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亞東鮭Salmo trutta fario
藏名音譯: 卓姆Nia
別 名: 花點魚
特徵
背鰭iii8—9,臀鰭ii—iii7,胸鰭ii9—11,腹鰭ii7。側線鱗105—120。第一鰓弓鰓耙數為17—19枚。鰓蓋條10—12。幽門盲囊約36個。全長172—258毫米,平均209.7毫米。體長149—199毫米,平均177.5毫米。
體長,側扁,梭形。頭較小,側扁。嘴短而鈍。口大,前位。口裂傾斜。犁骨突起較長。頜骨、舌骨及犁骨均有細小而鋒利的牙齒。 頜骨及犁骨的牙齒排列呈長條狀。頜骨齒單行,兩側約20枚。犁骨齒雙行,約13枚。上頜骨發達,向後伸延稍超過眼後緣。眼大,位於頭側稍前方。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膜與峽部不相連。鰓耙細長,排列較疏。尾柄粗短。鱗小;背鰭、尾鰭及胸鰭等之基部均被以易脫落之鱗片。鰓蓋骨上亦覆易脫落之鱗片。側線完全,幾乎平直,位於體側中部。自側線至脂鰭基部約17行(不包括側線鱗)。肛門接近臀鰭起點。
背鰭細弱,無硬棘;其後緣略平直;其起點位於體中央的稍前方。脂鰭小,不發達,但後緣可游離活動;其長約等於眼間距,其基部約與臀鰭基末端相對。胸鰭鰭末端略鈍,其長占胸鰭基至腹鰭基間距的51.5-56.8%。腹鰭末端略圓,其長占腹鰭基至臀鰭起點間距的62—74%;其起點與背鰭第4—6根分支鰭條相對。臀鰭短,後延不達尾鰭基部。尾鰭寬(故亦稱寬尾河鮭),後緣向內凹陷,略呈弧形,上下葉末端略圓。
體色:生活時,體有螢光,體背綠褐色,體側越至下部越淡,腹部幾為白色。頭及魚體背面和背鰭、胸鰭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側及背鰭、尾鰭具綠色、紅色及黑色斑點;這些斑點不規則地分布於側線上下,但側線之下綠色斑點較少。因該魚顏色極為鮮艷美麗,故當地稱之為“花點魚”。福馬林浸制標體:該魚出水不及半小時,體色鮮艷程度即顯著減退。兩三天后黑斑點突出;一個月之後,螢光脫褪,體色褐灰色,綠色斑點消失,帶有白圈的紅色斑點只在側線上下可見。
生態
以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為食。消化道長為體長的1、1倍。生活在河川的山間河段,水流湍急,底質多為石頭的洄水處。經濟意義
魚體肥滿,脂肪多,肉厚,味道鮮美,故當地民眾最嗜吃此魚。但個體不大,數量少。分布
河鮭在世界上的分布主要是歐洲的北半球寒冷地帶,像愛爾蘭、冰島以及注入芬蘭灣的諸河流,均有河鮭的生存。海拔高度為3000m左右。生活在河川的山間河段水流湍急而質多為石頭的回水處。討論
河鮭的生態學在國外的研究較多,在中國尚等研究。此魚在西藏的分布只見於亞東(卓姆河),在亞東以北20餘公里以外的卓姆河中未捕獲。
近年數量很少。為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