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其寶

本文通過子罕辭玉的故事,褒揚了他自愛、不貪財的精神,警示社會上的一些人應自尊,自愛,清廉自持,潔身自好。

寫作背景

出處——《左傳紀事本末》卷三十六《宋公
族廢興》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但是,《公羊傳》和《穀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而《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只是後人將它與《春秋》配合後,可能做過相應的處理。一些專門解釋《春秋》“書法”而與史實無關的文字,顯然是後加的。《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並說他是魯太史。有人認為這個左丘明就是《論語》中提到的與孔子同時的左丘明。但對此,唐代以後頗有人懷疑,現在一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無名氏的作品。其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相當,只是後面多十七年。與《春秋》的大綱形式不同,《左傳》相當系統而具體地記述了這一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原文欣賞

宋人或得玉,獻諸①子罕②。子罕弗③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④,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⑤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⑥人有⑦其寶。”

文章翻譯

字詞解釋
①諸:兼語,相當於“之於”,這指玉。②子罕:子罕,宋國大夫。③弗:不。④以示玉人:把它給雕琢玉器的人看。⑤若:如果。⑥有:保有。⑦不若:不如。⑧與:給
譯文
有一個宋國人得到一塊寶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因為把它給琢玉的人看了,琢玉人認為它是寶,所以才冒昧地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作為寶,你把玉石作為寶;如果把它給我,我們兩人就都丟失了寶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跪拜行禮告訴說:“小人懷帶著這塊玉璧,不敢走出鄉里,我交出這塊玉來請免於死。”子罕把這塊玉放在鄉里,讓雕玉的人為他雕琢,使這個人富裕後讓他回到原來的地方。

啟示

為政者要學習身居廟堂之上、位高權重的子罕先生不貪不占的清廉作風,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和堅拒不義之財的浩然正氣。為官的要正確使用手中權利,儘量不去以權謀私,不要讓民眾心底里瞧不起,使權為民用。管錢管物的,也要慎用權力,嚴守制度,不要發生貪污受賄等問題。凡夫俗子也不要去亂“出手”,不要用非法手段去搶、盜、騙他人財物。每個人都不突破“守法”這個立身做人的底線,進而保證“人有其寶”,社會才能日漸和諧。

寫作方法

⑴語言精煉簡潔,有較強的表現力。如僅用“子罕弗受”四個字就把較為複雜的事件明白清晰地表述了出來,僅用“人有其寶”四個字就點明了文章的主旨,讓我們領悟到了他自尊自愛的道德品質,足見語言之精煉,用詞之精當。
⑵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採用對話方式。簡短的對話就生動地描繪了子罕這一思想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材料組織嚴密,層次井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