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
天文學名詞
“交叉過渡區”是天文學專有名詞。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
研究
折線繩槽技術的發展,按時間劃分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即1937~1949年為第一階段,1950年以後為第二階段。1937年,Lebus先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北部的郎維尤城(Longview)創建了Lebus國際有限公司。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發明了“Lebus繩槽”,並將世界上第一個帶有“Lebus繩槽”的捲筒套用於油田的鑽井設備,獲得了成功。在此之後,隨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和日本等國陸地和海上石油開採工業以及其它工業的快速發展,“Lebus繩槽”的套用也隨之擴大。特別在1945年以後,這一技術在不同領域的卷揚機構上得到了大量套用。不過,這時的“Lebus繩槽”在一圈內只有一個斜旋段(相對於法蘭),即在多層纏時,上下層的鋼絲繩在捲筒上僅有一個 交叉過渡區。與此同時,Lebus先生根據在不同領域實際使用的情況,對最初的繩槽形式也進行了不斷的改進。至1950年,他又發明了帶有兩個斜線段的“Lebus繩槽”槽形(見圖1)和“Lebus繩槽偏角補償器”,使這種繩槽的卷繞性能更趨完善,而這種帶有兩個斜線段的繩槽槽形也一直保持至今。從此,Lebus繩槽不僅在石油鑽井和採礦工業,而且在建築施工、航空吊運、深海探測、起重工業等領域都得到更為廣泛的套用。圖1雙摺線繩槽(Lebus繩槽)展開示意圖(略)至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Lebus國際有限公司相繼在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挪威、南非和新加坡等國建立了下屬的子公司或代理銷售、服務公司。Lebus技術已享譽整個世界。目前,Lebus國際有限公司正在第三代繼任人、現任執行長Charls Lebus(1978年繼任)的帶領下,繼續著它的成功的故事和輝煌,這是在20世紀初還是個鐵匠師傅的老Lebus先生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