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在植物生長發育全部過程中不斷地供給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養分和水分能力,同時而且自動地協調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最適宜的土壤空氣和土壤溫度的能力。總之,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等性質的綜合反映,土壤的各種基本性質都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影響植物的生育發育。因此,土壤中的各種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這說明土壤不是一個簡單的倉庫貯存水分和養分以供植物利用,而它的結構和功能具有相互協調和易於人工調節的能力。所以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質的特性和生命力,土壤有了肥力植物就能生長,沒有肥力就沒有植物的生長。
分類
土壤肥力可分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潛在肥力和經濟肥力。自然肥力包括土壤所共有的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肥力和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潛在肥力。人工肥力是指通過種植綠肥和施肥等措施所創造的肥力,其中也包括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經濟肥力是通過人工勞動中所進行的各種生產措施的調節,使土壤肥力為植物生長所利用的就是經濟肥力。肥沃土壤的標誌是:具有良好的土壤性質,豐富的養分含量,良好的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通暢的土壤通氣條件和吸熱、保溫能力。因此,提高土壤肥力和培育肥沃土壤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
措施
一、建立土壤肥力監測信息網,長期監測記錄土壤肥力變化動向,根據土壤肥力變化規律,肥力水平及其特點,採取相應的耕作、輪作、施肥和管理等培肥措施和種植相適宜的植物種類,調控植物持續增產。
二、深耕與適度免耕結合。深耕可疏鬆和增厚活土層,改善耕層土壤理化、生物等性狀及其耕性和生產性能,熟化土壤,使生土變熟土,死土變活土,熟土變肥土。適度的免耕(在深耕基礎上)可保持土體的良好結構及土層的鬆緊度和通透性,減少頻繁耕翻對土體結構的破壞,有益於保持土壤肥力。
三、增施有機肥料(如人糞尿、餅粕、家畜家禽糞便、草炭、骨粉、生活垃圾、堆肥、廄肥、污泥、海肥、微生物肥、秸稈肥,沼氣發酵肥、綠肥等)。有機肥料是種多元素緩效肥料,有機肥不僅可供給植物營養物質,它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耕性和土壤生物活性具有獨特的作用。特別是有機肥在土壤中腐解及轉化為有機質—腐殖質後,這些有機膠體與土壤無機膠體相互融合形成土壤有機無機複合膠體,這對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形成及耕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可使砂土變粘,粘土變疏鬆,創造好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耕性。
四、秸稈還田,不僅可以加速土壤有機質的積累,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和耕性改善,也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繁殖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及能量來源,增加土壤中酶類的活性,加強土壤微生物固氮效果。在秸稈腐解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CO2有利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有機酸有助於土壤中磷、鉀和微量元素的分解、轉化與釋放,並提高和補充土壤中磷、鉀和微量元素的供應,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五、合理施用適量的化學肥料。化肥是種速效性單性無機肥,除了少量的根外施用外,大多數化肥都是施入土壤,通過土壤生物化學的作用與轉化後,向植物根系提供某種速效養分,它在植物的增產上約達30—35%。同時化肥施入土壤中,也為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繁殖提供營養物質來源,並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和分布,以及保持土壤肥力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