體。不過,由於福斯卡是一個理智清醒的長生不老者,或者說他乾脆就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顯身說法者,困此他的獨白決非邏輯紊亂、時序顛倒,而是條理清晰,脈絡分明,這使波伏瓦筆下的意識流別具風格。波伏瓦由於寫得過於明白,過於濃縮,過於理性,從而沒有了喬伊斯的自然,普魯斯特的細膩和福克納的怪誕。

作品影響

《人都是要死的》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它融匯了作家的哲學思想結晶與藝術創造的才華。波伏娃正是用這部作品參加了戰後對存在主義的大辯論,同薩特、加謬一起把存在主義文學發展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文學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國二十世紀文學家和思想家。1908年生於巴黎,1929年獲巴黎大學哲學學位,並通過法國哲學教師資格考試。1945年與讓-保羅·薩特、莫里斯·梅格-龐蒂共同創辦《現代》雜誌,致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性主義經典。1954年憑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