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癰腫,丹毒,瘰癧。
用法用量
外用:鮮果切為二半,火烤熱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果實,曬乾。
形態特性
直立草本,高約1m。莖、小枝被柔毛及扁刺,刺蠟黃色,光亮。葉互生;葉柄長2.5-8cm,上面具槽,被具節的長柔毛、腺毛及皮刺;葉片卵形,長5-10cm,寬幾與長相等,常5裂,裂片淺波狀。蠍尾狀花序腋外生;萼近淺杯狀,外被極長具節的長柔毛及腺毛,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紫堇色,筒部隱於萼內,5深裂;雄蕊5,幾相等,花葯長圓狀錐形;子房無毛,卵狀漸尖,柱頭綠色,淺2裂。漿果倒梨形,長4.5-5.5cm,外面土黃色,內面白色,具5個乳頭狀凸起;種子黑褐色,近圓形壓扁。
生長環境
原產美洲。現廣東、廣西及雲南均引種成功。
藥材性狀
漿果倒梨形,長4.5-5.5cm,外面土黃色,內面白色,具5個乳頭狀凸起;種子黑褐色,近圓形壓扁。
藥理作用
本品有消炎、鎮痛、散瘀、消腫等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消腫。主治淋巴結炎,瘡癤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