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學名】馬陸(millipede)
陸德明釋文:“司馬云:‘蚿',馬蚿蟲也。”
【別名】百腳陸,千腳蟲;篦子蟲、鍋耳朵、大草鞋蟲、山蛩蟲、悶棒蟲、空筒筒蟲、蚿(xiān)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獨腳的夔(kuí)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羨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羨慕內在的心靈。
夔是古時候只有一隻有腳的神物,蚿有很多腳,夔就特別的羨慕蚿,因為他有很多腳,可以走路;而蚿就特別羨慕蛇,因為蛇沒有腳也可以走路,而且走的比它還要快;蛇就特別羨慕風,因為風沒有腳,比它行的還要快;風羨慕人的目光,因為目光所及,風沒有到,人目已經到了;目最終羨慕的是人的心,當目光還未所及的時候,人的心已經到了,我們心意一動,有所思而心意已達。
原形態
燕山蛩,體長圓形,長約120mm,寬約7mm,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從頸板到肛節約有體節54個,觸角1對,長約5mm,其基部兩側各有50個單眼集結排成三角狀,似複眼。第1節無步肢,第2-4節各有步肢1對,自第5節起至肛節,每節有步肢2對,各步肢6節,末端具爪,生殖肢由第7節步肢變成。自第6背板各各體節的兩側有臭腺孔。
分布
馬陸數量在土壤中的垂直變化明顯。在兩落物層具有明顯的表聚性,並由表層向下銳減。兩落物層、0~5、5~10、10~5厘米土層各層中·馬陸所占的百分比分別為50%、32.7%、10.9% 、6.4%
馬陸個體數量年內變化明顯;夏末最多一冬束最少。其中,6- 10月5個月的個體數量占全年總個體數量的79.2%。
外形特徵
馬陸隸屬節肢動物門多足綱倍足亞綱,國馬陸能噴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熱帶雨林中的一些大型馬陸噴出的液體能使人雙目片刻失明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倍足綱(Diplopoda)動物。倍足綱與其他數綱動物常合稱多足類。馬陸約10,000種,生活於腐敗植物上並以其為食,有的也危害植物,少數為掠食性或食腐肉。特徵為體節兩兩癒合(雙體節),除頭節無足,頭節後的3個體節每節有足一對外,其他體節每節有足2對,足的總數可多至200對。除頭4節外,每對雙體節含2對內部器官:2對神經節及2對心動脈。頭節含觸角、單眼及大、小齶各一對。體節數各異,從11節至100多節,
體長2~280毫米。除一個目外,所有馬陸有鈣質背板。自衛時馬陸並不咬噬,多將身體蜷曲,頭卷在裡面,外骨骼在外側。許多種可具側腺,用分泌一種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氣以防禦敵害。
倍足綱包括常見於許多花園的種類,如土馬陸(Julus terrestris,有時作Iulus terrestris)其體長為25毫米,原產於歐洲,已引進北美;體光滑的種俗稱切根蟲(wireworm)。有的馬陸無眼,顏色鮮明,如25公釐長的溫室馬陸(Oxidus gracilis)。最醒目的常見種之一為美國東南森林中的美洲山蛩(Narceus americanus),長10厘米,有黑、紅兩色。
生活習性
馬陸性喜陰濕,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塊、方塊下面,或土縫內,白天潛伏,晚間活動危害。馬陸受到觸碰時,會將身體捲曲成圓環形,呈“假死狀態”,間隔一段時間後,復原活動。馬陸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莖、嫩葉。馬陸的卵產於草坪土表,卵成堆產,卵外有一層透明粘性物質,每頭可產卵300粒左右。在適宜溫度下,卵經20天左右孵化為幼體,數月後成熟。馬陸1年繁殖1次,壽命可達1年以上。
馬陸屬於無脊椎動物,多足綱,倍足亞綱,山蛩蟲科。身體分頭和軀幹土馬陸(Julusterrestris)兩部分。軀幹部能區分出短的胸部前4節和長的腹部。體長圓而稍扁,由25~100多體節組成。
長約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頭部有觸角1對,大顎1對,小顎1對。眼為聚眼。軀幹近20節,第1節與頭部癒合,第2~4節各有1對步足和1對氣孔,自第5節開始,各有2對步足和2對氣孔。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節兩側各有臭腺孔1對。
從發生看,成倍的步足和氣孔,是由於2個體節癒合的結果。晝伏夜出,多棲息潮濕耕地、或枯枝落葉堆、瓦礫、石堆下,行動緩慢,常成群遊行。生殖孔1對,在第2對足基部。植食性,多食腐殖質,有時也損害農作物。當受驚動時,身體常捲曲成盤狀。中國各地多有分布。
生態作用
馬陸是森林生態系統重要的分解者,馬陸攝食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據初步估算,馬陸對落物的分解量約占該地區年平均凋落物量的21%,馬陸對同一種、不同腐解程度的葉片攝食量不同,對半分解凋落物的攝食量大於對未分解凋落物的攝食量。在不同溫度條件下.馬陸的攝食效率不同,
其同化效率隨溫度升高而降低.而糞便排泄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林型下個體數量分布不均勻。通常,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在土壤的垂直分布,具有明顯的表聚現象馬陸的個體數量季節變化明顯,以夏末最多,冬末最少。
土壤動物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重要的分解者,馬陸是土壤動物中的常見類群,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殘體為食,是生態系統物質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對大型土壤動物的飼養研究在國內外均有報導,但對馬陸所作的研究在國內尚未見到;通過對馬陸的生態分布、攝食量等的研究,探討並揭示該類群在森林生態系統物質分解過程中的功能。
千足蟲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這么多足的。出生的幼蟲只有7節,蛻皮一次增至11節,有7對足;二次蛻皮後增至15節,有十五對足;經過幾次變態發育後,體節逐漸增多,足也就隨之增加。
當然,其他還有許多種類的千足蟲。有的身體較小,
才2毫米長;和大馬陸相比,它們的足少的多。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燕山蛩醚提取物0.15-0.50g/kg、醇提取物1.2-1.3g/kg、醇醚提取物0.2g/kg分別給小鼠腹腔注射12-14d,對小鼠實體型宮頸癌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醇醚提取物對小鼠Lewis肺癌生長也有較顯著抑制作用。三種提取物還顯著抑制小鼠腹水型宮頸癌、腹水型肉瘤S180、艾圍腹水瘤生長。醇醚提取物的作用在0.05-0.2g/kg劑量範圍內,隨劑量增加而增強。0.2g/kg劑量甚至可以完全阻斷腹水型宮頸癌形成,還顯著延長小鼠生存時間。
燕山蛩醇醚提取物0.2ml給腹水型宮頸癌小鼠腹腔注射1次,1小時內即可引起癌細胞膜改變,造成細胞核裂解和細胞崩鼠、溶解,還能顯著抑制癌細胞的有絲分裂。這種作用以給藥後2小為最強,持續6小時以上。
2.毒性,燕山蛩醇醚提取物給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733+/-0.156g/kg。小鼠亞急性毒性試驗中發現給藥組動物肝臟枯氏細胞腫脹,肝竇擴張,肝細胞略呈萎縮狀態,萎縮程度隨劑量增大而稍重,其餘指標、血象等均正常。犬亞急性毒性試驗中心、肝、腎等臟器均未見病理改變。
【性味】味辛;性溫;大毒
【功能主治】破瘕積聚;解毒腫。主瘕積聚;脅下痞滿;無名腫毒;瘰癧;亞瘡;癧風;白禿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0.3-1g。外用:適量,研末撒,浸酒搽,搗爛或熬膏敷貼
【摘錄】《中華本草》
蟄傷處理
千足蟲不咬人,但觸摸擺弄它時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嚴重的可致明顯的紅斑,皰疹和壞死。皮膚中千足蟲的毒性分泌物應該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但一定不要用酒精。若皮膚發生反應,局部可敷以皮質類固醇。眼部受傷者需立即淋洗,並套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或軟膏。
相關常識
食性
多食腐殖質,有時也損害農作物。它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莖、嫩葉,除草坪外受害植物還包括仙客來、瓜葉菊、洋蘭、鐵線蕨、海棠、吊鐘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
毒性
雖然無毒顎,馬陸體節上有臭腺,能分泌一種有毒臭液,氣味難聞,使得家禽和鳥類都不敢啄它,而且人類誤食馬陸會導致口唇過敏性水腫等。
陸生
北美巴拿馬山谷里有一種大馬陸,全身有175節,加起來共有690隻足,可以說是世界上足最多的節肢動物。
防疫
馬陸喜歡潮濕,容易帶來細菌。在它經常出沒的地方撒上生石灰後,其潮濕的生長環境就會變乾燥,就不會滋生馬陸了。也可以用“三唑靈”噴灑,但皮膚過敏的人最好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