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已通自來水。有402戶通電,40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0戶.
居委會
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50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65輛,拖拉機94輛,機車7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2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5畝。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7戶;無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全村沒有自然村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自然村沒有通路燈。農戶住房其中有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居委會農村經濟總收入378.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7.00萬元;畜牧業收入86.50萬元,);林業收入8.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46.70萬元,工資性收入6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7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運輸業、勞務輸出等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5人,在省內務工105人,到省外務工1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665 戶,共鄉村人口 1953 人,其中男性 1000 人,女性 953 人。其中農業人口1953人,勞動力 1332 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878人,漢族75人,其他民族0人。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1235 人,占人口總數的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877 人,參合率91.7%;享受低保 18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33.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4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24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 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0 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否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33 戶,占農戶總數的5.9%。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距離苴力鎮甚遠,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分布著72個落水洞,嚴重乾旱缺水,生產生活靠雨水,山高坡陡,自然村還不通公路,水利、道路、衛生等基礎設施滯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大力發展烤菸、包穀、洋芋、雨季大白菜、核桃產業及養殖業。突出產業支撐,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強化科技。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53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69.4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 0元(勞均 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 32.15萬元,有固定資產 38.6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人文地理
該村是我鎮唯一的高寒山區彝族村委會,距離苴力鎮近三十多公里,東與楚雄州南華接壤,北與祥雲相連,各自然村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巍巍群山之中,清脆悅耳划過長空的山谷聲、竹聲、牛羊聲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