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人的潛能是指人的現實活動能力的潛在狀態,是人能動地把握客觀事物活動的內在根據,也是人自身活動力量的內在源泉和動因。它作為人自身存在的潛在狀態,是對人未來發展存在的本質規定。
任何事物都是系統的存在。事物的功能即系統的功能都根源於它的內在結構。人的潛能作為人自身活動的內在動因系統,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結構特性。所謂人的潛能素質就是指構成人的潛能結構的要素或成分。人的素質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大體上可分為兩大層次:一是表層的或外在的顯性的社會性素質,它們一般與人的具體社會分工活動、職業特點直接息息相關,是易變性的形式化的素質層;二是深層的或內在相對穩定的、人所共有的基本素質。它是表層外在素質層的沉澱生成物,具有內隱性。作為人的潛能素質範疇,它不是指表層外在素質或人的所有素質,而只能是指那些相對穩定的、具有動力驅向性和操作性的內在深層的基本素質。
基本方面
眾所周知,人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理體力、心理活動能力和思維活動能力所組成。因此,依據系統論功能—結構的分析方法原則,我認為,人的潛能素質系統作為人之能力的潛在狀態,同樣有其相應的三個基本層次。
生理素質
這是指人的生理組織狀況,特別是腦神經結構及其機能狀況。它具有生理解剖上的特性,是人類在自然進化中所獲得的全部成果的積澱、內化和濃縮到生命有機體而凝成的結果,並通過生物基因遺傳方式而得以保持、鞏固和延續。它自身存在狀況規定和制約了人的現實體質活動能力(包括人的腦活動能力在內)的程度和狀況。錢學森認為:“雖然我們不能一定說一個人的腦重量就代表了一個人的智慧,但平均的腦重量卻代表了腦的潛力,現代人的腦重就比我們祖先重些”[①]。
心理潛在素質
這是指人的心理活動藉以展開的那些相對穩定、內在深層的動力傾向性的基本心理品質。它是主體心理活動所依賴的基質性因素;並不是全部心理活動本身。它是主體心理活動的動力根源。
它由兩個層次構成:(1)是內在的驅動傾向性的心理素質。其內容是需要、興趣和動機。(2)是內在自我調控性心理素質。其內容有性格、信念和意志。這些心理潛在素質概括了人之豐富多樣的心理活動所必須依賴的內在穩定的深層基本的心理品質。它規定了主體心理活動過程的強度性、韌耐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功能指標。
思維潛在素質
它是指思維活動中那些深層的、相對穩定的具有操作傾向的基質性因素,而不是整個思維活動本身。它是主體思維活動所藉以進行的主體性因素,是制約思維活動及其效果的潛在規定。
它可分為兩個具體層次:(1)主體性知識素質。主體掌握的知識是豐富多樣的。作為主體潛能結構的知識素質是指那些已內化了的主體背景知識,它並不同於外顯的中介性材料知識或對象性知識。它是已通過內化而轉化為沉澱於潛能結構、被素質化了的因素。它作為主體性的背景知識,具有選擇、同化和組合其它材料知識的主體功能傾向性。它包括潛在的基礎知識和潛在的專業知識。(2)思維能力素質。能力與知識雖然密切相關,但二者並不等同。思維能力是在思維活動中內化而成的另一層面的素質。它反映了主體思維活動的深度、廣度、方向維度等活動特性,規定了思維活動的深刻性、廣泛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等功能指標。思維能力素質一般包括思維觀察力、思維記憶力(即思維信息存儲與提取能力)、思維發散力、思維分析綜合力等。主體的思維潛在知識素質與思維能力素質的相互結合,就構成了內在於主體深層之中的潛在認知圖式結構,從而制約著主體思維活動的過程及其效果。
功能特點
主體的生理素質層是潛能素質系統結構中的基礎層次,是人的潛能素質結構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載體。其自身優劣狀況無疑將直接制約著潛能素質整體結構的存在和發展及其功能的實現。沒有強健的生理素質,就不可能有完善的潛能素質的整體系統結構。
主體的心理素質是潛能素質系統結構中的心理動力傾向性層面,屬於動力型子系統,它一般發揮著發動、激勵和調控的功能,以此來制約和影響潛能素質系統結構活動狀況。健康優良的心理素質使主體形成鬥志昂揚、奮發向上的心理狀態,促使潛能素質整體系統處於良性激發活躍狀態,從而更充分地釋放潛能結構的創造功能。
主體的思維素質在潛能素質系統結構中,是處於上述二者基礎之上的高級的構造性層面,它屬於智力素質層面,具有重要的思維建構功能。它是一種獨特性的存在。從內容上看,其來源於外部客體結構,與外在客體具有同質同構的必然聯繫。以此就可以形成由此及彼的橋樑關係,進一步與外在客體發生深遠聯繫。從形式存在來看,它又是一種非實體性的抽象存在或主觀性存在。因此,其自身存在的變化發展就沒有那種實體性存在所具有的有限空間的特定限制。它可以超越自身,也可以超越對象,是一種未特定化的抽象化存在。正如美國哲學家拉茲洛講的,“智力可以馳騁於廣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一個有智慧的人,既可以思考過去的事情,又可以思考將來的事情,還可以思考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②]。這就是說,思維素質作為主體的智力層面具有能超越現實存在、在思維空間構造對象性事物的“應是狀態”、建構理想事物的特殊功能。這正是人類思維創造奇蹟的奧秘之所在。
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思維素質在潛能素質系統結構中,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貫通的。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相互順應、相互同化、相互藕合的功能關係,從而會導致各自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的變異,以便適應對方而結成同構性的有機整體。例如:人的生理素質,作為人的自然屬性通過遺傳方式得以保存,但它一旦納入到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中,就必然受到心理素質和思維素質的影響與制約而發生質的變異,從而與純粹的自然屬性或動物性區別開來,它“已不是純粹的自然需要,而是歷史上隨著一定的文化水平而發生變化的自然需要”[③],即已經是“發生變化”的人化的自然屬性了。“沒有文化、道德等精神因素的介入,人的性慾就是純粹的動物本能,正因為注入了文化因素,性的結合才轉變為婚姻,正因為滲透了精神的靈性,性的欲望才轉變為愛情”[④]。這種不同方面的素質在相互作用中導致其特性的變化即變異而形成同構性的貫通聯繫的活動,在潛能素質系統的其它素質之間同樣存在。因此,在人的潛能系統諸素質結構中,“文化性和生物性是互動且互補的”[⑤],各部分的素質層面通過相互同化、相互順應、相互補充的互滲嬗變,就使得其各自的質的特性更為接近、融合,從而整合成蘊含巨大創造潛能的有機整體系統結構。
素質結構
由上述素質層面的相互作用而結成的人之潛能,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就獲得了其各自要素孤立存在所無法具有的整體性質和功能特性,從而與動物的本能特性區別開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⒈潛能素質結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動物的本能在質的意義上看,是單調的唯一的自然屬性的存在。其無論如何變化都無法超出這一質的限制。而人的潛能素質系統則是豐富多樣的綜合體:(1)其整體系統結構是由自然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思維素質這三個不同層面綜合構成。這從質的層次上體現了自然性與社會性、實體性與非實體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等多樣性的有機統一。(2)每一素質層面本身又是豐富多樣的子系統,具有自身內容的具體性與層次性。(3)人之潛能素質結構又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它既包含一般潛能的素質,又包含特殊潛能素質。
⒉潛能素質結構系統的開放性和趨動性。動物在長期適應自然特定條件的活動中,造成了其生理器官的特定化。什麼樣的器官只適應什麼樣的自然條件,就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被嚴格地限定在有限的空間裡。“動物的特定化造成了動物的封閉性”[⑥],亦即造成了動物本能活動的封閉性。其活動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會超出其特定化器官所規定的功能的有限性。“與此相反,人是一個未特化的動物,他沒有一成不變的既定本質”,“而人的未特化就決定了人的開放性”[⑦]。所謂人的未特化,是指人並不受其生理器官和外部環境的絕對性限制而成為封閉固定的被動性存在。他可以超越自身和環境,是在活動中不斷變化發展的開放性存在。人的開放性根源於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開放性和趨動性。人的潛能素質結構是一種蓄滿由生理能力、心理能力和思維能力綜合而成的運動勢能狀態,既具有能量的相對穩定性,又具有矢量的運動趨向的衝動性。它作為一種未特化、未限定的運動潛能狀態,具有時刻衝破自身狀態而外化的必然趨動性(否則,就會因受壓抑、阻礙而可能導致主體心理病變,乃至損害自身系統),從而呈現出一種功能開放的態勢。正是在這種開放性的活動中,主體的潛能結構的功能才得以釋放和發揮,主體的整個身心狀態才得以平衡。也只有在這種功能開放性的活動中,主體潛能系統結構才能形成有序化的活動狀態,並以此維持和實現自己的存在。
⒊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超越性和建構性。動物的本能由於只能以其特化的生理器官為唯一的直接工具,其活動的指向就必然受生理器官的特定化限制而導致其活動所指域的有限性和封閉性。因此,它的功能活動就只能是一種消極適應環境的封閉被動性過程。而人的潛能素質系統則不同,它作為一種未特化的開放性存在,受內在衝動勢能的驅使,就必然超越自身存在狀態的限制而釋放其功能,藉助自身智力層面的構造功能,重組對象性事物的理想狀態,並憑藉其體力活動轉化為物化過程,從而使思維的建構轉化為實踐的建構,同時在這種過程中,又不斷接受和同化外部信息,使自身結構得以補充和完善。這一過程就體現了潛能素質系統對自身結構存在的超越及其對象性建構以及自身建構的功能特性。
⒋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匱乏性和可塑性。動物的本能是靠其生物遺傳方式而先天地規定了的實體性存在。因而也就是一種既定的充足性的固定存在,再沒有發展的可能。而在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中,其生理素質必然依靠後天活動的鍛鍊而最終形成自己的存在,心理素質和思維素質,其內容來源於客觀實際,其存在形式則是非實體性的抽象性變化的存在。因此,人的潛能素質系統作為一種未特化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虛”的存在,它要依靠後天活動的補充和積澱才能充實自己的存在,而並不具備那種先天的已充足無需變化發展的固定存在性。也就是說,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目前存在具有一種匱乏特性。所謂潛能結構的匱乏性是指主體潛能與其實現的極限或完全狀態之間的空缺性或不充足性。它表明主體由於自身潛能的實現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而造成自身狀態的缺憾感或期待感。人總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期待。主體對潛能實現的期待就是一種對自身匱乏性的反映。因為,主體潛能真正的完全存在是指包括它未來活動結果為終點的整個實現過程。因此,其目前的存在相對於它的完成時態來講,還只是一種可能的存在,換句話講,是一種不充足性的存在。這種由匱乏性或不充足性所形成的主體的期待,只有通過其潛能結構功能的實現活動才能得以補充、滿足和消除。因此,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匱乏性又是其自身不斷追求滿足、追求實現和追求發展活動的內在動因。值得指出的是,承認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匱乏性,並不否認其潛能結構和功能本身的存在性,只是排除了對其存在作先驗性和僵化固定充足性的形上學的理解,是從變化發展活動的意義上把握其存在性的。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又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化的可塑性存在。這種可塑性表現為:一方面它作為內在力量的勢能,在相適應的環境誘導和開發下,可以超越自身而成為強大的對象化力量;另一方面它又是柔弱的,當受到惡劣環境壓抑時,其功能發揮將受到很大限制。馬斯洛在談到人的似本能時認為,人的似本能是十分“柔弱的”,“它可以像樹籬那樣被弄成匍匐狀”,它很容易被惡劣的文化環境所摧、壓碎[⑧]。這說明,人的潛能素質系統不是剛性封閉的固定存在,而是柔性的未特化的可塑性狀態。
人的潛能素質結構作為內在於主體自身的動力系統,其蘊含的功能必然要通過對象化或外化活動表現出來。其功能的對象化或外化就是主體能力由潛在狀態向實際活動狀態的轉化,也是其潛能素質結構的功能化過程。
主體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功能對象化活動是通過兩個層面的活動來進行的:一是主體在觀念領域進行的思維的對象化活動。它是指主體在思維空間,通過認識圖式結構的功能發揮,重組信息材料,形成思維成果的心理過程。顯然,這屬於主體的認識活動層面。二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發揮潛能結構的功能積極改造外部客體對象,將思維的存在變為客觀實際的存在。這屬於主體的實踐活動層面。這兩個層面的功能對象化活動是辯證統一的。前者是後者的思維指導或內在根據,後者是前者的感性形式或最終實現,此外,後者還可以校正和調整前者。二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形成完整的功能實現的全過程。
主要特徵
⒈其功能實現是一個外化與內化對立統一的過程。所謂功能外化,就是指主體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所蘊含的運動矢量通過對象化活動,將自身凝結到外部客體結構中去,物化為客體的存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過程,也可以說是由主體指向客體的主體客體化過程。同時,在這種功能外化的過程中,主體潛能素質系統結構是呈開放性態勢釋放功能的。因此,必然存在著以自身素質結構不斷接納和同化外部客體信息而補充完善自身結構的內化活動過程。這是一個由客體指向主體的客體主體化過程。這兩種活動是同一活動中不可分割的雙向性運動。這種潛能結構功能實現的活動特點也表明了它是消耗與補充、付出與獲得的辯證統一。
⒉其功能實現是潛能結構的解構與建構的對立統一過程。主體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要發揮功能作用,就必須在對象化活動中使自身結構首先得以分解、變化,才能釋放功能,將自身外化到客體上去。這是潛能素質系統的解構而活化的過程。沒有這種解構就不可能有其功能的釋放。同時,在對象化活動中,潛能結構的解構又為其建構活動提供了空間可能和前提條件。實際上,在對象化活動中,主體潛能素質系統結構在通過自身解構而釋放功能的同時,又以開放性態勢接受和同化外部活動因素,從而補充、調整和完善自身素質結構。這就形成了潛能素質系統結構在新的基礎之上的建構過程。主體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解構與建構是其功能實現的同一活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解構是建構的邏輯前提和基礎,建構是解構的必然結果,並反過來又促進了其解構的合理化過程。
⒊其功能實現是超越自身結構與受制於自身結構的對立統一過程。主體潛能素質結構的功能得以實現,這意味著其結構必須經過解構的活化過程。其結構蘊含的能量才能衝破結構性存在的限制,通過對象化活動物化到客體層面上去。這就體現了功能對自身結構存在的否定和超越。沒有這種對自身結構存在的否定和超越,就不可能有其功能的釋放。但是,這種否定和超越並不是排斥自己和脫離自己。相反,這種功能的超越必須依據自身素質結構的狀況來進行。潛能結構的功能化超越之根據就存在於自身結構狀況之中。主體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性質和狀況就決定了其功能活動超越的程度、方式乃至結果。因此,超越自身與受制於自身是辯證統一的。
⒋其功能實現是超越環境與受制於環境的對立統一過程。主體潛能通過對象化活動改變了外部環境的實際狀態,實現了自己改造環境的理想,使之變為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人化環境或所是狀態,即符合人之潛能結構要求的狀態。這體現了主體潛能對環境的超越。但這種超越,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任意行為。它必須依靠相應的環境條件才能進行,並時刻受環境的制約。排斥和脫離客觀環境,主體的潛能不但不能順利地釋放出來,而且會因受環境的壓抑而造成自身功能的削弱和系統結構的損害乃至心理痛苦的折磨。從某種意義上講,客觀環境是制約主體潛能結構功能發揮的直接條件。因此,主體潛能結構功能的實現活動是超越環境與受制於環境的對立統一的過程。
主體潛能素質結構功能實現程度的調節機制,從內容上看就在於主體潛能結構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在相互運動中形成一種“同構關係結構”。這種同構關係結構包含了二者本質上相互貫通、合二為一的整合關係:在這裡,環境不再是異己力量和外在的工具,而是作為主體所屬環境,已邏輯地溶合於主體潛能素質結構性質之中,成為目的化內容,是主體自我本質的確證。正是這種同構關係結構制約著主體潛能發揮的實際程度。
從人類潛能實現的歷時態來看,從本質上講,人作為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體,其潛能素質系統結構與歷史活動的社會環境是基本上同質同構的,在人類歷史活動過程中,社會環境既是主體潛能發揮的條件,又是其潛能發揮的結果,二者在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歷史活動中,各自得以完善和發展。因此,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與人類潛能的發揮基本上是同步的。
從人類潛能實現的共時態來看,同一時代主體潛能素質結構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制約下,其功能的發揮程度就顯示出差別性來。其中,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主體潛能素質結構的形成及其功能發揮的制約性最大。在馬克思看來,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文化環境是作為異己力量而存在的。因此,它與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人之潛能素質系統結構存在著“異質異構關係結構”,從而阻礙了潛能在更大程度上的發揮。而在公有制條件下,社會文化環境與人的潛能素質結構本質上是一種“同質同構關係結構”,這就為人的潛能素質系統結構的完善及其功能的發揮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
註解
①錢學森:《自然辯證法、思維科學和人的潛力》,載《哲學研究》1980年第4期。②〔美〕拉茲洛:《用系統論觀點看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2頁。
④⑥⑦袁貴仁:《人的哲學》,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頁,第39頁,第61頁。
⑤北晨編譯:《當代文化人類學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頁。
⑧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華夏出版社198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