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會計

進入21世紀之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加速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強化了人們對人力資源價值的全方位關注,也促使我們深入思考人本會計學的建立。

一、概述:

人本會計是徐國君教授首創,由其及其弟子胡春暉博士等共同研究創立的我國會計學原創性基礎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概念陸續以《勞動者權益會計》、《三維會計》、《人本會計基礎問題研究》、《人本會計基礎理論結構研究》、《人本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等著作和論文呈現。人本會計思想試圖糾正傳統會計的根本缺陷,試圖打造中國自己的在會計領域的原創性成果

二、關於人本會計的涵義與特徵

人本會計是作為與物本會計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提出來的。對其內涵的理解,首先應藉助於物本會計這個概念。所謂物本會計,就是以物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這是對傳統會計從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對象、會計報告等諸多方面總結高度概括出的核心內涵。與此對應,所謂人本會計,就是以人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該種意義的人本會計,既不是人力資源會計名稱的變換,也不是在傳統會計之外另起爐灶新建立一個會計分支,而是繼承物本會計的科學成分,將以人為本的原則系統運用於會計領域,是在對傳統會計本質上革新基礎上建立的新會計系統。基於此,人本會計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一)人及其行為成為會計的第一要素,即將人力資源、行為等元素納入會計系統,將人力資源作為會計對象要素中第一位的、決定性要素。一方面確認人力資產的價值,將其置於資產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承認人力資產所有權、保護勞動者的特殊的所有者地位。企業的發展需要物力資本,但更需要人力資本。這不僅因為人力資本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未來價值增值的大小,更為重要的是人力資本本身具有持續增長和持續使用的特性。此外,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的結合產生的經濟活動,其實質就是創造價值的經濟行為。人本會計把人及其經濟行為元素納入會計系統,是對物本會計系統地根本革新。
(二)人本會計的對象是經濟活動。企業經濟活動是一個立體動態的空間體。在這個立體動態的空間體中,人是它的能動的主體,即人的經濟行為是企業經濟活動的表現。人本會計通過把人及其行為納入會計系統,藉助計算機等信息處理技術立體動態逼真的反映正在發生的經濟活動,或逼真地再現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甚至可以模擬推測未來的經濟活動。即實現從時點靜態到過程動態,從平面到立體,從活動的對象物到活動的本身:人的經濟行為。
(三)將價值性信息與其導致主體——人的行為緊密聯繫起來提供會計信息。認為人力資源所有者才是物質財富創造、利用的主體,離開人的經濟行為,物質財富就什麼也不能做,即使是機器人運行,也離不開人的設計、操作。因此,要將行為引起的價值運動及其結果的信息緊密聯繫地直接確認、計量與報告,同時,不僅要給與勞動消耗以必要的補償,而且更要讓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剩餘的分享。
(四)人本會計的目的是實現企業經濟價值與人的經濟價值的協調發展,最終促成企業與人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經濟價值的實現是以上述企業目的指導下全體員工和股東共同努力創造經濟財富為前提的。人的經濟價值表現為行為的經濟價值,其實現則是企業員工以創造企業經濟價值實現為標誌,同時個人要從中分得相應的份額:包括工資性的勞動補償所得和參與剩餘分享的收益。所謂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是強調兩者之間的統一性,而不是將兩者人為地割裂開來。任何試圖將兩者分離的做法,必然會使會計目的無法完整實現。例如,有的企業只強調企業經濟價值而不管人的經濟價值,則造成人的積極性的缺失;而片面追求人的經濟價值,則會導致股東和其他社會利害關係者的遠離。因此,只有將企業經濟價值的實現建立在人的經濟價值的實現基礎上,人的經濟價值的實現以創造出企業經濟價值為前提,才是社會與企業、企業與員工等各相關利益者利益的最優調和。

三、關於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

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它與物本會計的理論基礎有什麼本質區別?這些都是人本會計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基於對唯物主義歷史觀、會計史的發展規律以及對人本會計思想的理解,筆者認為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應是“以人為本” 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義(humanism)。以人為本是人類世界的根本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以人為本的根本內涵是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本思想是指圍繞著人這個本體所進行的思考。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不是從人類產生一開始就出現的,它是與一定的生產力和歷史的發展階段相聯繫,是對與它對應的“以神為本”和“以物為本”的揚棄及對“以民為本”的升華。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義是一個廣泛使用的範疇,具有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的不同角度的涵義,其中哲學上的涵義是最基本的認識。它的具體要義主要有四點:
第一,主張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為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最高問題。
有了人,世界才分為自然、社會和思維三大領域。唯有人,才是這三大領域的結合點,或者說三大領域統一於人。也因為有了人,世界才分為有人世界和無人世界。這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所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完整的人世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二是有人自身創造並構成的世界。人是萬物的尺度,說明了人在自然界的價值主體地位,而對於人應該是人自身世界的什麼呢?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認為,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主體,是人的世界的根本。馬克思曾經明確地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 ,“國家的職能和活動是人的職能,……國家的職能等等只不過是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和活動的方式” ,“社會本身即處於社會關係中的人的本身” 。人不但是人的世界的主體,人的世界的根本,同時也是人自身的根本,馬克思同樣精闢地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 ,“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質” 。因此,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其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核心問題和最高問題都是人。
第二,主張以人為本,以物為用,相對於人造物,人是本原,人決定人造物的命運,人造物永遠是人的工具,永遠從屬於人。
人與物的關係是創造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因而也是整個哲學的基本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區分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兩種思潮。人與物的關係問題,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的問題是人與人造物誰創造誰,誰決定誰的問題。人本主義認為,先有人,然後才會有人造物。人造物的最根本屬性是“人造性”、“人為性”,都是“人為之物”。人是人造物的本原,人造物是人的派生物,是人的精神物化的產物。物為人服務,人是物的主宰。人是人造物的設計者、製造者、利用者和控制者。人決定人造物的結構、形態、功能等,這一切都不是由人造物自身決定的。然而物本主義,則認為人造物與自然物沒有區別,認為既然物質決定精神,必然是物決定人,並認為天然物決定人造物的性質,人造物決定人的能力和價值,主張人造物是人的根本,人造物決定人的命運。第二個方面的問題是人造物對人有何反作用,最終會對人類的命運產生何種影響的問題。人本主義認為,人造物依賴人,人也在一定條件下依賴於人造物。人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賦予物的價值,使物能滿足我們人的需要。無論人造物系統如何發達,人都依然具有自己的獨立價值,並可以把人造物置於自己的有效控制之下。而物本主義則認為人類將越來越依賴於人造物。離開了人造物,人類就無法發展和生存。當人的價值全部轉化為物的價值以後,人類就被極度的物化,即“非人化”,人就成為人造物的附屬物。它主張人起始於天然物,終結於人造物,人類的命運最終是由人造物決定的。這種針鋒相對的主張代表了兩種思潮,而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主張的是前者。
第三,主張具體人的實踐活動不但要滿足自身的需要,還要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同時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
需要是人的本性。以人為本,就是要求以人的需求為目的。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指出:人是作為目的而存在的。人通過自身創造性的勞動滿足自身和他人及社會需要的過程,就是個人的價值自我實現的過程。但個體的人所構成的人類社會不能孤立存在。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必要的、經常性條件,具有永恆的意義。在現實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平衡關係,具體體現是人類的活動一定要保持在自然的承載力之內,人類的活動受自然的平衡規律支配。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因此,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主張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四,主張尊重人、解放人、培養人、依靠人、為了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結構、方法和程式把思維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模式,其實質是社會實踐活動方式在人腦中的內化,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方式的理性表達。思維方式由價值取向引導,相對系統化和穩定化。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就是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對人的生存發展的命運確立起終極關懷;要關注人的共性和個性,樹立起人的自主意識。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實踐中尊重人、解放人、培養人、依靠人、為了人。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主張社會應是一切人都應受到尊重的社會,它不應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否定,也不是多數人尊重少數人,而是人人都享有普遍被尊重的權利。它包括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創造性等方面。所謂的解放人,即是指使人擺脫自然的、人為的束縛,獲得充分的自由,使人真正成為自然和社會的主人。它主張要用解放人的思想來審視我們的一切,看我們的體制,我們的觀念是否壓抑人,束縛人,並不斷推動觀念和制度的創新。對於培養人,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要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目標。它包括人的知識、技能、品德和健康的培養。依靠人和為了人,則是指依靠人民民眾,一切為了人民民眾。在這個過程中,既要看局部也要看整體,既要看當前,也要看長遠。但值得指出的是,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在充分肯定個人的存在和個性價值的同時,更強調社會、集體對個人的發展和個性完善的作用,主張人要更好地協調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當個人的需要和利益與整體的利益、大多數人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要尊重和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團隊精神原則。
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是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義,與此對應的物本會計的理論基礎是物本主義。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物本主義,它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價值觀念,其本質是:在人與物的關係上,片面強調或只講物的作用,忽視或否定人的作用,特別是人的精神的能動作用,從而貶低人的價值,認為人的命運是由物決定的。然而,物本主義由於目前所處的社會狀態的一切表象而因此比較盛行。主要因為物的生產、交換與消費是社會的基礎和人類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取決於技術水平。這兩種狀態表象自發形成和流行這樣一種價值觀:經濟只能是物質經濟,物的增長是人類發展的唯一目標或最高目標;人的本質是“經濟人”,人的本性是動物性即物性;物的條件是任何情況下都是決定性條件,物的尺度是人們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唯一或最高尺度;重技術物(如機器崇拜),輕自然物。這種價值觀就是“以物為本”即物本主義。傳統會計就是以物本主義作為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值得說明和強調的是物本主義不等於唯物主義。雖然物本主義貌似唯物主義,但不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本體論範疇,物本主義是價值論範疇。本體論不是價值論。本體論研究的是先有自然界還是先有精神的問題。價值論研究的是事物對我們是否有價值以及有什麼樣的價值的問題。
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義不僅在哲學上使用,而且在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的不同角度都具有內涵,其理論主要有:人本主義心理學方面比如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和羅傑斯的自我理論;人本主義經濟學方面比如西斯蒙第的經濟學目標是人而不是財富理論和經濟人的非理性理論;人本主義管理學方面比如梅奧的社會人假設和麥格雷戈Y理論等。這些思想都直接或間接對人本會計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四 、人本會計的對象與要素

對於人本會計對象的確定,實際上是人本會計的涵義與特徵、人本會計的理論基礎等問題思考的基礎。人本會計是在對物本會計根本革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吸收和繼承了物本會計的優點,同時也強化了人的根本性作用。傳統會計的對象一般認為是“資金運動”即物化價值運動,包括資金進入企業的運動、資金在企業內部的循環與周轉、資金在權益之間的轉化運動和資金退出企業運動。因此,物本會計研究的對象就是與資金運動相關的物。人本會計繼承了物本會計的合理成分,但認為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經濟活動。企業作為一種人力資本使用權交易的粘性組織,其“組織粘性”(organizational coherence)能夠成為企業成員之間的長期合作或者重複博弈提供更強的激勵,從而企業比市場更節省交易費用(聶輝華,2003)同時有效地創造價值。企業經濟活動是一個立體動態的空間體。在這個立體動態的空間體中,人是它的能動的主體,即人的經濟行為是企業經濟活動的表現。過去由於認識的局限和計算機、計算機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限制,我們一般都認為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具體的物化價值——資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我們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能力大大提高,開始從時點靜態到過程動態,從平面到立體,從活動的對象物到活動的本身:人的經濟行為。因此,我們認為人本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經濟活動。
研究會計對象是為了對它的整體和各個組成部分進行計量和描述。企業的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立體空間體。用會計語言對它進行計量與描述,必須找到它的根本構成要素,即會計的基本對象要素。企業作為一個契約的聯合體,在企業的產生那一刻,就形成了最初的權益,即企業價值的歸屬,而企業價值的歸屬的確定又以企業產生那一刻價值存在的表現為依據(它們是事物兩個側面)。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企業這個契約的聯合體在成立那一刻有兩個根本的對象要素——價值的存在與價值的歸屬,也即資產與權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企業產生的那一刻,它是一個靜態的平面體。然而經濟活動不能自動發生,它需要人去操作,因此這個動態的立體空間體產生的驅動因素和表現形式就是人的經濟行為。經濟活動的不斷地進行帶動了企業最初資產與權益的價值變動,由此我們可以斷定構成經濟活動主因的經濟行為是價值增值的本原。由此我們認為,會計對象的基本要素是資產、行為、權益,且資產=行為=權益。
由於在傳統物本會計等式“資產=權益”中加入了由人直接發出的經濟行為這個維度,使得人本會計可以還原現實中經濟活動這個立體動態的空間體。在人本會計的這三個基本要素中,又以經濟行為為本原和價值的驅動因素。因此經濟行為與資產、經濟行為與權益及傳統物本會計的資產與權益構成一個三維會計結構,動態反映現實中的經濟活動這個立體空間體。

五、人本會計的假設與職能

傳統物本會計中有四大基本假設分別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貨幣計量和會計分期。假設是人們對事物客觀性的合理推定,也是人們討論問題之前所作的共同約定。會計假設是為會計工作或研究所事先共同認可的一些合理的判斷與約定,其作用是限定會計活動的空間、時間、對象等的範圍,對無限的信息起一個過濾、篩選的作用,也為會計的後續工作做好鋪墊或設定好前提。基於此,我們認為人本會計的假設按照假設的地位和層次來劃分可以分為結構假設(即基本假設)和職能假設。結構假設是作為會計理論的最基礎的結構,從一般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合理推定,是被普遍接受的公理,形成會計本原意義上的假設。職能假設則是為了實現會計目的,履行會計職能,從具體經濟現象中抽象出來的合理推定。人本會計繼承了物本會計四大基本假設中的會計主體和持續經營兩大基本假設,但認為貨幣計量和會計分期假設不能作為基礎假設。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技術推動下,經濟活動不僅可以用貨幣計量而且可以用非貨幣計量,甚至可以使用錄像等描述手段。可以使用除貨幣之外的手段進行反映,但並不否認商品經濟里貨幣計量仍是最好的一種方式,這不僅由於企業中的大量資產和權益可以用貨幣便捷的計量,而且因為信息的使用者也偏好貨幣計量。在決策有用觀下,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多元性和偏好差異日益明顯。除貨幣計量之外的表現手段成為貨幣計量的補充和佐證。因此,我們認為“信息轉化”即經濟活動轉化成信息的假設比貨幣計量假設更適合作為會計的基礎假設,而貨幣計量偏好應作為職能假設。會計分期從屬於持續經營假設,在地位上應次於基礎假設,主要是為了履行會計職能,屬於從屬假設。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企業從事經濟活動是為了創造價值。隨著經濟活動的循序進行,資產價值隨之轉移。因此,我們認為在結構假設中應增加“價值流轉”假設。由此才可能計算成本、費用,進行價值補償等會計程式。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人本會計的結構假設(基本假設)為會計主體、持續經營、信息轉化和價值流轉。同時,人本會計要進入操作層面,還可以歸納整理出其特有的職能假設:人力資源是經濟價值的源泉;經濟行為是資產、權益變化的本原與動因;行為主體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有關人及其行為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等等。
會計假設是會計環境中抽象出來的合理推定,會計職能則是會計自身所具有的功能。會計職能是會計所固有的、客觀存在的,它隨著會計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深化而不斷完善。人本會計拋棄了傳統物本會計對物的異化,立體動態反映立體動態的經濟活動。由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本會計具有立體動態反映、信息資源整合、過程監管控制和價值創造管理四個基本職能。其中,立體動態反映,是傳統物本會計平面靜態反映的升華。人本會計在計算機為中心的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把人及人的行為納入會計系統,使之可以立體動態反映;信息資源整合是人本會計新賦予的職能,是指對各種信息資源通過聯想、分析、推理、判斷等智慧性加工手段,整理合成可以對經濟實體價值增值有用的信息;過程監管控制,是指利用三維會計的立體動態信息,對行為及其引起的價值運動狀況與方向進行直接的把握、調整,包括會計對經濟活動的前饋控制、過程控制與事後控制及會計機制與制度帶來的行為者的自我控制四部分;價值創造管理,是指通過會計的內含機制、制度或規則、方法、信息等對行為者創造經濟價值的促進、規範、引導、影響性管理,以及利用會計信息和價值管理方法進行的強化性統一管理 。
以上關於人本會計的幾個基礎問題的拙見,還比較初淺,需要繼續探討。但是目前出現的或多或少帶有人本會計思想的行為會計、人力資源會計、責任會計等新興會計分支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顯示出強大生命力。然而人本會計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如同其他事物一樣需要經歷孕育、萌芽、發展、成熟的過程。筆者認為,人本會計目前還處在萌芽階段,有許多有待研究的課題,但是它所代表的方向卻是科學的,是符合會計發展規律的,必將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值得指出的是,我們強化人本會計的思想並不是否認傳統物本會計的作用,人本會計是傳統物本會計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而發展改變演進而來。它繼承了傳統物本會計的合理成分,發展適應了新環境的變化。就我國而言,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社會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開始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以人為本是核心。會計同樣需要進行思想大解放,通過理念的轉變,使會計能更好的為經濟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提供專業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