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亞馬遜平原](/img/2/aeb/nBnauM3X2MzN0MzM3YT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2U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地處 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雨林廣袤(3萬多平方公里)、發育典型,是世界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植物茂盛,種類繁多,特有種占1/3。喬木以桃金孃科、芸香科、楝科、樟科、 夾竹桃科等樹種占優勢。盛產 紅木、烏木、綠木、巴西果、三葉膠、乳木、 象牙椰子等多種經濟林木,富藏 石油、錫等礦產資源。平原人煙稀少,交通不便,大部分地區尚未得到充分開發。
亞馬遜平原上到處都是稠密的熱帶森林,無數的喬木、灌木形成了莽莽林海。林中茂密而陰暗,缺乏草本植物,孤身來到這裡是十分危險的,有人把它叫做"可怕的綠色墳墓"。據估計,林海中大約積蓄著8億立方米木材,約占世界木材蓄積總量的五分之一,而且其中還有許多珍貴的樹種,如巴西櫻桃果、紅木、烏木、西班牙杉等。巴西櫻桃果樹可長到80米高,櫻桃果的含油量為73%,比芝麻、花生的含油量高得多,可以食用,經濟價值特別高。亞馬遜平原人煙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
資源
![亞馬遜平原](/img/f/34b/nBnauM3X3cTMzMDMycT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3U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亞馬遜平原的土著人居住在這裡已有幾個世紀。但大約500年前歐洲人來到這裡後,許多土著人便淪為奴隸、死於疾病或被迫放棄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這裡的雨林現正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因為人們為了開闢土地來種莊稼,或飼養牲畜來供應美國的肉類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對它濫伐濫砍。
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占地球上熱帶雨林總面積的50%,達650萬平方公里,其中有480萬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內。這裡自然資源豐富,物種繁多,生態環境紛法複雜,生物多樣性保存完好,被稱為“生物科學家的天堂”。然而,亞馬遜熱帶雨林卻並沒有因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類的厚愛。人們從16世紀起開始開發森林。1970年,巴西總統為了解決東北部的貧困問題,又做出了一個最可悲的決策:開發亞馬遜地區。這一決策使該地區每年約有8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壞,1969-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亞馬遜地區的森林被毀掉了11萬多平方公里,巴西的森林面積同400年前相比,整整減少了一半。
![亞馬遜平原](/img/1/cd2/nBnauM3XwQjM3MzM5cT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3U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熱帶雨林像一個巨大的吞吐機,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製造大量的氧氣,亞馬遜熱帶雨林由此被譽為“地球之肺”,如果亞馬遜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地球上維持人類生存的氧氣將減少1/3。
熱帶雨林又像一個巨大的抽水機,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過蒸騰作用,把水分散發到空氣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吸收和滯留大量的降水。亞馬遜熱帶雨林貯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總量的23%。森林的過度砍伐會使土壤侵蝕、土質沙化,引起水土流失。巴西東北部的一些地區就因為毀掉了大片的森林而變成了巴西最乾旱、最貧窮的地方。在秘魯,由於森林木斷遭到破壞,1925-1980年間就爆發了4300次較大的土石流,193次滑坡,直接死亡人數達4.6萬人。目前,每年仍有0.3萬平方公里土地的20厘米厚的表土被沖入大海。
除此之外,森林還是巨大的基因庫,地球上約1000萬個物種中,有200-400萬種都生存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僅0.08平方公里左右的取樣地塊上,就可以得到4.2萬個昆蟲種類,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種類的植物達1200多種,地球上動植物的1/5都生長在這裡。然而由於熱帶雨林的砍伐,那裡每天都至少消失一個物種。有人預測,隨著熱帶雨林的減少,對皿年後,至少將有50-80萬種動植物種滅絕。雨林基因庫的喪失將成為人類最大的損失之一。
地貌
![亞馬遜平原](/img/f/b8b/nBnauM3XwczN5ITM1gT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4U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亞馬遜平原上生長著世界上面積最廣、發育最典型的熱帶雨林。這裡光已知的喬木就有4000種之多。森林中生長著高高低低的不同植物,形成多層次,一般的都有四五層,甚至多達11層。可以想見,在如此茂密的森林中,將會多么陰暗、潮濕和悶熱。
物種
![亞馬遜平原](/img/2/e1a/nBnauM3XyQTO4gzNxkT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5U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亞馬遜流域中生活著凱門鱷、淡水龜,以及水棲哺乳類動物如海牛、淡水海豚等。陸地生活著美洲虎、細腰貓、西(貊)、貘、水豚、犰狳等。另有二千五百種魚,以及一千六百多種鳥。亞馬遜森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最長可達十公尺,重達二百二十五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幹;但一般森蚺長度在五公尺半以下。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棲息在泥岸或者淺水中,捕食水鳥、龜、水豚、貘等,有時甚至吞吃長達兩公尺半的凱門鱷。森蚺會把凱門鱷緊緊纏繞,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後整條吞下去,此後幾個星期,不用進食。儘管成年森蚺是極可怕的獵食動物,但是幼蚺出生時,長不過七百六十公厘。幼蚺是卵胎生的,有時一胎達七十條左右。許多幼蚺被凱門鱷吃掉。倖存的長大後,反過來吃凱門鱷。亞馬遜河原產的物種:食人鯧、福壽螺、海倫娜閃蝶、勐侖王蓮。
環境危機
![亞馬遜平原](/img/7/ba7/nBnauM3X2YDMyMjN2kT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5U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在旱災的災區,無數的湖泊與河流變成了連綿的沙礫與乾土。大船已經擱淺,在猛烈的陽光下,死魚處處。在運輸和糧食都完全依靠河流的居民,現在只能等政府把物資空運到來。
官方首要是運送食水,試圖阻止腹瀉及其他疾病爆發。亞馬遜州政府現在把緊急狀態擴大到該州全部61個自治區,因為乾旱的情況進一步影響到較為下游的城鎮。與此同時,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引述科學家說,相信亞馬遜平原變得乾旱是由於砍伐樹木與溫室效應所造成。綠色和平說,砍伐和焚燒樹木使整個亞馬遜地區的氣溫升高,妨礙了雲的形成。
政府的氣象預測員卻指大西洋不尋常的高溫也需要對近日的風災負責,他們認為這是自然的循環;但有些科學家卻持不同的觀點,認為是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天氣的模式。
旅遊景點
![亞馬遜平原](/img/2/b0b/nBnauM3XzcjMyQTOwAj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wY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花一天時間走遍瑪瑙斯市,也可以用小船代步,欣賞叢林花卉和雀鳥,更有趣的是途中可以看到卡波克洛斯人(caboclos)(亞馬孫河沿岸城鎮居民)的生活情形。請不要打算到偏遠地區見識印第安部落或野獸,那樣會破壞原始生態,而且他們早就逃離了現代文明世界的範圍,要從瑪瑙斯出發走一段很遠的路程才可到達。
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中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全長6751公里,在巴西境內3165公里,河面寬廣,支流眾多,流域和流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量占世界淡水總量的20%。由亞馬遜河衝擊而成的亞馬遜平原面積705萬平方公里,大多位於巴西境內。亞馬遜流域適合植物生長,有浩瀚無際的原始森林,各種植物兩萬餘種,盛產優質木材,並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河上游由黑河和索利芒斯河組成。索河河水為黃色,黑河河水為濃咖啡色,因比重、流速不同,兩種河水在交匯處長達數十公里的河面上黑黃分別,互不相犯,成為一大景觀。
亞馬遜叢林
亞馬遜叢林仍有許多讓人捉摸不透的秘密,至今仍有很多亞馬遜河的主要支流未被開發。在亞馬遜的大約1.5萬個品種中,還有上千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尚未進行詳細的分類。這裡昆蟲的種類也相當多,有1800多種蝴蝶和200多種蚊子。魚類數量多得驚人,當中包括食人魚、土庫麗魚、巨骨舌魚、安努納魚、皮萊巴魚和電鰻,種類複雜得連生物學家都無法識別。
熱帶雨林
![亞馬遜平原](/img/d/ce1/nBnauM3X3gDO3cDN4AjNzATOxITMwIDO3AjMwADMwAzMxAzLwY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亞馬遜平原的熱帶常綠雨林不僅面積最廣,而且發育也最為充分和典型,這是由於亞馬遜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結構,使它具有特別有利於該類型發育的現代氣候條件,另一方面也與它發育歷史悠久、在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比較穩定有關。
AriauTower度假村
這是亞馬遜熱帶雨林最大型的度假村,蓋茨當年到亞馬遜就是住這裡,兩晚住宿連交通接送、參觀森林、釣魚等,每人300美元起。但房間沒有熱水、冷氣、電視,去得亞馬遜就要過最原始的生活!
氣候
亞馬遜雨林全年悶熱潮濕,日間溫度約35攝氏度,夜間約25攝氏度。
提醒:雨林中蚊子極多,最好穿長袖衫;有毒動植物比較多,隨身小刀、打火機,以備消毒之用。
不同音譯
到底是“亞馬遜”還是“亞馬孫”
“亞馬遜”或“亞馬孫”都譯自“Amazon”。
在大中國小與地理相關的教科書中,都統一譯為“亞馬遜”。因此,在學術上一般也譯為“亞馬遜”。實際上,從發音角度考慮,“亞馬孫”也更為接近。
“亞馬遜”這個譯法也多見於港澳台出版物上。在一些非學術的旅遊雜誌上,也常可以見到“亞馬遜”的譯法。因此,口語中多受此影響,混稱為“亞馬遜”。為了便於大眾理解,很多非學術性的電視節目也常譯為“亞馬遜”,例如電影《衝出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