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

在直覺理論的基礎之上,基辛格同意人的行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觀點。 他提出,人的行為和國家的行為的有限性決定了對道德標準的理解。 在對人的能力的有限性理論上,基辛格受到了尼布爾思想的影響。

亨利•基辛格

(1923- )
基辛格是美國著名的外交家、現實主義理論家。他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紐倫堡附近的費爾特市。1938年基辛格15歲時,為了逃避納粹法西斯對猶太人的迫害,他父親路易•基辛格帶了全家從英國倫敦轉往美國紐約。隨後,基辛格進入紐約“喬治•華盛頓”高級中學念書。1942年美國向德國宣戰,基辛格應徵入伍,後曾編人美軍第84步兵師,回到歐洲戰場。戰後,基辛格獲得紐約州政府的獎學金,1947年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195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他的畢業論文題為《歷史的意義》,有370多頁,洋洋大觀,廣受好評。畢業後,基辛格留在哈佛文理學院任助教。1950年轉至哈佛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不久即任執行主任。1954年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後以《重建的世界》為題,出版成書。1957年擔任講師,1959年成為副教授,1962年晉升為教授。他開設的課程中,“國際政治原理”、“美國外交的政策與政策問題”兩門課充滿“熱情和智慧”,深受學生歡迎。從1951年至1971年,他擔任哈佛大學國際論壇負責人的重任,前後辦了18期,直到他離開哈佛去白宮就職為止。在哈佛的20年“磨鍊”,為基辛格日後“發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9年至1975年他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1973年,他與越南的黎德壽共獲諾貝爾和平獎。1973年至1977年,他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奇特經歷給了他若干“第一個”: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原籍非美國人的國務卿,美國戰後第一個猶太人出身的國務卿,第一個兼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國務卿。1977年退出政界後,基辛格擔任Chase曼哈頓銀行國際委員會主席、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董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對外關係委員會顧問等職務,仍以充沛的精力活躍在國際舞台上。

基辛格

關於國際關係的主要論著和回憶錄有:《核武器與對外政策》(1957)、《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展望》(1961)、《重建的世界——拿破崙之後的歐洲:重新評價大西洋聯盟》(1980)、《動盪年代》(1982)、《大外交》(1994)等。
在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中,基辛格和凱南一樣,是以學者和決策者兼於一身為特點的。基辛格的現實主義思想與他的家庭經歷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的家庭遭受到德國納粹的迫害,後來全家不得不移居美國。他和漢斯•摩根索一樣,個人的悲劇式經歷造就了他們對人性和社會的現實主義認識。在他的大學畢業論文《歷史的意義:對斯賓格勒、湯因比和康德的反思》中,基辛格對人性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歷史的哲學包含著不僅對自然,而且對人性的神秘性和可能性的深刻的認識。基辛格對斯賓格勒的直覺觀非常讚嘆。他認為直覺觀理論對於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內在性有很大的價值。他在他的理論中提出了與其他現實主義理論家所不同的觀點,即他否認歷史決定著人的行為和事件的結果。在直覺理論的基礎之上,基辛格同意人的行為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觀點。他提出,人的行為和國家的行為的有限性決定了對道德標準的理解。這種人性的受限性,如知識的受限性,決定了人的直覺行動上的自由性。在對人的能力的有限性理論上,基辛格受到了尼布爾思想的影響。正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基辛格提出人在道德上的行為也是有限的,是受到人的能力的限制,並且這些限制是在直覺的影響下作用的。因此,基辛格對於人性從來就沒有抱有過高的希望。
以上資料參考《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倪世雄編著)一書,經 荊祖民 整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