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五臟精氣虛損的綜合證候。
解讀
《素問·玉機真藏論》:“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張志聰註:“脈細,心氣虛也。皮寒,肺氣虛也。肝主春生之氣;氣少,肝氣虛也。泄利前後,腎氣虛也。飲食不入,脾氣虛也。”又:“五臟之氣,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漿粥入胃,泄注止,胃氣復也。”提示治療務須維護胃氣,才能正氣得復。
中醫套用
1、五虛的病因病機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這是一切實證與虛證的基本綱領。
五虛證,屬五臟精氣嚴重虛衰之證。亦如張志聰所註:“脈細,心氣虛也。皮寒,肺氣虛也。肝主春生之氣;氣少,肝氣虛也。泄利前後,腎氣虛也。飲食不入,脾氣虛也。”“脈細”,為氣血虧虛。血虛不能充盈脈道,氣虛無力鼓動血液運行。“心主身之血脈”,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全賴心氣推動,故心氣虛則脈體細小而軟弱無力。腎開竅於二陰,腎虛不固,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而清,尿後餘瀝不禁,夜尿頻多,甚或遺尿,大腸失固則久泄滑脫,故“泄利前後”。脾主運化,脾氣虛,運化失健,故食欲不振,甚則“飲食不入”。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虛不能宣發衛氣於肌表,腠理不固,故出現怕冷等症。“肝為春生之氣,肝氣虛故氣少”,也即肝之升發疏泄無權,“生髮之氣”虛少,為狹義的“氣少”。而“五虛”中的“氣少”是廣義的,亦即一身之氣衰少。若把“五虛”中的“氣少”之證硬用肝氣虛來解釋,似太牽強附會,不如用一般所說的氣虛來解釋為妥,也易於理解。五臟是化生與儲藏精氣之處,是形體強壯的根本。所謂“五藏者,中之守也”,“五藏者,身之強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五臟精氣衰竭,不僅難以維持自身之功能,形體百骸亦失其長養,加上“飲食不入”則精氣化源斷絕,“泄利前後”則精氣耗損有出無入,則生命極易告終。
2、五虛治法及預後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虛證必須補益脾腎,以使漿粥能夠入胃、泄注能夠澀止,精氣的化源不絕,外耗終止,五臟得滋,正復有望,則生機尚存。若虛不得補,且外耗不終,則精氣日漸虧虛,五虛症狀不減或反加重,則預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