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飲食文化及食物產生國際研討會

亞洲飲食文化及食物產生國際研討會舉辦於2004年3月18日至3月20日,會議從文化、生態、儀式、象徵、保健、全球化等多個層面分析探討了亞洲飲食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及不同民族產生食物的過程與方法,會議展示了有關亞洲飲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討了研究飲食文化的新視角、新方法和新理論。

亞洲飲食文化及食物產生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 and Foodways in Asia)
2004年3月18日至3月20日, “亞洲飲食文化及食物產生國際研討會” 在香港舉行。會議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聯合主辦,來自中、美、日、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波蘭、以色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60餘人出席。美國的Sidney W. Mintz教授、日本的高橋五郎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陳志明教授等35多位知名學者到會演講。會議採用主題發言、提問與討論的方式進行。會議共收到論文35篇。
會議從文化、生態、儀式、象徵、保健、全球化等多個層面分析探討了亞洲飲食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及不同民族產生食物的過程與方法,會議展示了有關亞洲飲食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討了研究飲食文化的新視角、新方法和新理論。 會上,美國著名人類學家Sidney W. Mintz教授作了“亞洲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的專題演講,他從全球化的視角分析了亞洲飲食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及其對世界飲食文化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陳志明教授作了“Nyonya 烹飪的產生與地方化”的專題演講,他以馬來西亞Nyonya飲食為例,論述了民族飲食文化產生及其地方化的過程。袁同凱博士作了題為“ 科學的保鮮技術——以哈薩克遊牧民和土瑤人儲藏易腐食品的傳統方法為例”的主題報告。他指出,飲食是人類的本能需求,自人類誕生起,便開始不斷開發食物資源、探討飲食之道。每個民族都會依據其特有的生存環境與條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中華民族絢麗多姿的飲食文化正是各民族開發食物資源、創造烹飪技藝以及探討食物儲存技術的結果。各少數民族儲存食物尤其是易腐食物的傳統技藝,是他們在長期飲食活動中不斷探索、創新和積累的結晶。同時也是他們在認識周圍世界和改造自然過程中集體智慧型的積澱。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掘人類飲食文化方面的知識,從而不斷促進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借鑑。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並參觀了香港賽馬會餐飲部明師們的高超手藝與飲食製作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