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文化

人口文化是人類在繁衍、生存、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是人類對自身生產、撫育後代、婚喪嫁娶、道德教育等以及人的族類、群落、生存狀況、生態環境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反映。

簡介

人口文化是人類在繁衍、生存、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是人類對自身生產、撫育後代、婚喪嫁娶、道德教育等以及人的族類、群落、生存狀況、生態環境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反映。

具體介紹

人口文化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產物。它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制度、生存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既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又不會停滯、僵化於不變的模式之中。在人類生命的全過程以及人們求生存、求發展,改造生存環境,提高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能力中都蘊含著諸多的人口文化現象,包容著鮮活的人口文化因子。
人口文化又是一個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概念。在世界範圍內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但由於它與某一國度、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風俗、習慣、心理、文化傳統、自然和社會等具體條件的不同,因此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人口文化又呈現出差異性與特殊性。
人口文化的內涵是由社會政治經濟所決定,反過來又給社會、政治經濟以巨大影響。例如:中國封建社會儘管當時尚未明確出現人口文化這一概念,但那時所形成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多子多福、圖騰崇拜、祭祀祖宗、承繼祖業等觀念,本身都蘊含著人口文化的因子。以婚姻狀況為例,人類就經歷了原始群婚、雜婚、對偶婚以及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一夫一妻等,進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育觀、價值觀、道德觀。這種人口文化的因子,則既反映了宗法制農業社會的面貌,同時又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對鞏固這一社會制度起到了特有的作用。
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大量優秀的人口文化資源。進入社會主義尤其是改革開放時期以來,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我國人口文化實踐和理論建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批判地吸收古代和外國人口文化思想遺產中一切有益的成分,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近現代人口文化的優良傳統,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是擺在我國人口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植根於中華大地的人口文化事業,與洶湧澎湃的改革大潮同步,以鮮活的現實性和鮮明時代性為特徵的人口文化理論建設及其社會實踐,是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由一批具有強烈愛國心和責任感的藝術家、學者和領導幹部率先提出“人口文化”概念,並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重視、關懷和支持。在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成立時,江澤民同志“發展人口文化事業,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題詞,把人口文化提到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度,高度概括了人口文化的根本宗旨。李鵬同志題詞:“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民族文化。”宋平同志題詞:“發展中國人口文化,造福後代振興中華。”彭佩雲同志題詞:“開創人口文化,促進社會文明。”這些題詞深刻地指出了加強人口文化研究,開創人口文化事業,對於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振興中華、造福後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80年代提出以來在90年代得到廣泛認同的新的發展觀。我國黨和政府把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其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鍵又是人口問題。“人口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創立人口文化事業,力求從觀念、心理、行為方式和文明程度上探求解決人口問題的新途徑,把解決人口問題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口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和需要。
“人口文化”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核心,關注人的自身生產、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文化力”。它與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是相一致的。它是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著力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作為目標和要求。
人口文化從精神文化層面入手,力求從觀念、心理、行為方式和文明程度上,發揮宣傳教育的主導作用,形成社會宣傳教育格局,面向基層,面向家庭,面向民眾,把幫助人們轉變傳統的婚姻觀、生育觀,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價值觀、道德觀,繼承發揚傳統美德,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陶冶人們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提倡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團隊精神精神,解決好現實生活中有關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包括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在改革開放年代隨著人口與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的深入發展而提出的“人口文化”概念及其理論建設,又隨著黨和國家對人口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立而不斷深化。人口文化理論建設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倫理學、醫學、文藝學、教育學、心理學、環境學、優生學、計畫行育學、法學等許多學科。人口文化融匯了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包括改造人類自身所獲得的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作為一定社會歷史時期關於人對自身所獲得的發展觀念及行為的總和,人口文化已成為該時期人們的生育觀、婚姻觀、倫理觀、道德觀、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
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團結著有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和事業心的人口專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醫學家、教育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計畫生育工作者和新聞出版工作者等一大批愛國人士,運用文學、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繪畫、廣播、電視、電影等一切覆蓋面大、影響力深、滲透力強的現代化傳播媒介,弘揚優生、優育、優教、敬老、愛老、養老的民族美德,呼喚真、、美,抨擊假、惡、醜,淨化人們的心靈,激揚人們的愛國熱情,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文明進步,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文化事業而默默奉獻。
人口文化事業是高尚的事業,文明的事業。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不斷地改造自我,改造客觀世界。只有不斷努力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人口文化理論是一門新興的有前途的學科。人口文化事業和理論的發展,將會對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和繁榮富強,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文章來源《市場經濟百科全書》人口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