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亞歷山大·魯利亞 [Alexander Romanovich Luria [1] 1902.07.16-1977.08.15],前蘇聯心理學家、內科醫生,神經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出生於蘇聯喀山的一個醫生家庭,因心臟衰竭逝於蘇聯莫斯科。
人物生平
1921 年畢業後即從事實驗心理學研究
中學畢業後進入喀山大學社會科學系學習,1921 年畢業後即從事實驗心理學研究,最初為勞動生理心理學。
1923 年至莫斯科心理研究所研究
1923 年受邀至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在 K.科爾尼洛夫領導下研究人的激情狀態問題。
1924 年結識 L.維果茨基
1924-1934 年研究心理發展問題
他和維果茨基一起從事心理發展問題的研究,特別是關於情感過程研究的心理生理方法問題。魯利亞早期工作的重要方面即是與維果茨基和列昂捷夫共同研究並提出的“心理的文化歷史發展論”。該理論發對當時把意識排斥在心理學研究之外的思想,同時主張心理學應研究人的意識,研究人類的高級心理機能,認為高級的心理機能(入言語思維,邏輯記憶和隨意注意等)是隨著人類文化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兩個重要思想,即關於“中介”的思想和關於“內化”的思想。
1926-1929 年
他與維果茨基在 E.M.羅薩里莫神經病院進行了腦機制的研究,
1931-1933
年在哈爾科夫烏克蘭精神神經病研究所附屬醫院繼續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1936-1941 年他在前蘇聯醫學科學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失語症問題。
1936 年結業
他結業於莫斯科第一醫學院,並得到醫生證書,同年他以題為“激情過程的生理心理學”的論文取得教育科學(心理學)博士學位,
1942 年取得醫科學(神經病理學)博士學位
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他是蘇聯醫學科學院莫斯科神經學研究所分所 - 康復醫院的科學領導人,主要研究腦外傷引起的心理障礙的診斷和恢復問題,特別研究了腦額葉在心理過程中的調節作用。從 1945 年起任莫斯科大學教授,與他的同事們一道,在蘇聯醫學科學院神經外科研究所進行神經心理學方面的工作,1947 年任莫斯科大學心理學系神經心理學教研室主任,1951-1956 年,在蘇聯教育科學院兒童缺陷研究所開展了關於言語對不同年齡的正常兒童和異常兒童的隨意運動和調節作用的研究。晚年則主要是對以前的工作進行總結。
主要觀點
魯利亞曾受 I.謝切諾夫和 I.巴甫諾夫的影響,不過給予他影響最深的還是他的老師和合作者 - 維果茨基,他們對兒童心理活動的發展,特別是對獲得語言及語言在行為演變里的作用感興趣。他的傑出貢獻是關於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的研究,提出了腦的動態機能定位理論。魯利亞在與腦損傷病人的接觸中所得到的經驗使他得出“一條動力定位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存在著複雜的定位系統,往往是較遠處的、各個大腦區域的協同作用以此系統為其基礎。這些機能系統在時間過程中構成,而涉及心理過程時,則依賴個人的經驗。這樣,由明確的大腦損傷造成的一種症狀,不能表示喪失的機能就存在於大腦的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甚至只是一種神經基素,它的破壞已引起整個系統的反應。”
著作
1973 年他發表《神經心理學原理》一文,提出人腦可以分為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每個聯合區中的皮質都有層次結構,至少由彼此重疊的、功能上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三種類型(三級)皮質區組成。第一級區:又稱為投射皮質區,它接受並傳導衝動;第二級區:又稱為投射聯絡皮質區或認知皮質區,進行信息加工,識別信息;第三級區:又稱為重疊區或聯合區,負責實現由腦皮質許多協同區參與的心理活動的最複雜形式。
重要貢獻
魯利亞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兒童發育過程中腦發育過程的心理學家,他提出了兒童腦的發展從後到前,分成三步逐步發展。他也是神經科學的創始人之一,這一學科研究重大的心理機能,諸如語言,智力和記憶,還有它們與大腦構造的關係以及高級神經活動。
失語症分類
魯利亞在語言分析的基礎上對失語症的形式進行了分類:
語言分解引起的失語症;
關係聯繫錯亂失語症;
喪失了系列因素不斷綜合能力引起的失語症;
喪失了語言控制機能引起的失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