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華爾街日報官方網站網址: http://www.wsj-asia.com/
日報簡介
亞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一份以亞洲讀者為對象的財經報紙,提供全球的商業和財經
亞洲華爾街日報成立於1976年,現有9個印刷中心和15個分社:曼谷、北京、河內、香港、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孟買、新德里、首爾、上海、新加坡、悉尼、台北和東京。總部設於香港,擁有超過75名記者、13名編輯、2名評論版編輯,現任總編輯為John Bussey. 該報亦轉載華盛頓郵報的新聞和專欄評論。
亞洲華爾街日報由道瓊斯公司擁有,英文原名為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現名於2005年10月17日開始使用。同時,《亞洲華爾街日報》由大開版改為小開版。
《亞洲華爾街日報》自創刊起,一直面向亞洲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政府官員,致力於為該地區的讀者傳遞本地區及全球重要的商業新聞和財經信息。自1985年"亞洲商業讀者調查"成立以來,它在每次調查中都被評選為"最重要的財經讀物".在連續三年(2001年-2003年)獲得"亞洲出版協會"頒發的"最佳出版物"獎之後,在2004年它再次獲得該協會頒發的四項大獎。
日報的運作
這家亞洲地區市場份額最高的商業刊物,究竟是如何做商業新聞的?
面前一杯清水,加上一副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的語調,蔡翔祁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如此平淡無味。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在他簡單字詞背後的銳氣。
經常登入《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路版的一位媒體人士所說,《華爾街日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用極為簡單的字句,堆積出一針見血的信息。這些話似乎同樣可以搬到蔡翔祁身上。
作為《亞洲華爾街日報》創辦以來的第六任主編,蔡翔祁在他就任的七個年頭裡,使該報發生了顯而易見的變化。除了繼續對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等重大事件的及時報導以外,他在《日報》中增加了“網路”版面,以及每周五出爐的“個人生活與理財(Personal Journal)”板塊,用大幅版面報導與個人理財和生活方式相關的內容。
作為全球最活躍的商業地區,亞洲傳媒市場的商業潛力,正在誘使全球媒體大亨擴大對該地區的投入,其中包括復蓋亞洲地區的報刊雜誌。成立於 1976年的《亞洲華爾街日報》,似乎在這個領域搶先了半個身位。據美國媒體研究公司CMR的數據,該報在亞洲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為17.2%,處於第一位。
采編模式全球化
技術革新正在改變報刊傳統的采編方式,比如說,電子郵件成為了蔡翔祁最主要的溝通渠道。1993年,當他從菲律賓的《海峽時報》 加入《亞洲華爾街日報》馬尼拉分社時,後者還沒有電子郵件系統。現在,電子郵件系統幾乎成為了該報采編的生命線。
“現在的工作,可以說是通過互動式郵件實時進行的。”蔡翔祁介紹說,《華爾街日報》共有四個版本,包括歐洲版、美國版、亞洲版和線上版。亞洲版的編輯把報導文章放到網際網路上,做成一個列表。於是,歐洲和美國的同事就能同步了解,他們可以查看這個列表並且做出修改。
慣用的一種方式叫做電子郵件組。《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和編輯會根據當前焦點,由相關人員建立特定主題的電子郵件組,比如說像汽車、紡織、旅遊和航空等主要行業都有固定的組,甚至還有恐怖主義組,所有跟恐怖主義相關的文章都會放進這個組。當有一篇新的文章放到郵件組裡,其他曾經做過相關報導、或者有相關背景知識的人,就可以對文章進行改進,例如“喔,我知道這件事情,這個恐怖組織中有個人就叫什麼名字”。這樣一來,信息更新的速度就會非常快。
除了電子郵件以外,電話也是常用的溝通工具。蔡翔祁每天都要參加兩次電話會議,一次是在香港時間的早上八點,跟歐洲和美國溝通;一次是在晚上十點半,跟美國總部溝通。
“正在發生的全球化,使得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更好地整合我們資源,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現在的確是比以前進步多了,例如我們現在可以從全球範圍內尋找到想要的專家,報導顯得更加深刻,更加豐富,更加一針見血。”蔡翔祁說,“你要想從報紙上看出這種變化來?很簡單,拿起一張報紙看標題下的署名來源,你就能感覺到。”
編輯味很濃的報紙
“一份編輯味很濃(Editor-heavy)的報紙”,這是蔡翔祁形容《亞洲華爾街日報》時所用的話。這份報紙總共有四個層級的閱讀體制。記者在寫好稿件以後,首先要由所在分社的社長(Bureau Chief)把關;隨後,稿件會到達新聞編輯(News Editor)處,進行組版;接下來,稿件會傳到紐約總部的文字編輯(Copy Editor)手裡,對文字拼寫、句子語法、結構邏輯等進行審定;最後,由終審編輯(Slot Editor)對文字編輯的修改把關。在每一個環節中,審閱稿件的編輯很多時候都不止一個人。
“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提高文章的質量,因為它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可以對稿件提出問題。” 蔡翔祁說,“如果只有記者對稿件把關,那么由於他對所在領域非常熟悉,就有可能會把專業的東西當成是常識,而編輯代表是讀者的角度。他們會對記者說:雖然你的文章充滿了信息,但是不容易理解;又或者是缺少了一些必要的信息。”
此外,編輯還可以從其他三個渠道獲得報導,包括瓊斯通訊社新聞庫、華盛頓郵報新聞庫、以及歐洲版和美洲版記者撰寫的報導庫。所有的文字編輯和終審編輯,都集中在紐約總部。三個不同版本報紙內容的後期處理,都由這些人共同負責。
編輯和記者必須要遵循兩個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準確性和公正性。“記者報導必須是確實無誤的。如果他無法知道事件是否屬實,那么至少要向讀者交代他是怎么知道這個事件的。比如說,當甲透露說某個觀點是對,但不敢確定,那么在報導時我們可以說,‘甲說這個觀點是對的’。無論最終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我們把選擇的權力交給了讀者。”蔡翔祁說,“同樣重要的是公平性,我們努力做到的是,報導能夠有兩個方面的觀點。例如,當有人說乙公司表現欠佳,我們就會把這個觀點轉告給該公司,並聽取他們的反應。”
也正因為這兩個原則,蔡翔祁對商業經營沒有任何的責任,發行、廣告等業務都與他無關。“在這裡,采編和商業運營之間,有一堵推不倒的牆。”蔡翔祁說,“另外一堵牆是新聞與評論分離。這樣一來,新聞既不會受商業運營的影響,也不會受評論和觀點的影響。”
當然,蔡翔祁並不否認商業運營對於報紙的重要性。他說,商業運營和內容都同樣重要,但是,兩者必須要嚴格分開,因為如果不分開,整個運作就有可能垮掉。
“如果新聞非常重要,那就要告知讀者,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一個報紙的名聲是需要很多年才積累起來,如果讀者不相信你的報導,那么從長期來說你就會失去了讀者,從而最終失去了客戶。”
衝突是難以避免的
報導的選題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當地記者通過各種渠道所得到的信息。“我們知道,當地記者更加
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件,因為他們就住在當地,跟當地人接觸。”蔡翔祁說,“通常的做法是,記者會給分社社長發信息說,可能或者已經發生什麼事情。分社社長就會叫他繼續調查下去,等記者找到更多的信息以後,就會決定究竟是否做這個報導。”大部分的選題,都是通過這種形式獲得的。《亞洲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都有不同的側重領域,這些記者會把他們的精力放在所在領域中。“通常,他們對發生的事情有著敏銳的嗅覺,他們掌握和積累了大量資料,與某些關鍵人物、公司和機構保持很好的往來關係。因此,他們經常能夠在事情發生當時甚至還沒發生的時候就能有所了解,並將這些事情及其造成的影響以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方式告訴讀者。”蔡翔祁說。
第二種方式,是編輯的策劃。編輯會提出一些領域,然後讓記者去思考,進而決定是否繼續下去。比方說,編輯對記者說:有很多人認為農業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你對此怎么看,你認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這時,編輯不會說讓記者去寫這樣一個報導,而是叫他們去思考,然後把思考的結果告訴編輯。
蔡翔祁同意這樣一個比方:記者所提供的就像是半成品(不是原材料);會有很多編輯對這個半成品進行加工,直到出現在報紙版面上。
記者和編輯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大多數記者會認識到,編輯是在幫他們,使報導更為到位。另外,記者還可以更換自己的報導領域,以積累更為豐富的經驗。”
他介紹說,《亞洲華爾街日報》有一個類似於交流學習的項目,就是讓那些很有潛力的記者在編輯室呆上一段時間,這樣他會對編輯這一塊有更深的了解,了解編輯想要的是什麼,並且向那些優秀的編輯學習。
蔡翔祁說,“我覺得所有的記者都得當一陣的編輯,因為這樣可以使你更加清楚地知道另一方是如何運作的。對於記者來說,這是職業發展的重要一步。”
來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4%BA%9E%E6%B4%B2%E8%8F%AF%E7%88%BE%E8%A1%97%E6%97%A5%E5%A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