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篾

亮篾

亮篾,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照明用的篾片,它長約五尺,寬八分,厚兩分,是一種普通得不 能再普通的篾片。雖說普通,但它卻是平江山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種非常重要的夜間輔助照明工具。

簡介

亮篾,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照明用的篾片,它長約五尺,寬八分,厚兩分,是一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篾片。雖說普通,但它卻是平江山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一種非常重要的夜間輔助照明工具。之所以說它是輔助照明工具,是因為那時山區夜間的主要照明工具還是油燈 ,但山區人節儉,一般捨不得用油燈,大多數時候幹完活就早早睡了,要不就是孤燈一盞,全家圍坐一起,幹活的幹活,學習的學習,做完事又各自睡了。除非家裡有了什麼大事或是 重要的節日,這才點亮所有的油燈,照個內外通明。那山里人夜間的行動用什麼照明呢?用油燈,一是山里人捨不得,二是端著油燈行動太不方便。山里人只有找替代品,俗話說“靠山吃山”,山里人便從山上想辦法,於是就有了火把、松明子和亮篾了。火把要用樹皮,松明子要用松樹芯,材料都不好弄,只有竹子漫山遍野都是,生長迅速,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亮篾理所當然就成了山里人日常使用的一種輔助照明工具。

製作工序

亮篾並不是隨便從山裡砍幾根竹子剖開就行了的。它需經過挑選、破剖,水浸,日曬四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是必須在仲夏季節完成,因為那時日照時間長,氣溫高,利於完成日曬那道最後的工序。每逢到了仲夏,山里人就到山上根據自家使用的量估測尋找幾根尺圍以上的老楠竹砍回家。把竹子鋸成五尺來長的竹筒,用圓弧型的銃刀銃去竹子內的竹節,再用篾刀將竹子剖成八分寬的竹條,然後從竹條的端頭剖成兩分厚的竹片。待全部剖成了竹片後,用篾條或藤條捆成一捆捆,扛到山溪的深潭裡用水浸。水浸要花幾天幾夜時間,一直浸去了竹片裡的生水,才撈出來,然後攤開了放到烈日下曝曬。曝曬則要曬到竹片由黃轉白,竹片上的纖維都裂開了,才重新捆成捆,放置到陰涼乾燥的地方備用。

使用特點

其實亮篾主要還是在房間裡使用,畢竟篾片到了外面不抗風,容易熄滅。山里人平常習慣順 手在門彎里擱上幾根亮篾,夜裡要用時,隨手拈上一根,在火塘里或油燈上點燃了,燃著的一頭放在下面,一手斜執著另一端,火光照亮之處不過方圓三尺之地,但足以辨清你腳下的路,幫助你上個茅房,入個睡房已經足夠了。而且它還有一處妙用。就是山里人家一般都靠山而建,房間裡偶爾有個蜈蚣、百節蟲之類的,不是什麼新鮮事。你若是拿了亮篾,只要把火光靠近它們,它們便立馬逃得無影無蹤。山里人使用它,大概是看中了它的易燃性。只要有火,它就能點燃,那怕是火柴也行;還有就是萬一被風吹滅了,它的明火雖滅,暗火不滅,只要用嘴一吹,它又燃了,時至今日,山里早已通電,物質生活也豐富了許多,亮篾只怕是早己不用了,亮篾的起源和發明者更是無法考究了,但我依然為山里人那種為改善自身生存條件而迸發出來的智慧所折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