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懸棺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

簡介

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 從這個意義上講, 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冷冰凍的屍骨,怎么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屍棺的主人是誰?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用千年的沉默寫下的寓言,夢魘中便無法逃避懸棺的陰影。有這樣一側以軼聞:1933年, 一位姓陳的地方官為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 雇用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懸棺,其中一具運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供考察、展覽。未久,兩名樵夫均意外慘死。 翌年,一位大號熊廷權的賑災的官員, 公務之餘,到省立二中參觀,看了懸棺及棺木中遺骸,又詢悉慘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校長再三進言:“文王澤及枯骨,古人遺骸何當玩弄?請以禮瘞之”。校長只得將懸棺遺骸歸葬。這位熊大人仍難以心安,又顫顫驚驚地寫了一篇誄文:“霜淒淒兮露瀼瀼,風雨剝蝕兮日月迎將。翳何人兮骨骸堅強,胡不速朽兮戀此高崗。惡有報兮善有慶,毀棺露骸兮吾意悽惶。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為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敬鬼神而遠之。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說是絕無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就已知情況,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岩、靈官岩,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地黃華,不下10餘處;岩樁、岩墩、岩龕、岩溝、岩洞等各種懸棺葬的形式一應俱全。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懸棺博物館”。
豆沙關懸棺在鹽津縣豆沙鄉石門村關河南岸的絕壁上, 緊傍 213國道。 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橋閣、唐開石門道,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豆沙關作為人滇的門戶。“關津樞紐”,“南滇鎖鑰”, 名不虛傳。 關河北岸,“五尺道”貴跡、石門關古城堡、唐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冊南詔題名摩崖,昭示著這裡曾有過人文蔚起的繁榮。關河南岸,削壁騰立,參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於絕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內。20世紀30年代調查有棺40多具,此後,或墮落入關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測者破壞,今仍存有10餘具。遠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勢將傾倒的絕壁的陰影中,屍棺累累,凌空懸置,確實會讓人生出許多難以言喻的思緒, 臆想出許多神魔怪異的故事, 難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