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漢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沒有什麼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臥具。《說文》中解釋:“床,安身之坐者。”顯然,床是以坐為它的主要功能。
漢靈帝時,從北方傳入了“胡床”,其樣子猶如矮凳,與胡床同時傳入的還有一種繩床。繩是雙足交叉的,可以摺疊,現代的馬扎。這種繩床後來也叫胡床。
隋朝時,因為忌諱說“胡”字,而且這種椅子的特點是木頭的雙腳交叉,張開後才能平隱,所以改名為“交床”。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說:“交床以木交午為足……足交午處復為圓穿,貫之以鐵,斂之可挾,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間交叉,“交午處”是指胡床腿部中間交叉的位置。
到了南宋,人們便將交床改稱為交椅。據說,南宋宰相秦檜坐交床時頭總是向後仰,以至巾幘墮下,京尹吳淵為了拍秦檜的馬屁,特地在交床後部裝上托背,人稱“太師椅”。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徵。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
簡介
馬扎也稱馬閘或交杌,其模樣同我們今天見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寧波人仍將小凳子稱為“杌子”或“小杌子”。漢人的馬扎又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胡床”,大約在漢代傳入。原來,我國漢以前的家具都屬低面家具,無坐具,人們席地而坐,只有案幾而無桌子。到了漢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這裡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與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但隋朝時,因為忌諱說“胡”字,而且這種椅子的特點是木頭的雙腳交叉,張開以後才能平穩,所以又稱“交床”。大約在唐以後,人們才把帶後背與扶手的坐具稱為椅子。在宋元時已出現了帶靠背的交椅,分為直背與圈背兩大類。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續與發展,而前者直後背交椅,《三才圖會》名之曰“摺疊椅”。《魯班經》中也有記載,但講的不甚詳細,其形象常見於明人書本中,只可惜明制實物,傳世不多。宋陶榖《青異錄·逍遙座》;“胡床施轉開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此為胡床改即後世所稱太師椅。
工藝
明代交椅以造型優美流暢而著稱,它的椅圈曲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
製作工藝考究,通常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雲紋如意頭,端莊凝重。後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透射出清靈之氣,兩側“鵝頭棖”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氣。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腳踏板,裝飾實用兩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間,一般都配製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處也多用銅裝飾件包裹鑲嵌,不僅起到堅固作用,更具有點綴美化功能。由於交椅可摺疊,搬運方便,故在古代常為野外郊遊、圍獵、行軍作戰所用。後逐漸演變成廳堂家具,而且是上場面的坐具,古書所說的那些英雄好漢論資排輩坐第幾把第幾把交椅,即出源於此。
在交椅進入廳堂時,它的交叉摺疊的椅足已失去了原來野外使用的功能,於是有人將它改成常規椅子的四條直足,這便成了“圈椅”。現傳世的明式交椅,以黃花梨最珍稀,而雜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少。
相關資料
對於交椅,我們的祖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時成為人們身份的象徵。在中式家具最為輝煌的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三分天下之說。很多看過元亨利家具圖冊的人都注意到幾乎每一本圖冊的封面都將交椅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很多人都問過這是為什麼,難道僅僅是因為它“長得好看”嗎?對於現代仿古家具的生產企業這當然不僅僅是出於美觀的考慮,更是對中國家具所承載和理應延續的輝煌的一種寄望。
在提到中式椅子的時候很多人馬上就會想起太師椅。我們當代說的太師椅大多指的是那種方方正正的扶手椅,其實這只是清朝滅亡直到當代的稱謂,最早的太師椅其實指的是交椅。關於太師椅的演變過程在以後我將專門撰文介紹,今天只說與交椅有關的部分。這要追溯到宋代,當時的交椅在上層社會已經非常流行,而它演化出太師椅則與宋代一個鼎鼎大名的大奸臣有關。宋代張瑞義的《貴耳集》中有載:“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文中提到的“秦師垣”就是秦檜,因時任太師,故將在栲栳樣交椅上加了荷葉托首的椅子稱之為“太師椅”。拍馬屁產生的東西似乎有些滑稽,但是由於托首的實用,帶托首的交椅以太師椅之名迅速風靡,備受上層社會推崇,如《春遊晚歸圖》中就將這種椅子描繪得很清楚,其場景是一個官員遊玩歸來,一個侍從扛的就是這樣的椅子,不僅能表現宋時此椅的普遍,更可表現出它的易攜帶功能。
很多人提到交椅就會想到那些占山為王的傢伙們常愛以交椅之名排定坐次,哪怕是“列兩幅仗義疏財金字障,豎一面替天行道杏黃旗”的梁山好漢也是如是。曾經有幾個愛好古典家具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占山為王的人都愛坐交椅,且還是什麼金交椅?是不是顯著威風?”我調侃道:“還有就是交椅可以摺疊,要是有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或官兵來圍攻,可以折起來扛著就跑,方便,避免財產損失。”當然這只是調侃而已,它真正為那些綠林英雄所認可,還是與交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分不開的。那些可以坐著交椅的大官們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飲宴作樂,出出進進前呼後擁,甚至還有專人給扛著椅子,何其威風?占山的大多是下層的老百姓,能坐上交椅是他們的一個夢,哪怕暫時沒有椅子可坐,也要說坐了第幾把交椅,坐上交椅後或是顯示威風、霸氣,或是“替天行道”都是很有氣派的事。
由此,交椅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可見一斑。
交椅的功能
(交椅的功能摘抄自《百家講壇》中馬未都的《說古家具收藏》)
交椅有很多功能,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么簡單。正史中有相關的記載,比如《三國志·魏書·魏武帝》中引用《曹瞞傳》:“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跟馬超還在打仗,有一次曹操撤退到河邊的時候,先頭部隊正在渡河,馬超突然趕到了。曹操可能是出於意外,也可能是假裝鎮定,他就坐那兒不動,“公猶坐胡床不起”,公,指曹操。最後他被隨從拉著,緊著塞進船,過了河。過河以後,曹操還說:“今天差點兒栽在這個小賊手裡。”
野史中也有一個記載。明朝陸粲在《庚巳編·劉公望氣》中有這么一段記載:“鄱陽之役兩軍接戰方酣,太祖據胡床,坐舟端,指揮將士。誠意伯劉公侍側,忽變色,發謾言,引手擠上入舟。上方愕然,俄一飛炮至,擊胡床為寸斷,上賴而免。”這說的是鄱陽湖之役。鄱陽湖之役非常重要,是朱元璋的明軍跟陳友諒的漢軍最後決一死戰,有點兒像我們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如果朱元璋敗在陳友諒手裡,那么明朝就沒有了,還叫漢朝,因為陳友諒率領的是漢軍。當時陳友諒的軍隊要多於朱元璋的軍隊。兩軍在鄱陽湖大戰,各有指揮官。明軍的指揮官就是朱元璋,他坐在小船上的一把胡床上指揮戰鬥。劉伯溫站在他身旁。
劉伯溫,在中國歷史上作為軍師一級的人物,名氣僅次於諸葛亮。這時候他忽然臉上變色,嘴裡不知道說什麼,拉著朱元璋就給塞到船艙里。朱元璋還感到很奇怪,這時候一發炮彈就打過來,把胡床打得粉碎。
這是正史和野史中都提到的交椅的一個功能,就是它在行軍打仗中都可以使用,讓為官最高者休息。所以它又叫做“行椅”,意為行動中的椅子。
交椅的第二個功能是打獵時使用。《三國志·魏書》還有一個記載,說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去打獵。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喜歡打獵,但往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獵,而是獵戲,相當於一個非常重要的類似體育的鍛鍊。同時,也是象徵性的活動,說起來有點兒像我們今天的形象工程,對激發民族鬥志有好處。
曹丕打獵,需要事先把抓來的鹿關到籠子裡,等他來了再放出來,讓他打。不料底下的人一疏忽,把籠子門打開了,鹿全跑了。鹿沒了還怎么打獵?所以曹丕大怒,坐在胡床上,拔出刀,想把所有負責此事的人全殺掉。當時的記載說:“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將斬之。”
由於交椅可用於打獵時攜帶,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獵椅”。當皇帝出行、打獵的時候,得有人扛著椅子,累了讓皇帝歇著,別人不能坐。在清代的宮廷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打獵的康熙皇帝坐在交椅上,隨從都拿著弓箭站在他周圍。《康熙南巡圖》上也有這樣的場景:康熙在船上坐著交椅,其他人都站著。
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於交椅的描寫。《金瓶梅》第十六回,李瓶兒為了討西門慶的歡心,特地擺了一桌酒席。書上是這樣描寫的:“上面獨獨安了一張交椅,讓西門慶上坐。”表示對西門慶的尊重。 久而久之,交椅就成了權力的象徵,我們常說:誰坐第一把交椅?就是這么來的。《水滸傳》中排座次、開山寨會議,都可以看到大量交椅的描寫。這些都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變,它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權力的象徵。
我在報紙上看過一個廣告,一個公司想聘請CEO,執行長。他的廣告詞說:誰來坐這把交椅?可不幸的是,做廣告的人不知交椅為何物,在上面擺了一把玫瑰椅。玫瑰椅過去是小姐坐的,地位非常低。我想但凡這CEO要知道這一點,他也就不去應聘了。
所以,在對中國歷史不太了解的時候,尤其在你想使用的時候,要查查專業書,多了解一點歷史知識,才不至於發生謬誤。
中國傳統坐具
我們今天坐在椅子上不過是個偶然。黃河長江兩大流域養育了中華民族,我們的先民在早期文明活動中席地而坐,隨遇而安。然而,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展了多少坐具呢,其各自又有何特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