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末起源
據村中老年人口碑相傳,唐朝末年,該村一帶是一片荒灘,俗名苟家灘,狗牙灘。灘北邊緊貼黃河,村北(現鐵路樞紐站)為黃河渡口。
五代定名
五代後梁末帝時(公元913年),鄭州防禦使王彥章,山東鄆州壽張人(見民國五年鄭縣誌),在未居官前因窮困潦倒,在此以擺渡為名,專攔劫過路貪官與奸商。石敬瑭、劉志遠、石重貴、郭威和柴榮等路過渡口時,曾與攔劫他們的王彥章廝殺過一場。後來,石敬瑭等人利用後唐末年天下大亂之機,奪了李從珂皇位,先後建立了後晉、後漢和後周,當了亂世皇帝。於是人們把石敬瑭等五人說成是“五龍”,把他們與王彥章大戰的渡口稱為“五龍口”,在此地建了五龍廟,塑有石敬瑭、劉志遠、石重貴、郭威、柴榮五人金身,讓他們永享人間香火。人們認為既然五龍在此集會過,五龍口必定是塊“風水寶地”,就緊靠五龍廟附近定居下來,並以五龍口作為村名,到明朝時期,村民們匯眾積財,在村東門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有“五龍困彥章”的傳說(此碑已毀)。
民國風貌
1927年,馮玉祥督豫時,曾在五龍口村駐紮,他將五龍口村改為“五權村”,在村西頭為民打井,建有五權國小。蔣介石於1928年2月在鄭州閱兵時,曾到五權國小參觀過。解放初期,村政府把村名又恢復為五龍口村。
戰爭經歷
1947年7月7日,以東大街開元寺為址,建立了“工”字形平房40間,開始收容病人,從此河南省立鄭州醫院正式成立。1948年鄭州解放後,醫院更名為“鄭州國際和平醫院”,下設三個分院,7年後,該院一分院改稱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現代建設
1977年後,當時的東大街農業社的社員在此地填土平整地面,建造了大批現代住宅。從此這片土地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不斷地成長。現如今, 五龍口有戶口的有將近5000人左右,流動人口有幾萬,本村姓張的有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