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概述
白圭,東周洛陽人,生於周貞定王六年(公元前463年),卒於周顯王四年(公元前365年),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商人,由於其卓越的經商才能及對商業的突出貢獻,周天子賜白圭為“華夏第一商人”, 白圭被歷代商人奉為“祖師爺”,有“人間財神”之譽。白圭早年拜孔子弟子子夏為師,晚年著《商經》八十卷刊行於世,天下商人皆效法。白圭自成體系的商業經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真宗皇帝敕封白圭為“商聖”。
白圭通過觀察市場行情和年成豐歉的變化,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方法,豐收年景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成時,買進絹帛,出售糧食。用觀察天象的經驗預測下年的雨水多少及豐歉情況。若當年豐收,來年大旱,今年就大量收購糧食,屯積貨物。想讓糧價增長,就專買下等穀物;想讓成色提高,就專買上等穀物。為掌握市場的行情及變化規律,經常深入市場,了解情況,對城鄉谷價了如指掌。白圭雖富甲天下,但生活儉樸,摒棄嗜欲,節省穿戴,與奴僕們同甘共苦。白圭的經商速戰速決,不誤時機。白圭的經商理論,概括為四個字:智、勇、仁、強。他說,經商發財致富,就要像伊尹、呂尚那樣籌劃謀略,像孫子、吳起那樣用兵果斷。如果智慧型不能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善於取捨,強不會守業,無資格去談論經商之術了。白圭的這些經商理論,為後世商人效法和借鑑。
二、社會背景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繁榮,促使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生產力迅速提高,市場上的商品量急劇增加,人民的消費購買能力隨之增長。長期的兼併戰爭改變了過去小國林立、交通阻塞、市場分割的情況。在這一切因素的推動下,商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繁榮,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的巨商大賈,而被後世尊為商人之祖的白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三、生平事跡
白圭少年時期,拜孔子弟子子夏為師。經子夏推薦,白圭入仕魏國,魏文侯時,白圭
為中卿。當時的魏國都在少梁(今陝西韓城),地處邊境,常遭秦軍襲擾,由於白圭的倡議,魏都由少梁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遷都後的大梁,南可直抵江淮,北通燕趙,又可俯視魏國全境,遷都實為白圭的良策。魏文侯時,魏國逐漸興旺起來。秦國屢派軍隊進犯魏國邊境,白圭向魏文侯推薦吳起為大將,西伐秦國,不僅收復魏國失地,又連拔秦國五城,軍心大振。之後,魏文侯採納白圭“戰時為兵,平時為民”的戍邊良策,封吳起為西河守,從此,魏國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後來,白圭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統管魏國軍政大權。魏文侯欲稱霸,借中山君殺魏將樂羊子之機,命白圭統帥三軍,樂羊為大將,魏太子子擊押運糧草,北伐中山國。中山國是個千乘小國,不抵魏軍,軍隊棄城潰逃,樂羊報仇心切,殺人無數,白圭不忍百姓塗炭,下令撤兵。之後,白圭向魏文侯辭去相國職務,魏文侯贈白圭價值連城夜光玉璧,以使白圭留任,但白圭辭意已決,決定繼承父志,以商為業。白圭的出生地洛陽自古商業發達,洛陽人善為商賈,致力於商業和手工業,追逐利潤是洛陽人的傳統。出生於此的白圭有極高的商業天分,最終成為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戰國時期,商業迅速發展,商人的隊伍龐大,因此也魚龍混雜,有的公平買賣,正當經營;可是也有很多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很多大商人還兼放高利貸,謀取暴利。於是,當時人們將商人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誠賈”、“廉商”、“良商”,另一類稱為“奸賈”、“貪賈”、“佞商”,而白圭正是戰國時期良商的典型代表。
戰國時期的商人大都喜歡經營珠寶生意,大商人呂不韋的父親就曾經說,經營珠玉可以獲利百倍。但是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另闢蹊徑,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白圭才智出眾,獨具慧眼,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提出“欲長錢,取下谷”的經營策略。白圭認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較低,但是消費彈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一樣可以獲取大利,於是他毅然選擇了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的大宗貿易為主要經營方向。
四、經商有術
白圭有一套獨到的經商術,他把自己的經營原則總結為八個字“人棄我取,人
取我與”。具體的做法是在收穫季節或豐年,農民大量出售穀物時,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這時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而且白圭所說的“與”,是予人實惠,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一些奸商坐待價格貶得更低再大量購進,而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又囤積居奇,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滿足人民的需求。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無怪乎白圭自謙為“仁術”。白圭為國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經營上從不嫌棄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他將貨物流通與發展生產聯繫起來,既能使經營生財,又使生產有利其發展,他認為只有以足補缺,以豐收補欠收,使全國各地物資互相支援才能在輔民安民的同時為國家理財致富。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地方盛產蠶繭,就購進這些產品,而用穀物等其他當地缺少的東西去換。如果一個地方糧食豐產,就去購進他們的糧食,然後用絲、漆等類必需品去和他們交換。這樣就使全國的貨物得到流通,既利於人民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又利民。
五、知識廣博
白圭還很注重扶植農民的生產,以保證和擴大自己的商品來源。他
曾經向農民供應優良的穀物種子,既為自己獲取了利潤,又幫助農民增加了產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貨源。白圭把自己的商業經建設立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通過商業來促進農業生產,通過農業生產的發展來推進商業經營。這種經營理念是前所未有的。戰國時期的商業,尤其是以權貴富豪為對象的珠寶經營利潤極高。但是白圭選擇的“下谷”等生活必需品的經營,面對的卻是廣大比較清貧的平民百姓,因此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銷的經營原則,不提高商品的價格,而是通過加快商品流通、擴大銷售的方法來獲取更多的利潤。農副產品的經營受農業收成的制約很大,因此,把握時機,尤其是掌握年景豐歉變化的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白圭具有高超的把握時機的本領,他根據古代的歲星紀年法和五行的思想,運用天文學、氣象學的知識,總結出一套農業收成豐歉的規律,並遵循這個規律進行交易,豐年糧價低廉收購糧食,到歉年糧價上漲時出售,從豐年和歉年的價格差中可以獲得成倍的利潤。白圭的這套商情預測理論,其實就是一種農業經濟循環論,這表現出白圭的智慧和遠見。
白圭在當時還很擅長觀察天氣變化,注意提前儲備糧食物資來救災救荒,輔民安邦。在豐收之年就趁糧價低時大量買進,等災荒發生時就以低於市場的價格低價賣出,幫助人民度過災荒。這樣在輔民為民的同時,財富也成倍地增加。白圭還有一個讓現代人汗顏的經商思想:“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意思是說如果為了省錢而買穀物自己吃,就買差一些的穀物,如果是為了做種子來年豐收,那就請買上等的種子。他不但為對方著想,還計畫得合情合理,既要節儉,又要豐產。這種經營思想和真誠為顧客著想的人,至今也值得效法。商家如果真把顧客當作上帝來對待,就應該處處為顧客著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樣想在前邊,這才是有效的經商策略。
白圭繼承、套用了前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商業理論和經營策略。他曾經極為自負地說,他治理生產,經營買賣,就像古代的伊尹、呂尚運用謀略治理國家,孫子、吳起用兵。白圭運籌帷幄、穩操勝券的經營,證明此言不虛。
六、廣收門徒
白圭是商業這個行業最早收授門徒的人,他通過嚴格的挑選,收了一些
學生。白圭招生的標準是很高的,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商人,要具備以下條件:要通權變,能夠權衡利弊,把握時機,出奇制勝;要勇敢果斷,當機立斷;要有仁愛之心,能夠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原則;還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夠固守等待,不輕舉妄動。雖然商人在古代“士、農、工、商”的行業劃分中,位居最後一位,商人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較低的,但是白圭卻將當時社會的最高道德規範來作為商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可見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是一個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的人,這和他以仁為本的經營理念是相符合的。七、影響後世
白圭晚年著《商道》一書刊行於世,天下商人皆效法。白圭自成體
系的商業經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幫——徽商還保留了兩千年前白圭的遺風。近代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榮宗敬也還恪守白圭“人棄我取”的經營原則,而南洋最著名的華僑企業家陳嘉庚所奉行的“人棄我取,人爭我避”的經營思想,也是對白圭經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評價白圭,並說“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而白圭又被後世的商人奉為祖師爺,他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八、理財概念
理財應當預測市場行情。白圭理財思想的中心內容是“樂觀時變”,即預測市場行情變化並據以進行理財決策。其中,“時”是指市場行情,“觀時變”就是預測市場行情變化。他提出了“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理財決策思想。其中,“人棄我取”是指當商品供過於求、人們不願問津時,就趁機買進。他深知“賤下極則反貴”的道理,所以趁其供過於求,價格低廉時買進。“人取我予”則是當自己手中的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時,就趁機賣出。這就是“貴上極則反賤”的道理。白圭說的“時變”也包括農業豐歉對商品價格和供求的影響。他認為在凶災之年,糧食歉收,其他農副產品未必減產。因此,社會出現豐年糧價比其他農副產品價格相對較低、災年相對較高的情況。於是,白圭就在豐年買進價格較低的糧食,賣出價格較高的農副產品;在災年則賣出糧食,買進農副產品。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能預測農業豐歉,而不能等到豐歉已表現出來之後。因此,白圭對預測農業豐歉也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
理財決策必須迅速及時加以貫徹。理財不可遲疑觀望,坐失良機。 《史記·貨殖列傳》說白圭“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極為生動地描述了他理財決策中雷厲風行的精神。
理財要善於用人。 白圭認為理財要選好人。怎樣才能選好人?他提出了“智”、“勇”、“仁”、“強”四項要求。這是他的用人標準。他認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在與被管理者共事時要“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他已經認識到,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工作成果同他們的人品、情緒、心理有重大關係。因此,在用人時不主張靠強壓和利誘,而是用“同甘共苦”的共事方法在他們內心引起一種“激發動機”,這一思想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理財要處理好財務關係。白圭對“仁”的解釋是“能以取予”,意思是懂得並善於處理“取”和“予”之間的財務關係。作為大商人,白圭獲取利潤的胃口是很大的,而利潤是從交易對手和幫助自己經商的人身上賺來的。這些都是“取”。但是,光“取”不“予”,就很快會無處可“取”了。他已經認識到,要“予”交易對手一些利益,要“予”幫助自己幹活的勞動者一些利益。財務關係改善了,自身的利益才更容易實現。
理財要薄利多銷。白圭追求大利,但他認為大利不一定要靠經營昂貴商品或靠在交易中賣高價來實現。昂貴的商品非一般人購買力所能及,銷量有限;低廉的商品反而是大眾必需品,需求量大,照樣有利可圖。因此,白圭在理財實踐中提出“欲長錢,取下谷”的觀點。“下谷”是指廣大民眾消費的穀物,價格低、利潤少,但銷量大,經營“下谷”同樣可以實現比較大的利潤。白圭“人棄我取”和“知進知守”的商業理念對現代人理財也有所啟示。
電視連續劇《商聖白圭》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商聖白圭》劇情簡介
白氏始祖白公勝,系楚國太子建之子,楚惠王八年,白公勝發動了一場政變,推翻了楚惠王政權,自立為楚王。白公勝未採納部屬“焚庫、弒王”的建議,惠王被人救走,調集葉子高部擊敗白公勝。其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奔秦國為將,妻姬氏攜長孫白澍避居吳國頯(kui)黃(今安徽宣城)。吳王聞其美且有行,使大夫持金百鎰、白璧一雙以聘焉,以輜軿三十乘迎之,將以為夫人,姬氏不從。吳王賢其守節有義,賜號“貞姬”。 為擺脫吳王糾纏,貞姬帶長孫澍欲往秦都鹹陽,行至洛陽,秦、韓爆發戰爭,函谷關道路受阻,貞姬決定在洛陽安家。貞姬與周天子同為周文王之後,在周天子的關照下,貞姬在洛陽購置了宅院,並開辦了白家商鋪。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任楚國太子太傅時,與白公勝父親太子建關係甚好。費無忌讒惡太子建,伍奢協助太子建逃奔鄭國,之後伍子胥又帶領白公勝投奔吳國。伍、白兩家可謂三代世交。伍子胥遇害後,其孫伍忠受僱於一商家。伍忠隨東家來王城辦貨時,聞有白家商號即找上門來。在貞姬的勸說下,伍忠將母親、妻兒接到洛陽,成了白府的管家。伍忠之子伍明後來也成了白圭的得力助手。
少年時期,白圭與伍明一道赴西河,拜孔子弟子子夏為師。後來,子夏任魏文侯師,白圭與伍明外出遊學,並一起奔江南購茶,十六歲的白圭初顯經商才華。經子夏推薦,白圭入仕魏國,由於白圭謀劃魏國遷都併力推吳起為魏大將軍,協助吳起伐秦,連拔秦國五城,得到魏文侯重用,升為相國。魏文侯十七年,奉魏文侯旨意,白圭率大軍討伐中山國,大獲全勝。白圭不忍睹殺戮,百姓塗炭,決定辭去相國職務。儘管魏文侯派人抵洛陽,將價值連城的夜光玉璧贈與白圭,但白圭毅然退回禮品,決意辭官,以商為業。
白圭辭官後,充分發揮其經商才能,視經商如伊尹、呂尚用謀,孫子、吳起用兵,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經營策略,以超人的智慧,齊國販鹽、購帛吳中、楚國收谷、君山購茶、塞外買馬,白家商號名揚大江南北。白圭也因此財富巨增,富可敵國。白圭致富後,不忘為民謀福利,修築洛河堤壩,修築了至康河的道路,修杜康墓、建杜康廟等善舉,為廣大民眾所稱頌。白圭晚年為了將其經商事業發揚光大,廣收門徒,編著《商道》一書流行於世,天下商人皆效法,並尊白圭為商界“祖師爺”,周天子念白圭在商界的傑出成就,賜號“華夏第一商人”。宋代真宗皇帝敕封白圭為“商聖”。
第一集 戰國初年,洛陽。高聳的城牆,守衛城門的武士,充分顯示出王城的莊嚴。白府內外,爆竹聲聲,白圭滿月喜宴正在熱鬧的進行,周天子派上官大夫送禮,送禮的客人絡繹不絕。伍子胥之孫伍忠隨一商人來洛陽辦貨,得知白家訊息,前來拜望,勾起伍、白兩家三代世交的往事。在貞姬的勸說下,伍忠將母親、妻兒遷至洛陽,伍忠也成了白府管家。白圭(5歲)、妹妹白雪、伍忠之子伍明在大宅門裡玩起了童年遊戲,天真可愛。
第二集 洛河,白帆點點,兩岸楊柳成林,遠山呈黛。白圭(15歲)與伍明、白雪在洛河岸邊玩耍。儘管白府給他們請來了教書先生認字,似乎滿足不了他們渴望學到更多知識的願望。子夏的學生子宣來王城辦事,誤被抓入牢中,經貞姬托天子妃講情,將其救出。貞姬請子宣來白府做客,得知子夏在西河設館授徒,貞姬、白澍欲送白圭、伍明往西河,拜子夏為師。
第三集 黃河,浪濤滾滾,白澍攜白圭、伍明去西河讀書路經這裡,白澍為白圭、伍明講起了當年孔子入周問禮,在黃河邊發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的感嘆。白澍帶白圭、伍明翻過王屋山,給他們講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堅定了他們奮發讀書的信心。經過數百里的跋涉,他們來到子夏在西河的書館。初到西河,由於生活不習慣和戀家,學習不太認真,經過子夏先生的耐心勸導,白圭、伍明端正了學習態度。不論嚴寒酷暑,白圭、伍明刻苦地學習著。
第四集 三年後,子夏先生任魏文侯師,白圭、伍明回到洛陽,白圭牢記子夏教誨,說服父母,在貞姬的支持下,外出遊學。在黃河、洛河交匯處(洛口),白圭講述起“五子歌”的故事;白圭、伍明登上了泰山,領略到了“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在齊國海濱,白圭、伍明體會到了鹽農曬鹽的的辛苦。隨後,他們又南下越長江,游太湖,訪蠶絲之鄉,收穫頗豐,為以後在商界立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集 王宮裡需要一批明前茶,這明前茶是清明前采的茶,清香可口。因貞姬身體欠佳,白澍不能親下江南購茶,白澍讓白圭、伍明二人同去江南購茶,由於耽誤了購茶的時間,明前茶已被四方茶商預定。白圭急中生智,將當地茶農做好的裝茶的竹簍訂購一空。待各地茶商買了茶葉準備運輸時,竟然買不到茶簍,只得高價從白圭手裡買下茶簍,白圭沒買到茶卻賺了一大筆錢。白圭牛刀初試,顯露經商之才。
第六集 魏國都少梁(今陝西韓城)。魏文侯由於子夏的輔佐,魏國逐漸興旺起來。白府。白圭接到子夏來信,要他去魏都少梁做官。白圭告別鄉親,抵魏都少梁,經子夏的推薦,白圭被任命為中卿。魏國都地處偏僻,常遭秦軍襲擾。在白圭的倡議下,魏都由少梁遷至大梁。遷都後,南達江淮,北通燕趙,又可俯視魏國全境。隨後,白圭再向魏文侯推薦吳起仕魏,並親赴吳起宅遊說,終使吳起來到魏都大梁,魏文侯親自出城迎接。
第七集 秦國軍隊屢次進犯魏國邊境,魏文侯任吳起為大將軍,白圭隨軍西伐秦國,吳起、白圭抵邊境後,設下埋伏,包圍秦軍,秦大將軍中箭落馬,秦軍潰散,大部被殲。趙軍乘勝追擊連拔秦軍五城,民心大振,舉國歡慶。後來,魏文侯又採納白圭的“戍邊”良策,封吳起為西河守,邊境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魏文侯命白圭邊境勞軍,白圭見吳起守邊有方,邊塞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甚是欣喜。白圭抵洛陽省親,與王宮王大夫千金結為眷屬。
第八集 魏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文侯封白圭為相國,輔佐軍國大事。宋人樂羊投奔魏國為將。中山國王聞訊殺樂羊子。樂羊向魏文侯請兵伐中山。魏文侯欲稱霸,命白圭統帥三軍、樂羊為大將,太子子擊押運糧草,於魏文侯十七年北伐中山。樂羊為子報仇心切,殺人無數,並取中山三城,中山軍潰逃,百姓生靈塗炭。白圭不忍百姓遭秧,下令撤兵。
第九集 白圭抵西河,拜見恩師子夏,流露辭官之意,得到子夏認同後,白圭辭去魏相國之職,以商為業。魏文侯命李克帶價值連城的夜光玉璧抵洛陽贈與白圭,請白圭留任,被白圭拒絕。貞姬、白澍支持白圭辭官,繼承家業。這一年,白圭妻生下一子取名白儀,貞姬抱上玄孫,喜笑顏開。白儀後來成為白圭編著的《商道》一書的得力助手。
第十集 齊國都城臨淄,這年天旱絕收,饑民無數,齊國公正為此事著急之時,白圭帶了數船糧食至齊國,齊國公大喜,盛情寬待白圭一行,命大臣陪白圭考察齊國商業行情,建議與中原地區貨物互通有無。臨別,白圭載回滿艙齊地特產——海鹽。這不僅讓白圭從中賺了一筆大錢,同時也給齊國國民雪中送炭,避免饑荒。王城洛陽的鄉親也為能吃到晶亮的海鹽,對白圭交口稱讚。
第十一集 洛陽王宮,宮裡做衣需大批繒帛。白澍認為此事關係重大,不敢冒昧答應,而白圭卻胸有成竹,因為前些年他與伍明遊學江南,了解太湖一帶盛產繒帛。吳中連年戰事,饑民無數。白圭再次從中原地區調集糧食,換回大批繒帛,從中賺了雙倍的錢。一楚商來洛,慕名白家商號,登門拜訪,提供了楚地谷多價廉的信息,白圭決意抵楚地。臨行,貞姬囑託白圭在楚地尋找白公勝墓地。
第十二集 白圭與伍明翻過伏牛山區,不遠千里來到楚郢都。在楚商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當年白公勝部屬石乞的宗侄石仟。當年白公勝政變,荊山殉難後,石乞安葬白公而拒不說出葬處,被惠王滿門抄斬。石仟收養了石乞之孫石岩,二十年來,石乞不知其身世。為防意外,石乞養父母瞞過石岩沒有與白圭見面,石岩卻暗中跟蹤,明白了其中之緣由。白圭、伍明利用長江黃金水道,順江而下,將楚地購的谷再次銷往吳中,換回繒帛至洛陽。
第十三集 江漢平原、稻花飄香。貞姬帶領白家老小二十餘人抵荊山祭拜白公勝。行至山間,白圭被一幫蒙面人劫持,索要千兩黃金。夜晚,石岩用弓箭射殺兩名看守,救出白圭。貞姬與石岩養父母見面,經石岩養父母同意,貞姬帶石岩至洛陽,後來石岩與白雪結為夫妻,並成為白圭的得力助手之一。荊山白公勝墓前,貞姬攜白家老小祭拜,貞姬老淚縱橫,哭訴這些年白家生活之不易。
第十四集 白圭與石岩要去洞庭湖購君山茶,白雪執意一同前往。君山之行,白圭不僅採購到了清香的君山茶,還採購到湘西的丹砂、漆、桐油等物,更加充實了白家商號的貨物。在君山湘妃廟前,白雪手持湘妃竹觸景生情。白雪一路只顧遊山玩水,不料跌倒扭傷腳踝,石岩背著白雪行走于山間小道,白雪漸漸對石岩產生了愛慕之情。
第十五集 塞外,一望無際的草原,群馬奔騰。為楚商買馬,白圭與石岩來到這裡。牧民們得知這是來自王城的大商人白圭,給予熱情接待。白圭得知由於連年戰爭,道路受阻,草原上正缺繒帛、食鹽、茶等物品。便從各地調來牧民所需的貨物,按碼作價,購得良馬500匹,楚商接到500匹良馬大喜,盛讚白圭為商界奇才。白家商號名揚大江南北。
第十六集 天子妃駕臨白府,一來代天子與白家走親戚,二來代宮中劉大夫公子為白雪作媒。接著劉大夫為白家送來了彩禮,但白雪暗戀石岩,執意不同意這門親事。白府後院,石岩練劍,白雪偷偷觀看。父母知道白雪心事,堅決不同意白雪與石岩來往。貞姬向天子妃、劉大夫作了解釋,親自作主在白府為石岩、白雪舉辦了婚禮。石岩、白雪成親後數月,貞姬安祥地閉上了眼睛,享年102歲,初葬與洛陽邙山,唐時改葬洛陽龍門西山與白公勝合祔。
第十七集 白家商號庫房,白圭收購的糧食大量積壓。白圭夜不能寐,酒仙杜康託夢,要白圭以糧造酒。白圭以夢中所述與石岩一起赴南山尋訪杜康酒。伊河邊,白圭參拜了伊尹祠。在康河附近,白圭遭毒蛇咬傷,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一茅舍內,這個茅舍的主人是杜康後人杜泉。杜泉用祖傳秘方釀製杜康酒泡製的草藥救了白圭的性命。經與杜泉協商,白圭將存儲的糧食運抵康河,以康河之水釀造杜康酒。
第十八集 白圭與杜康的後人杜泉合作,將杜康酒傳承下來,並銷往齊國、吳中等地,使各地百姓都能嘗到純正的杜康酒,白圭即傳承了杜康造酒文化,自己也從經濟上得到實惠。為報答酒仙杜康之恩,白圭把銷售杜康酒賺來的錢捐出修繕杜康墓、並在康河邊新建了杜康廟,同時修築了至康河的一段山路,極大地方便了山區居民的生活。
第十九集 洛河,洪水泛濫,房屋、人畜被淹。白圭與家人、店員一道組織人員搶救落水人員,並安排至白府、白家商號歇息。大災過後,白圭向天子請示修築洛堤,全部費用由白家商號資助。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洛河新堤築成,天子駕車前往洛堤巡察。王城大道上,天子的六駕車緩緩而行,豪華的車隊與無論比。新修的洛河大堤寬闊平整,綠樹成蔭。大堤之上,民眾一片歡騰。
第二十集 王宮,周天子封白圭為“洛邑侯”;白府,白儀正在給父親編著的《商經》忙碌著;白家商號,白圭正式招收門徒。《商經》書成,白府、白家商號一片歡騰,前來祝賀者絡繹不絕,宮中上官大夫前來祝賀,帶來周天子親筆題寫的匾額。打開紅色綢鍛,匾額上六個金光閃閃大字:“華夏第一商人”。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幸洛陽,封白圭為“商聖”。 商祖廟、白圭墓、跪拜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