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棄我取

人棄我取

人棄我取,戰國初,魏文候任用李悝為相國,厲行改革,加強統治。他實行保護農民利益和發展農業的“平糴”法。所謂“平糴”,就是國家在豐收年份用平價買進糧食,到荒年時以平價賣出,使糧價保持穩定。這樣,就促進了封建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

基本信息

涵義

人棄我取 ( rén qì wǒ qǔ )解 釋:別人拋棄,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獲利。表示自己志趣、見地與他人不同。

成語資料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厲行改革,加強統治。李悝從商人白圭的經商原則“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中得到啟發,在經濟改革中實行保護農民利益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平糴”法,從而使國家干預與調節經濟,使魏國富強。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

【示 例】 茅盾《某鎮》:“想到我們中國人最善於~,那么大概齒咬是更近於實際罷。”

【燈 謎 】撿破爛

【相近詞】彼棄我取

【相反詞】人取我與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與眾不同

【示例】想到我們中國人最善於人棄我取,那么大概齒咬是更近於實際罷。 茅盾《某鎮》

下來,而糧價卻高了起來。這時,他就收進蠶絲,賣出糧食。就在這買進賣出之間,牟利致富。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貨殖列傳》,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李悝的經濟改革,尤其是所實行的“平糴”法,使一個名叫白圭的商人受到啟發。經過反覆思考,他想出了一種適應時節變化的經商致富辦法,這就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這個辦法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別人不要的我要下來,別人要的我就給予。

按照這個辦法,在豐收季節,農民收的糧食很多,大家都不要,價錢也就便宜下來,他就大量買下糧食。這時,糧價雖然很低,但蠶絲、漆等因不是收絲或割漆的季節,沒有大量上市、價錢自然很高,他趕緊把這些貨物賣出去。

到了收絲時節,蠶絲大量上市,價錢賤下來,而糧價卻高了起來。這時,他就收進蠶絲,賣出糧食。就在這買進賣出之間,牟利致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