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北大學:印象中北](/img/4/62d/wZwpmLzEDM0YTMyYTN1AT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2U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41年5月,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和副總參謀長左權親自關懷和指導下,八路軍總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據地創辦中國共產黨及八路軍第一所兵工學校——太行工業學校,劉鼎擔任第一任校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遷入現址,更名為華北兵工職業學校。
1951年10月,學校更名為華北兵工工業學校,隸屬於重工業部兵工總局。
1953年8月,學校更名為華北第二工業學校,隸屬於第二機械工業部。
1958年2月,學校更名為太原機械製造工業學校,並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管理。
1958年9月,太原機械製造工業學校升格更名為太原機械學院。
1961年9月,北京理工大學4個常規兵器專業(火炮、自武器、彈藥、引信)的教師、學生、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全部遷入太原機械學院。
1962年3月,瀋陽理工大學2個常規兵器專業(火藥、炸藥)遷入太原機械學院。
1963年1月,學校劃歸國防科工委直接領導,成為中央部屬高校和國防工業八所本科院校之一。
1981年11月,學校獲中國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和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3年,學校獲副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
1993年12月,學校更名為華北工學院,開國上將張愛萍為學校題寫校名,學校隸屬於兵器工業總公司。
1998年6月,學校獲全國第七批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0年,學校“儀器科學與技術”成為一級博士授權學科,實現了山西省高校一級博士學科零的突破。
![中北大學:風華歲月](/img/d/718/wZwpmLygTOxEDN4EzNw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x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003年1月,學校獲教授任職資格評審權;同年4月,學校的獨立學院——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成立;同年10月,學校迎來第一位留學生(奈及利亞籍)。
2004年6月,學校更名為中北大學,書法家米南陽先生為學校題寫校名。
2005年10月,神舟六號發射成功,中北大學研製的科研成果——電子存儲器再次成功套用。
2007年5月,中北大學與山西大任國際教育交流有限公司簽署聯合辦學協定,共同致力於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的辦學事業;同年6月,學校成立國防科學技術學院,其管理委員會由山西省、工信部和各軍工集團組成;同年10月,學校研製的星箭分離衝擊感測器成功套用於“嫦娥一號 ”衛星。
2008年1月,中北大學順利通過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現場審查;同年12月,中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通過評審。
2010年9月,中北大學成立研究生院。
2011年9月,中北大學入選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同年10月,學校科研成果助力“天宮一號”;同年11月,學校53件科研成果在“神舟八號”上運用 。
2012年10月,成立中北大學朔州電力學院 。
2013年5月,中北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同年7月,“中北大學朔州電力學院”更名為“中北大學朔州校區”,山西省教育廳、朔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北大學三方共建中北大學朔州校區;同年12月,學校助力“嫦娥三號”成功發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系統的兩種星箭分離衝擊感測器以及某變換器測試平台由中北大學微米納米技術研究中心負責研製。
2014年2月,代表第四代顯示技術的全球第一台全雷射、色彩最豐富、最小型集成、最大亮度的家庭影院投影儀已在該校研發成功並開始小規模生產;同年10月,中北大學國家區域創新戰略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5年3月,中北大學共有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工與環境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儀器與電子學院、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軟體學院等13個二級學院,並設有研究生院、後備軍官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籌)以及中北大學朔州校區和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獨立學院),開設有本科專業78個。
下屬學院 | 開設專業 |
中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武器系統與工程、武器發射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裝甲車輛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 |
中北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工程、包裝工程、工業設計、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 |
中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 |
中北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 | 特種能源技術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生物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 |
中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對抗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信息工程 |
中北大學儀器與電子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
中北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與智慧型控制、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教育技術學 |
中北大學理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套用化學、工程力學、土木工程、統計學、套用統計學、套用物理學 |
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經濟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財務管理、經濟統計學 |
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翻譯、英語 |
中北大學體育學院 | 社會體育、運動訓練 |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 | 音樂學、音樂表演、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 |
中北大學軟體學院 | 軟體開發與測試、數字媒體技術、企業信息化軟體開發與套用、電子商務軟體開發與套用、物流管理軟體開發與套用、安全評估與化工模擬、材料成型仿真技術、機電一體化軟體開發與套用、汽車信息與管理工程、嵌入式軟體、信息處理軟體套用 |
中北大學朔州校區 | 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物聯網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車輛工程、安全工程、財務管理、市場行銷 |
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 | / |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3月,中北大學共有教職工2333人,其中雙聘院士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全國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8人,“三晉學者”特聘教授3人,山西省“百人計畫”入選者23人,山西省新興產業領軍人才3人,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人選13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9人,全國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國家國防科工局和總裝備部專家20人,中央和省委聯繫的高級專家27人。
截至2013年12月,中北大學共建成省部級創新團隊12個,包括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個,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3個,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6個;截至2010年,共建成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
雙聘院士(6人):朵英賢、王澤山、張錫祥、王哲榮、蘇哲子、劉竹生
![中北大學:發展藍圖](/img/e/958/wZwpmLycTN5QTNxYzNw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c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山西省特聘教授(2人):阮雪榆、孫立寧
院士後備人選(3人):劉有智、蕭忠良、張治民
“三晉學者”特聘教授(3人):熊繼軍、張治民、劉俊
千人計畫(2人):陳旭遠、王萬軍
萬人計畫(3人):張文棟、熊繼軍、劉俊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張文棟、劉俊、熊繼軍、薛晨陽
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王愛玲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張文棟、譚迎新、李永紅、劉俊、劉亞青、熊繼軍、薛晨陽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7人):熊繼軍、白培康、薛晨陽、劉亞青、張斌珍、醜修建、王強
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微納光機電慣性感測器件及集成測量系統創新團隊(劉俊)
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個):張文棟團隊、張治民團隊
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3個,不全):張治民團隊、韓焱團隊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電子信息類基礎課程教學團隊(韓焱)
序號 | 類型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所屬領域 | 獲批年度 |
1 | 領軍 | 微納感測與集成系統科技創新團隊 | 張文棟 | 電子信息 | 2013 |
2 | 重點 | 新型功能高分子複合材料科技創新團隊 | 劉亞青 | 新材料 | 2013 |
3 | 重點 | 信息探測與處理技術科技創新團隊 | 韓焱 | 電子信息 | 2012 |
4 | 重點 | 超重力化工過程強化科技創新團隊 | 劉有智 | 化工與現代煤化工 | 2012 |
5 | 重點 | 輕合金構件控制成形科技創新團隊 | 王強 | 新材料 | 2012 |
6 | 培育 | 動態測控與智慧型儀器山科技創新團隊 | 馬鐵華 | 電子信息 | 2013 |
參考資料: |
序號 | 名稱 | 負責人 | 獲批年度 |
1 | 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王明泉 | 2010 |
2 | 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專業教學團隊 | 陳國光 | 2009 |
3 | 電子信息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韓焱 | 2008 |
4 | 數控技術教學基地 | 王愛玲 | 2007 |
參考資料: |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3月,中北大學共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山西省重點學科10個,山西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山西省特色重點學科3個,“十一五”國防特色學科4個;擁有博士後流動站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點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碩士點63個。
•重點學科
![中北大學校園規劃圖](/img/a/9bf/wZwpmL2czMxUjMygDOw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g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山西省重點學科(10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精密儀器及機械、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套用化學、套用數學、火炮、自動武器及彈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學科(8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 工業工程、材料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兵器工程
山西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儀器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
山西省特色重點學科(3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信息與通訊工程
“十一五”國防特色學科(4個):精密儀器及機械、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
•學位點
![中北大學:美麗校園](/img/2/aa5/wZwpmLyMDNzIjM1MzNwYjN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c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碩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體育學、數學、物理學、 化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
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兵器科學與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據2015年11月中北大學網站信息顯示,中北大學共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山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4個,省級研究生培養基地3個,省級協同創新基地5個,山西省人才實訓基地1個以及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山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測控技術與儀器、安全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 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4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過程
省級品牌專業(10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安全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電工電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工綜合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
山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動態測試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大學數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軟體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程訓練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 :計算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 :兵器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基礎力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安全工程特色專業人才培養實驗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研究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測控技術與儀器複合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4個):兵器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機械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化工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微米納米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
省級研究生培養基地(3個):高分子物理與化學、精細化工、電子信息
省級協同創新基地(5個):現代化工節能減排協同創新基地、 新型儀器儀表技術協同創新基地、鎂鋁合金高性能構件製造及套用協同創新基地、 智慧型信息感知與處理技術協同創新基地、煤層氣井新型壓裂技術協同創新基地
山西省人才實訓基地(1個):山西省共享式軟體人才實訓基地
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電子技術基礎、數控技術、模擬電子技術、工具機數控技術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模擬電子技術、工具機數控技術
山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模擬電子技術、工具機數控技術、大學物理、畫法幾何及機械製圖、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算法分析與設計、工程測試技術、現代管理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2月,中北大學共建成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中國兵器工業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級工程中心15個,包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防科技工業先進技術研究套用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個,中澳聯合研究中心1個,校企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動態測試技術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北大學:領導關懷](/img/b/007/wZwpmL2ITN1IjNzcTO3E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3k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1個):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1個):地下目標毀傷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中國兵器工業實驗室(1個):傳爆藥性能檢測中心實驗室
國家級研究所(1個):中北大學國家區域創新戰略研究所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儀器科學與動態測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 部 級 重點實驗室(1個):高射速武器國防特色學科實驗室
山西省重點實驗室(6個):動態測試技術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先進制造技術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信息探測與處理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超重力化工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納米功能複合材料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煤電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鎂合金關鍵技術及工藝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精密塑性成形國防先進工業技術研究套用中心(技術依託單位)、國防科技工業民爆製備工藝技術研究套用中心(成員單位)、物聯網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與羅克佳華共建)、中國兵器無損檢測診斷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4個):晉西機器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北方風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北方興安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之彩科技有限公司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鎂基材料深加工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納慣性感測與集成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山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個,不全):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研究技術中心、山西省現代無損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超細粉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微米納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高分子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鑄造新工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光電信息與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工程塑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防火防爆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自動化檢測裝備與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起重機數位化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有色金屬液態成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大學科技園( 1個):山西中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1個):中北大學“創新研究中心
中澳聯合研究中心(1個):電力工程中澳聯合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施耐德聯合實驗室、位置套用技術聯合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5年3月,中北大學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211項,各類項目總數3000餘項,科研項目總經費近20億元,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獎92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近500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300餘部。
2011年至2013年,中北大學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累計達70餘項,國家863項目12項,國家973項目10項,國家國際合作項目8項。在國防科研方面,承擔總裝備部預研項目400餘項、科工局國防項目100餘項,其中我校牽頭負責的科工局重大專項2項、總裝演示驗證項目1項,086重大項目1項。此外,2012年,該校劉俊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2013年,劉有智教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科研成果 | 獎項 | 獲獎時間 | 獲獎者 | 備註 |
電子測壓蛋 |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1991年 | 祖靜 | 第一單位 |
新型三軸加速度慣性感測器與實時數據壓縮儲存動態測試系統 |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04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多功能反應裝甲 |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06年 | 劉天生 | 第二單位 |
XXX發射藥技術 |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08年 | 蕭忠良 | 第一單位 |
納機電矢量水聽器 |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2010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電子衍射測晶體結構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1991年 | 王建邦 | 第二單位 |
防大口徑穿破甲彈裝置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1993年 | 劉天生 | 第一單位 |
彈載全彈道動態參數快速存儲測試系統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1995年 | 祖靜 | 第一單位 |
可燃藥筒粘結線上無損診斷方法設備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2001年 | 路宏年 | 第一單位 |
可燃液體爆炸試驗裝置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2001年 | 張景林 | 第一單位 |
XX貼上質量線上無損診斷的方法及設備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1999年 | 王明泉 | 第二單位 |
粘接強度檢測系統 |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 涉密 | 涉密 | 第一單位 |
科研成果 | 獎項 | 獲獎時間 | 獲獎者 | 備註 |
尼龍11樹脂 | 一等獎 | 涉密 | 胡國勝 | 第一單位 |
火箭掃雷系統 | 二等獎 | 1990年 | 劉天生 | 第二單位 |
XXX(涉密)傳爆藥安全性試驗方法 | 二等獎 | 1996年 | 張景林 | 第一單位 |
XXX(涉密)子母彈 | 二等獎 | 2001年 | 王堅茹 | 第一單位 |
某模組化、系列化技術研究 | 二等獎 | 2011年 | 熊繼軍 | 第一單位 |
某大構件輕量化關鍵技術及套用 | 二等獎 | 2011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化工廢氣超重力淨化技術的研發與工業套用 | 二等獎 | 2011年 | 劉有智 | 第一單位 |
包覆材料厚度超聲檢測技術 | 三等獎 | 1996年 | 路宏年 | 第一單位 |
火箭發動機脫粘檢測系統 | 三等獎 | 涉密 | 涉密 | 第一單位 |
某框架溫成形技術 | 三等獎 | 2006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科研成果 | 獎項 | 獲獎時間 | 獲獎者 | 備註 |
XX(涉密)關鍵製造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0年 | 徐宏 | 第一單位 |
XXX(涉密)黑匣子 | 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0年 | 熊繼軍 | 第一單位 |
涉密 | 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10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大型複雜鋁鑄件熱工藝過程仿真及新工藝研究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2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大型鑄件內部缺陷檢測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2年 | 王召巴 | 第一單位 |
頂防護輕型反應裝甲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2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高效彈藥及高射頻低後坐發射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2年 | 薄玉成 | 第一單位 |
戰略飛彈再入過程動態數據測試系統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3年 | 劉俊 | 第一單位 |
複合感測器及微型集成測量系統研究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4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某飛彈遙測匹配裝置自動檢測系統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4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XXX(涉密)產品結構內視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5年 | 韓焱 | 第一單位 |
XXX(涉密)拋撒角速度及角速度測試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5年 | 馬鐵華 | 第一單位 |
侵徹過載測試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5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火箭發射動力學—起始擾動研究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0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固體火箭發動機裝藥包覆狀態無損檢測技術及設備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1年 | 王召巴 | 第一單位 |
單管大口徑機槍低後坐浮動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1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鈍感傳爆藥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1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坦克動力系統零部件動態設計技術研究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1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破甲彈藥尾翼等溫成形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2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軍用發動機關鍵零部件CAD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2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輕武器動態最佳化、仿真及可靠性技術研究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2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XX(涉密)再入過程動態數據測試系統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3年 | 劉俊 | 第一單位 |
創傷彈道研究專用雷射測速靶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4年 | 李仰軍 | 第一單位 |
等溫擠壓技術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4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XX(涉密)飛控數據實時檢測存儲系統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5年 | 劉俊 | 第一單位 |
彈用集成矽微加速度計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6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靶場設備飛彈前框瞬態高溫測量系統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07年 | 周漢昌 | 第一單位 |
XX(涉密)壽命可靠性研究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10年 | 周桂春 | 第一單位 |
XXX(涉密)飛行姿態測量系統 | 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 | 2010年 | 任勇峰 | 第一單位 |
科研成果 | 獎項 | 獲獎時間 | 獲獎者 | 備註 |
飛彈數據記錄設備 | 一等獎 | 2001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高能X射線數字成像系統與技術 | 二等獎 | 2002年 | 韓焱 | 第一單位 |
難加工零件溫冷近淨成形與改性技術 | 二等獎 | 2002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炮射飛彈測試彈技術 | 二等獎 | 2005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直齒圓柱齒輪精密塑性成形工程化套用研究 | 二等獎 | 2005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基於數字平板探測器的工業DR/CT成像檢測技術與系統 | 二等獎 | 2006年 | 韓焱 | 第一單位 |
雷射打孔 | 二等獎 | 2009年 | 涉密 | 第一單位 |
科研成果 | 獎項 | 獲獎時間 | 獲獎者 | 備註 |
生物動力系統的建模與研究 | 山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2010年 | 靳幀 | 第一單位 |
微感測器軸心差角四點法與雙彈頭衝擊差分法靜動態特性測試技術 | 山西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 2009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車輛用鎂合金大型承力構建控制成形技術及裝置 | 山西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 2010年 | 張治民 | 第一單位 |
XX-xx(涉密)彈載數據記錄裝置 | 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1年 | 張文棟 | 第一單位 |
可調諧脈衝雷射波長和入射方位相干探測裝置 | 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8年 | 張記龍 | 第一單位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3月, 中北大學圖書館現有中外文圖書和電子圖書200多萬冊,中外文期刊24627種。館藏文獻包括數、理、化、外語等基礎學科和工程技術、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兵器工程、自動控制工程、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化學工程、測試技術及儀表、交通、環境科學等套用技術學科,同時收藏了人文社科、管理科學、體育等文獻資料;共電子資源資料庫32種,包括CNKI學術期刊及優秀碩博論文庫、萬方數據及萬方學位論文、超星數字圖書館、重慶維普、SDOL、Ei等中外文電子資料庫。
•學術期刊
據中北大學出版中心網站2015年11月信息顯示,中北大學共編輯出版有《中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測試技術學報》、《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等4個學術刊物。
《 中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創刊於1979年,前身為《華北工學院學報》,是自然科學類的學術性期刊,以基礎理論、套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要刊登內容;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美國《工程索引》(EI)、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全文收錄。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中北大學主管、主辦的社科綜合類學術性期刊,雙月刊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重慶維普等國內重要檢索資料庫收錄,設政治理論、哲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學理論、外語研究、語言文字學、經濟與管理、法學研究、體育理論、民俗學與區域文化研究等欄目。
《 測試技術學報 》創刊於1986年,由“中國兵工學會”與“中北大學”合辦,是“中國兵工學會測試技術學會”會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02年起,《測試技術學報》連年被評為山西省一級期刊。2009年《測試技術學報》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測試科學與儀器》)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中北大學主辦的英文類國際性學術期刊,旨在報導國內外最新測試與儀器技術動態,關注測試與儀器科學技術的熱點、難點問題。
文化傳統
校徽
![中北大學校徽](/img/9/2a6/wZwpmLwcTN5AzN4kTOxE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5k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北大學校徽設計者:付航(中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2001級學生)
一、採用“中北”二字為主要圖案,字型以“漢儀篆書體”為基準,並將“中北”二字有機地結合起來。“中”字代表中國和中華民族,“北”字由兩個“人”組成,象徵一雙充滿智慧的手,也象徵著莘莘學子勤學報國,共同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中”字上向北而下面南,象徵著學校立足北方,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整體向四周發散,象徵學子來自八方,服務全國。
二、整體造型為“貴”字造型。中字外型象一頂皇冠,象徵著中北大學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一流的學術科研水平。“一貝分二為人”,象徵著中北大學道德與才能並重的治學思想,同時也有中西兼融、共同發展之意,是新校訓“致知於行”的忠實體現。
三、整體外觀為圓型,因為在古漢語中圓與元相通,而元有出發,開始之意,意喻“圓中有圓,元元相生”,源源不斷。教育的核心是傳承和發展,象徵著中北大學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傳承的發展文明,為世界文明與人類進步而生生不息。
校訓
致知於行
校訓提出者:蕭忠良
“致知於行”,指如何做事、做學問。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效》)。“知”,指讀書學習,延伸為博學廣知;“行”,指實踐、身體力行,延伸為不斷實踐創新;“致知於行”意喻知行合一,強調“知”於“行”的高度統一;同時,“致知於行”為成人、成材之漸進、邏輯過程,符合大學教育的客觀規律。
校歌
再鑄輝煌
![校歌《再鑄輝煌》](/img/d/861/wZwpmLwQDN2QjN1ADMyE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wA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作詞:蕭忠良作曲:楊立崗
巍巍太行山高,滔滔黃河水長,
中北大學烽火里誕生,奮鬥中成長。
致知於行,人才輩出,
傲然屹立在中國,中國的北方。
啊!中北;啊!中北,
為了民族的復興 ,為了祖國的富強,
為了民族的復興 ,為了祖國的富強!
向前!向前!向前!
再鑄輝煌!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李忠人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沈興全 |
副校長 | 蕭忠良、韓焱、薛智、白培康、熊繼軍 |
紀委書記 | 安建平 |
參考資料: |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 |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太行工業學校 | 校長 | 劉 鼎 | 1941.05 ~1943.09 |
教導員 | 張彌 | 1941.05 ~1943.09 | |
厲瑞康 | 1941.05 ~1943.09 | ||
長治工業學校 | 負責人 | 牛寶印 | 1946.02 ~1946.07 |
兵工職業學校(兵工中專) | 校長 | 邸耀宗 | 1949.08 ~1952.10 |
厲瑞康 | 1952.10 ~1959.08 | ||
黨委書記 | 厲瑞康 | 1949.08 ~1954.09 | |
尹鈞 | 1954.11 ~1955.05 | ||
厲瑞康 | 1955.06 ~1958.08 | ||
太原機械學院(華北工學院) | 院長 | 厲瑞康 | 1960.06 ~1970.06 |
厲瑞康 | 1978.07 ~1981.03 | ||
何源海 | 1981.03 ~1984.12 | ||
祖靜 | 1984.12 ~1995.04 | ||
黨委書記 | 厲瑞康 | 1958.09 ~1960.12 | |
馮東 | 1960.12 ~1970.06 | ||
厲瑞康 | 1978.07 ~1983.01 | ||
劉余善 | 1983.10 ~1987.06 | ||
張開增 | 1987.06 ~2003.01 | ||
華北工學院 | 院長 | 俞士謙 | 1995.04 ~2000.10 |
張文棟 | 2000.10 ~2004.08 | ||
黨委書記 | 楊波 | 2003.01 ~2004.08 | |
中北大學 | 校長 | 張文棟 | 2004.08 ~2009.12 |
校長 | 賈鎖堂 | 2010.01 ~2012.08 | |
黨委書記 | 師謙 | 2004.08 ~2011.12 | |
參考資料: |
知名校友
軍政界
來金烈,兵器工業部首任部長,第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原董事長
吳政隆,十八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
張文棟,山西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中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中北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校長
邊鳴濤,山西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工商聯會長,省留學歸國人員商會會長
薛忠晉,原山西省太原市副市長、黨組成員
阿思奇,原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中心原主任,國務院國際比較專家小組辦公室原主任、海南省統計局局長
賈秦英,重慶市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磊,共青團甘肅省委副書記,酒泉市原副市長、黨組成員
劉忻,中共牡丹江市委副書記、市長
劉雙喜,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集團軍副軍長
鄭漢燾,少將,重工業部兵工總局原副局長
陳志敏,少將,總裝備部某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
王紀禹,少將,國防大學戰役教研室原主任
李克勤,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陸軍學院政委
尚宏,少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
孫倫,少將,公安部消防局原局長,全國消防協會會長
李德正,少將,總參謀部測繪局政治部原主任,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副政委
楊少宇,少將,總裝備部炮兵防空兵研究院參謀長
學術界
朵英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特聘專家,被譽為“中國95式槍族之父”和“中國槍王”
李魁武,中國工程院候選院士,中國現代化自行防空反導武器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兵器特聘首席專家
趙亞溥,中國科學院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計畫”人選
![中北大學:領導題詞](/img/a/cd3/wZwpmLwYTN3MjM3QTM2IDN0UTMyITNykTO0EDMwAjMwUzL0E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解榮軍,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國家“千人計畫”人選
李志旭,中國商業飛機公司主管設計師,國家“千人計畫”人選
馮金富,空軍工程大學教授,空軍級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薄玉成,輕武器學會委員會委員,山西省兵工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山西省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馬福球,中國第一門自行研製火炮的總設計師
苗建明,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
楊金龍,清華大學材料系任教授,長江學者,世界500強法國聖戈班集團高級技術顧問
王曙光,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吳俊清,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原中共山西省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山西省教育廳黨組成員
張記龍,原中北大學副校長,山西省光電信息與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楊述平,原中北大學副校長,現呂梁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洪軍,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自動化學會製造技術委員會委員
楊波,太原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商業界
李璟瑜,北京中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鄧智尤,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
劉培民,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黃忠強,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董中旗,金信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車連夫,重慶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李英武,中興新通訊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機械事業部總經理
體育界
侯玉琢,女子跆拳道世界冠軍,2012年倫敦奧運會亞軍
段江鵬,中國男籃國家隊隊員,CBA山西汾酒隊隊員
邢志強,中國男籃國家隊隊員,CBA山西汾酒隊隊員
李津津,世界大學生空手道冠軍,國家隊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