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絲哨

兩千多年前的古書《風俗通義》里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而沂蒙山區的某些地方,在大約300多年前的明代就開始習慣把泥哨配上五絲線做成五絲哨,掛在兒童的脖子上用來趨吉避凶。 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小孩就會戴上五絲哨,走到一起時都會鼓起腮幫子,比比看誰吹的更響,頗有情趣。

很多地方,端午節那天一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祈願避邪和防止五毒等惡氣近身。地方要一直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門前的排水溝里寓意帶走百病送走災害“。
兩千多年前的古書《風俗通義》里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可以證明在漢代時就有了這類習俗。將白線染成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然後擰成彩縷。不同地方分別被叫做五絲線,“五色線”、“朱索”、“百索”......
後來,民間一般都用就地取材繡花絲線來隨心搓結,顏色多且艷麗,用色不拘多少。
而沂蒙山區的某些地方,在大約300多年前的明代就開始習慣把泥哨配上五絲線做成五絲哨,掛在兒童的脖子上用來趨吉避凶。
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小孩就會戴上五絲哨,走到一起時都會鼓起腮幫子,比比看誰吹的更響,頗有情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