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互射點球在一般的淘汰賽中如果未能在常規時間或30分鐘加時賽內分出勝負,會以雙方互射點球的方法來決定勝方,前5輪進球較多一方為勝,如在前5輪未能分出勝負,則會進入驟死賽階段。如有一方射進而另一方射失,則整場比賽便會結束,互射點球勝方獲得整場比賽勝利。
當雙方11位球員全部射完,但未分勝負,會繼續互射,在此可調動球員射球次序。但在所有場上球員未完成打門之前,在該輪過之球員不可再射。如出現球員數目不相同時,較多球員一方的隊長要決定哪位球員不用射點球。
歷史
最初的足球運動並無點球,它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
1891年的一天,英國諾丁漢郡隊和斯托克市隊進行足球錦標賽。到終場前兩分鐘,諾丁漢郡隊以1∶0領先,這時,斯托克隊的中衛帶球直奔對方大門,當他正要射門時,對方一名後衛將他絆倒,造成在球門區罰球。根據當時的規則,在球門區罰球和在半場的任何地方罰球一樣,防守隊員可以在主罰隊員前面築一道人牆。這樣,諾丁漢郡隊幾乎所有的隊員都排在本隊的球門前,真正築成一道“鐵大門”,使近在咫尺的斯托克隊的罰球無隙可人,結果斯托克隊以0∶1敗北。
斯托克隊給英國足協寫信,指出在球門區罰球和在半場罰球在規則上應有所區別,足協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在同年9月正式宣布以後凡在球門區罰球時,只允許守門員一人把守球門,確定守門員防守區為點球區。不久,斯托克隊與阿斯頓維拉隊比賽。比賽中,斯托克隊獲得罰點球的機會,但是離終場時間只有30秒。阿斯頓維拉隊的守門員故意倒在地上,以此把時間拖延至終場。這樣,斯托克隊又失去一個可能取勝的機會。
事後,英國足協又加上一段補充規定:罰點球時,如果前半場和後半場比賽結束,比賽延長至罰完點球。這一年9月14日,沃爾福漢普頓隊的希思射進英國足球運動史上第一個點球。
從此,罰點球被足協正式補入足球比賽規則,並延續至今。
爭議
互射點球被媒體與足球工作者認為更屬於心理素質與運氣的考驗而不是對球員能力的全盤測試。其機制為許多在賽前被媒體公認為“魚腩部隊”的球隊製造爆冷的契機。著名例子包括1986年歐洲冠軍杯決賽中來自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星隊運用極其保守的收縮打法在120分鐘比賽中完全抑制了西甲豪門巴塞隆納的瘋狂進攻,最終僅憑門將出色發揮連續撲出點球捧得大耳杯。類似事跡在爆冷作為關注點之一的各國本土杯賽中亦時有發生。
射失點球
1992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半決賽:荷蘭對陣丹麥:馬爾科·范·巴斯騰1994年美國世界盃決賽:巴西對陣義大利:弗朗哥·巴雷西,羅伯特·巴喬
1998年法國世界盃半決賽:荷蘭對陣巴西:菲力浦·科庫
2010年南非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巴拉圭對陣日本:駒野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