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造紙廠舊址門樓

人民日報造紙廠舊址門樓

1948年5月,“人民日報造紙廠”從河北阜平縣田子口村遷移至陽泉,駐於東營盤。 人民日報造紙廠舊址門樓位於陽泉市城區新建路北側東營盤社區,分布面積為162平方米,坐北朝南。 “1948年5月,陽泉東營盤人民造紙廠招人,我考上了。

1948年5月,“人民日報造紙廠”從河北阜平縣田子口村遷移至陽泉,駐於東營盤。其實“人民日報造紙廠”即為“人民日報社”,由於當時的形勢和保密的需要,對外稱人民日報造紙廠。故《人民日報》曾於1948年6月15日至1949年3月在陽泉東營盤門樓院內出版印刷。該門樓位於新建路北側,是東營盤社區居民進出要道,東為商業街及陽泉電力局職工住宿樓,西為下站國小。交通便利,攤點林立。東營盤社區人口約有千餘。
人民日報造紙廠舊址門樓位於陽泉市城區新建路北側東營盤社區,分布面積為162平方米,坐北朝南。建於民國時期,該門樓為一磚券式建築,中間為一門洞,兩側築有照壁。門洞內兩側設有門崗房,崗亭四面設有哨窗,可環視四周,充分顯示了該設施的軍事作用。在抗日
戰爭時期該門樓為日軍占用,為日軍兵營。現院內還存有部分日軍占用過的平房。
作為那段史實的親歷者,趙銀海老人向記者詳細講述了當時造紙和印報的步驟。“1948年5月,陽泉東營盤人民造紙廠招人,我考上了。報到後才知道造紙廠不光造紙,還印報!當時造紙廠的生產設備和生產方式簡陋而艱苦:廠里有幾個大水泥池子和大水缸,把原料稻草、馬蓮草、廢書報紙、麻繩浸泡蒸餾,然後碾壓、破碎,漂洗成紙漿,把它放入水池,攪拌均勻,撈成濕紙,貼在火牆上烘乾成紙交付報社。印刷報紙的機器是手搖印刷機,搖一下出一張報,油墨深淺全靠印報人掌握。報紙印好後,再拉到火車站附近的郵局,分送到全國各地。”
據常逢儼老人回憶,造紙廠原有職工110人,後在陽泉招收60人,共170人。
“當時,太原和北京還沒解放,我們一邊堅守工作崗位,一邊隨時防備突發事件,閻錫山的飛機來陽泉轟炸的警報一響,工友們立刻跳進防空壕里躲避敵機。”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黨的戰略中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經上級決定,“人民日報陽泉造紙廠”於1949年3月停工,1949年4月搬遷到北京。此後,《人民日報》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