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理論
交易理論是研究人的交易行為的經濟學理論。
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在《市場、自由與國家》(1982)一書中提出了交易經濟學的理念和研究方法,認為經濟學是關於研究交易的科學,並從交易的角度對經濟和政治進行了區分。布坎南認為:
——我堅決主張;我們必須把極大化範例從經濟學工具中的統治地位上驅除出去,我們不應根據稀缺性約束來定義我們的學科或我們的“科學”,我們要改變的正是這個定義及我們的“科學”這個名稱,我們必須停止過分憂慮資源配置及其效率和取代這整套觀念的問題,我們應該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廣義交易的起源、所有權及制度上。亞當·斯密的相互交換傾向——這就是我們所要研究和探討的正確對象。
——我長期以來堅決主張的這種經濟學方法,19世紀某些持同樣觀點的人把它稱為“交易經濟學”,即關於交易的科學。最近、哈耶克教授建議改用“catallaxy”這個術語、他認為該術語更接近其正確的希臘語來源。這種經濟學方法作為研究主題,直接將我問的注意力引向交易、貿易、協定和契約的過程上來。並且它一開始就必然引入自然秩序或自然協調原理。而我時常認為這才是經濟理論中名副其實的唯一真正的“原理”。
何全勝的著作《交易理論》,從交易的角度對經濟學進行了全面研究,並提出了“新價格理論”,以此為基礎指出了經濟與政治的本質區別和聯繫:
經濟的本質是交換:用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益,強調效率,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
政治的本質是強奪:用強權奪取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利益,強調公平,追求集體利益最大化。
交易理論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人的交易行為的科學,即人們如何通過財富交易獲得滿足自己的物品的學問。因此,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就是“人們為什麼交易?如何交易?交易的結果如何?”這三個基本問題。
人們為什麼交易?——是因為交易是人們獲取利益的同時,還可能對他人有利的唯一方式,即在“自利”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利他”,因此,交易就作為人類獲取物品的主要方式,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人們能夠交易的前提,是對物品的價值判斷不同,對自己用處不大的物品,可能對別人用處很大,因此,通過交易,可以使物品的價值最大化。這就是“新價值理論”:交易不能創造財富,但交易能夠發現價值,從而激勵人們創造財富。
如何交易?——就是交易中的價格如何決定的問題。交易理論所提出的“新價格理論”,將價格分為內生價格和外生價格。內生價格有供求決定,而決定不了供求。外生價格不是由供求來決定的,是由供求以外的外生因素強制形成的,因此,對供求會有影響,分別稱為“需求效應”和“供給效應”。外生價格是以內生價格為基礎發生作用的。內生價格和外生價格奠定了市場價格和管制價格的分析基礎,也為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奠定了一個微觀分析的理論基礎。
交易的結果如何?——交易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交易失去了價值發現的功能,導致了價格與價值的偏離。這就是企業、利潤、制度出現的原因。人們通過間接交易,規避市場的不確定性、提高效率、增加規模效益,這才是企業出現的原因。由於交易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會產生壟斷、贏者通吃、外部性等問題,公平競爭的交易並不能產生公平的結果,交易作為一種競爭形式,也具有弱肉強食的弊端,由於這些問題,這也就是需要政府進行管制的主要原因。
交易理論以上述三個微觀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權衡的巨觀經濟理論和思想。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沒有市場是萬萬不能的”;西方各國的發展也表明,“沒有政府也是萬萬不能的”。人們往往面臨著在“政府”與“市場”、“管制”與“自由”、“管制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兩難選擇,需要在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之間做出權衡,任何極端的做法和制度都會將人們帶向哈耶克所說的“通往奴役之路”,不是成為金錢的奴隸,就是成為權力的奴隸。各個國家需要在這兩個極端制度之間進行權衡,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選擇適合各自國家特點的發展道路,並不存在簡單一致的道路。這種“選擇”的過程也有“自然選擇”的意味,“選擇”的標準以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為標準,因為人類不會選擇一條自我滅亡的道路,凡是能夠促進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就會保留下來,對人類文明發展有反作用的制度就會被淘汰,這種制度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
《交易理論》簡介
經濟學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成為了“社會科學的皇后”。但是,個體經濟學與總量經濟學卻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和對立。個體經濟學在“理性人”的假設上認為“看不見的手”可以實現市場均衡發展,因此主張經濟自由,反對政府干預。現代總量經濟學則認為市場是非均衡的,必須由政府進行干預,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才能保持經濟平穩的發展。“經濟自由”與“政府干預”的政策突出地反映了個體經濟學與總量經濟學的這種矛盾和分歧。在經濟繁榮時期,斯密的經濟自由思潮響徹整個市場;而在經濟蕭條甚至經濟危機時期,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思想又得以“還魂”。
本書認為這些爭論與分歧產生的原因是對經濟現象觀察的角度不同,因而不能全面恰當的認識經濟問題。傳統經濟學是從財富的創造(生產)和分配(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對經濟現象進行研究,而本書認為交易是連線生產和分配的紐帶,交易才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本書從交易的角度,重新闡釋了個體經濟學的三大定律:價值理論、價格理論、不確定性理論。對於經濟學最重要的價格理論,傳統經濟學認為“價格決定供求,供求又能決定價格”,本書否定了前一部分,又重新分析了後一部分,認為“供求決定價格,而價格不能決定供求”。本書以“新價格理論”為基礎,本書重新分析了總量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對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貨幣理論、金融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成長理論進行了新的闡述。
本書的思想基礎來源於中國的經濟改革實踐。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嚴格的政府管制和平均分配的計畫經濟體制,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積累和發展,但還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進行了市場機制的轉變,從土地承包到國企改革,不再實行計畫管制,而由市場交易自由決定,充分發揮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而創造了“中國奇蹟”。
中國的發展實踐表明,“沒有市場是萬萬不能的”;西方各國經歷過經濟危機後的經驗也表明,“沒有政府也是萬萬不能的”。因此,人們往往面臨著在“政府”與“市場”、“管制”與“自由”、“政府定價”與“市場定價”之間的艱難選擇,需要在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之間做出權衡,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會將人們帶向哈耶克所說的“通往奴役之路”,不是成為權力的奴隸,就是成為金錢的奴隸。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人們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也日益複雜,傳統的經濟理論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本書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交易理論》目錄
第一章經濟學的定義和研究範疇
第一節 科學的標準
第二節 經濟學的科學性
第三節 經濟學的定義
第四節 交易行為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徵
第五節 需求、財富和價值的涵義
第六節 價值理論
第二章傳統價格理論的謬誤
第一節 傳統的價格理論
第二節 從空想的需求表到意圖的需求量
第三節 經濟學的黑洞——“吉芬之謎”
第四節 需求定律成立的條件
第五節 需求定律的邏輯反正法
第六節 個體分析與整體分析
第七節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
附錄、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分析
第三章新價格理論
第一節 供求與價格的因果關係
第二節 價格決定的第一個因素:價值
第三節 價格決定的第二個因素:競爭
第四節 價格決定的第三個因素:交易量
第五節 量變致價變
第六節 供求決定價格
第七節 新供求曲線
第八節 影響需求量的因素
第九節 影響供給量的因素
第十節 傳統成本分析的漏洞
第十一節 需求和供給的周期性
第十二節 投機價格
第十三節 管制價格
第十四節 內生價格與外生價格
第四章交易的不確定性、效率與可持續性
第一節 交易的不確定性
第二節 交易費用理念的誤導
第三節 間接交易與企業的性質
第四節 間接交易與利潤
第五節科斯定律與交易的效率
第六節 受益權與產權的界定
第七節 公共品與政府效率
第八節 交易的可持續性
第九節 政府管制的原因和界限
第五章總量經濟學的演化
第一節 薩伊定律的“供給”局限
第二節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革命
第三節 “滯脹”與貨幣主義理論
第四節 供給學派的短暫回歸
第五節 “新經濟”的困惑
第六章新總量經濟學
第一節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的矛盾
第二節 新總量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第三節 總需求與總供給分析
第四節 傳統IS-LM模型的謬誤
第五節 新IS-LM模型和新AD-AS模型
第六節 內生經濟周期理論
第七節 市場自由與政府干預的權衡
第七章就業理論
第一節 古典就業理論
第二節 凱恩斯的就業理論
第三節 現代各種就業理論
第四節 新就業理論
第五節 降低工資可以增加就業嗎?
第六節 最低工資限制會減少就業嗎?
第八章通貨膨脹理論
第一節 通貨膨脹的定義與度量
第二節 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對通貨膨脹成因的爭論
第三節 其他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解釋
第四節 通貨膨脹綜合分析
第五節 菲利普斯曲線的理論基礎
第六節 “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關係”的錯誤觀點
第七節 通貨膨脹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第八節 通貨膨脹的治理政策
第九章貨幣理論
第一節 貨幣的功能
第二節 貨幣數量論
第三節流動性偏好理論
第四節 貨幣交易論
第五節 貨幣政策的目標和方式
第十章 金融理論
第一節 金融的定義和特點
第二節 社會資本利潤平均化
第三節 貨幣利率的決定
第四節 股票價格的決定
第五節 期貨與保險市場
第六節 外匯市場
第十一章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第二節 國際貿易保護理論
第三節國際收支理論分析
第四節 國際貿易決定匯率
第十二章經濟成長理論
第一節 經濟成長理論的發展
第二節 經濟成長的涵義
第三節 經濟成長新論
第四節收入分配與經濟成長
第五節 交易的制度
第六節中國的經濟制度
第七節 人類經濟文明的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
《交易理論——議價、拍賣和市場》(謝綿陛)
內容簡介
《交易理論:議價·拍賣和市場》研究的目的是對不同的交易形式,從簡單議價到有組織的拍賣和市場一易等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化的梳理,以期增進人們對基本經濟行為——交易的理解,也為人們對交易行為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對於那些有志於研究交易行為,進而探究市場發展的內在邏輯,看清那隻“看不見的手”的讀者,希望《交易理論:議價·拍賣和市場》能成為他們學習和研究的起點。基於該目的,《交易理論:議價·拍賣和市場》的寫作主要採用嚴謹的數學模型方式,嚴格遵循模型假設一推理一結論的模式,全部的推理過程,李儘量做到詳細、不省略。對於那些只關心結論的讀者,筆者的建議是,可以不看推理過程,但不能忽略模型假設。因為它是結論的前提,沒有前提的結論是沒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謝綿陛,男,l968年生於福建尤溪,西北工業大學工學士(1990年),廈門大學經濟學(金融學)碩士(1999年),廈門大學經濟學(金融學)博士(2004年)。現任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金融市場微觀結構、交易理論等研究。先後在《國際貿易問題》、《南方經濟》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有5篇分別被EI、ISTP和ISSHP收錄。參與出版專著兩部、教材一部。主持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分別作為第二和第四參與者完成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
圖書目錄
第1章 議價
1.1 有限回合議價
1.2 無限回合議價:魯賓斯坦模型
1.3 議價中的外部選項
1.4 不完全信息議價
1.5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第2章 拍賣
2.1 拍賣的含義和基本類型
2.2 常見拍賣中的競拍者均衡策略
2.3 拍賣者的最優選擇——最優拍賣
2.4 相關價值拍賣
2.5 共謀
2.6 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第3章 市場概述
3.1 市場交易
3.2 指令和指令的性質
3.3 市場結構
3.4 市場質量評價指標
主要參考文獻
第4章 集合競價市場
4.1集合競價交易機制
4.2 單一價格雙向拍賣的經濟分析
4.3 價格形成與市場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第5章 連續競價市場
5.1 交易者的指令選擇策略與價格形成
5.2 限價指令簿的均衡價差及其影響因素
5.3 未知情者的學習過程與市場的信患有效性
5.4 連續競價市場的價格形成與市場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章 做市商市場
6.1 做市商的存貨成本
6.2 做市商市場的價格形成與市場質量
6.3 三種市場機制的比較
6.4 市場交易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