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鮭魚

亞東鮭魚

亞東鮭魚是亞東特產魚,西藏自治區二級保護動物,屬鮭科魚類。主要分布在上亞東嘎林崗以南的水域和亞東麻曲(亞東河)。

基本信息

簡介

亞東鮭魚其身有彩色斑點,亞東人稱“花點魚”。體形小,平均不足20厘米;一般重量達0.1—0.25公斤,最重則達0.75公斤。背部綠褐色,從背至腹顏色漸淡,腹部幾乎呈白色,頭、背、鰭均有黑色斑點,鰭上另有紅色和綠色花點,色彩艷麗動人。以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為食。生活在水流湍急,底質多為石頭的洄水處。

資料

亞東鮭魚(Salmotruttamorphafariol)
地方名為花點魚。
全長172—258毫米,平均209.7毫米。體長149—199毫米,平均177.5毫米。
體長,側扁,梭形。頭較小,側扁。吻短而鈍。口大,前位。口裂傾斜。犁骨突起較長。頜骨、舌骨及犁骨均有細小而利的牙齒。骨及犁骨的牙齒排列呈長條狀。頜骨齒單行,兩側約20枚。犁骨齒雙行,約13枚。上頜骨發達,向後伸延稍超過眼後緣。眼大,位於頭側稍前方。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膜與頰部不相連。鰓耙細長,排列較疏。尾柄粗短。鱗小;背鰭、尾鰭及胸鰭等之基部均被以易脫落之鱗片。鰓蓋骨上亦覆易脫落之鱗片。側線完全,幾乎平直,位於體側中部。自側線至脂鰭基部約17行(不包括側線鱗)。肛門接近臀鰭起點。
背鰭細弱,無硬棘;其後緣略平直;其起點位於體中央的稍前方。脂鰭小,不發達,但後緣可游離活動;其長約等於眼間距,其基部約與臀鰭基末端相對。胸鰭鰭末端略鈍,其長占胸鰭基至腹鰭基間距的51.5-56.8%。腹鰭末端略圓,其長占腹鰭基至臀鰭起點間距的62—74%;其起點與背鰭第4—6根分支鰭條相對。臀鰭短,後延不達尾鰭基部。尾鰭寬(故亦稱寬尾河鮭),後緣向內凹陷,略呈弧形,上下葉末端略圓。
體色:生活時,體有螢光,體背綠褐色,體側越至下部越淡,腹部幾為白色。頭及魚體背面和背鰭、胸鰭均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側及背鰭、尾鰭具綠色、紅色及黑色斑點;這些斑點不規則地分布於側線上下,但側線之下綠色斑點較少。因該魚顏色極為鮮艷美麗,故當地稱之為“花點魚”。福馬林浸制標本:該魚出水不及半小時,體色鮮艷程度即顯著減退。兩三天后黑斑點突出;一個月之後,螢光脫褪,體色褐灰色,綠色斑點消失,帶有白圈的紅色斑點只在側線上下可見。
生態:以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為食。消化道長為體長的1.1倍。生活在河川的山間河段,水流湍急,底質多為石頭的洄水處。
經濟意義:魚體肥滿,脂肪多,肉厚,味道鮮美,故當地民眾最嗜吃此魚。但個體不大,數量少。
分布:河鮭在世界上的分布主要是歐洲的北半球寒冷地帶,像愛爾蘭、冰島以及注入芬蘭灣的諸河流,均有河鮭的生存。此魚在我國分布於西藏亞東區域內的卓姆河段,在亞東以北20餘公里外的卓姆河中未捕獲。

市場開發前景

亞東鮭魚是青藏高原上的稀有魚種,屬於國家二級野生水產保護動物,7年來,亞東縣在自治區農牧廳的支持下,使該縣這一特產走出了一條集生態保護、人工培育、走向市場的良性循環之路,成為該縣培育的四大特色產業之一。
亞東鮭魚俗稱亞東魚,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其肉質本身也極其鮮美,全西藏只有在亞東縣上、下亞東間近20公里的河域才有分布。1998年,自治區農牧廳投資78.8萬元建立了鮭魚人工培育、繁殖基地。經過科研人員幾年的不懈努力,鮭魚的培育、繁殖工作取得成功,走出物種保護的局限,走向市場,為發展特色經濟開闢出了一條新路子,成為民眾增收的新亮點。據悉,2003年,亞東縣人工繁殖鮭魚苗120萬尾,成品魚年上市0.75萬公斤。在拉薩,每公斤亞東鮭魚賣到了好幾百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