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偉大的俄羅斯民族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1799年6月6日,普希金誕生於莫斯科一個式微的貴族地主家庭,從小受到文學的薰陶。少年早慧,8歲開始寫詩,流傳下來最早的詩是情詩《致娜塔麗婭》(1813年),1814年7月發表第一首詩《致詩友》。在皇村中學讀書時期,受到當時愛國思潮和啟蒙思想的影響,寫了以友誼、理想、自然、愛情、遊樂為內容的浪漫主義抒情詩約130首,如《皇村回憶》、《給娜塔莎》、《給利錫尼》、《阿那克里翁之墓》、《窗》、《歌者》等。1817年6月從皇村學校畢業後入外交部供職,他廣泛結交優秀的貴族青年——未來的十二月黨人,寫了一些謳歌自由、抨擊農奴制度與專制政體的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篇,如《自由頌》、《童話》、《致恰達耶夫》、《鄉村》等,並完成第一部長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1820年5月,他因歌頌自由的詩章觸怒沙皇政府而被放逐到南方,1824年8月又被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海洛夫斯克村監管。無論是南俄哥薩克人的風土人情,還是鄉村優美的自然景色,都進一步激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熱情,豐富了他的詩歌題材和形象,他寫了熱情浪漫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的噴泉》和《茨岡人》,歷史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以及230多首優美的抒情詩,如《白晝的巨星熄滅了》、《短劍》、《拿破崙》、《忠誠的希臘女兒!》、《致奧維德》、《囚徒》、《致大海》、《致凱倫》、《如果生活把你欺騙》、《酒神之歌》、《10月19日》、《冬天的晚上》、《風暴》和《先知》等。1826年9月,詩人從幽禁地被召回莫斯科。在沙皇暗探的監視下埋頭寫作。由於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失敗,5人被處絞刑,120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服苦役,詩人的心靈受到了極大震駭,他懷著崇高的敬意和悲切的同情,終不愧為“十二月黨人的歌手”,這期間所寫優秀詩篇有《寄西伯利亞》、《阿里翁》、《你不要,美人啊,在我面前再唱》、《預感》和《箭毒樹》等。1829年5月普希金還曾赴高加索前線參加到俄土戰爭的作戰部隊中,寫有出色的埃爾祖魯姆之行抒情組詩和旅行記。1830年在“波爾金諾的秋天”期間,最後寫完了代表作俄羅斯第一部現實主義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創作了為俄國小說開拓現實主義方向的《別爾金小說集》,小型悲劇《吝嗇的騎士》、《石客》等,以及近30首抒情詩。1831年2月詩人與公認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岡察羅娃結婚,開始了他那憂煩的幸福並充滿波折及以悲劇結束的家庭生活。
創作後期
詩人在創作後期,由浪漫主義轉到現實主義,寫了長篇敘事詩《銅騎士》、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還有抒情短詩《聖母》、《哀歌》、《為了遠方祖國的海岸》、《美人》、《秋》、《天哪,可別讓我發了瘋》、《該走了,我的朋友》、《我重新探望了那一角土地》、《我給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和《回顧往昔:我們年輕的節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