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二萬學派〗創始人萬斯大(1633一1683)、萬斯同(1638一1702)。斯大,字充宗,晚號跛翁,學者稱褐,夫先生,清鄞縣(今屬浙江)人。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斯大飽弟。斯大、斯同同為黃宗羲門下著名弟子。二萬家學有萬言、萬經、萬承勛承傳。二萬交遊者有陳赤衷、李鄴嗣、邵廷采、陳錫嘏、鄭梁、應□謙、陳紫芝、張汝翼、仇兆鱉、范光陽、吳任臣、朱彝尊、李□、方苞、溫睿臨、劉獻廷等。斯大、斯同直接繼承了南雷學派重經史的傳統。斯大長於經學,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斯同長於史學,為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斯大早經喪亂,不為科舉之學,湛思諸經。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其為學,尤精《春秋》、三禮。對於《春秋》,則有專傳論世、屬辭比事、原情定罪諸義;對三禮,是有論郊、論社、論□、論祖宗、論明堂泰壇、論喪服諸義。其辨正商、周,改月改時,周詩、周正,及兄弟同昭穆,皆極確實。曾與應□謙書信往復辨治朝無堂、內朝方有堂,□謙服其多通。撰《喪服》、《宗法》十餘篇,尤見禮制本意。又以《呂氏春秋》十二篇首皆從夏正,疑呂不韋為相時,已改從夏正,至始皇三十六年乃改建亥。其論郊□、論祖宗,俱主王肅、趙匡而非鄭玄。他據三禮以釋《春秋》三傳,與宋、無以後空談書法者異。其說經,以新見長,以鑿見短,輕於起義,而勇於自信。斯同博通諾史,尤熟明代掌故。康熙十七年(1678),被薦博學鴻儒,力辭不就。後參加修撰《明史》,不署銜,不受俸,前後十九年。斯同嘗病唐以後史設局分修之失,謂專家之書,才雖不逮,猶未如官修者之雜亂。斯同治史,特別重視列朝實錄。嘗自言:“少館某所,其家有列朝實錄。吾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也。長游四方,輒就故家耆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邑乘、私家撰述,靡不搜討,而要以實錄為指歸。蓋實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可增飾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則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發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則非他書不能具也。凡實錄之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之誣且濫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雖不敢具謂可信,而是非之枉於人者蓋鮮矣。”又言:“昔人於《宋史》,已病其繁蕪,而吾所述將倍焉。非不知簡之為貴也,吾恐後之人務博而不知所裁,故先為之極,使知吾所取者有所捐,而所不取必非其事與言之真,而不可溢也。”表現出嚴謹求實、高度負責的治學態度。他還重視表的作用,不同意劉知幾“得之不為益,失之不為損”的說法,而以司馬遷、班固之史皆有表而後漢、三國以下無表為憾。他指出:“不知史之有表,所以通紀傳之窮者,有其人已人紀傳而表之者,有末人紀傳而牽連以表之者,表立而後紀傳之文可省,故表不可廢。讀史而不讀表,非深於史者也”。故嘗作《明開國訖唐桂功臣將相年表》以備採擇,又補《歷代史表》五十四卷,凡六十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東漢有《宦官侯表》,三國仿大事記作《三國大事年表》。乾隆初,張廷玉等奉詔刊定《明史》,即取王鴻緒史稿本而增損之,而王稿大半出於斯同之手,於此可見其纂修《明史》之功。此學派主要代表著作有萬斯大《學春秋隨筆》、《學禮質疑》、《儀禮商》、《禮記偶箋》、《周官辨非》,萬斯同《歷代史表》、《儒林宗派》、《群書疑辨》、《書學彙編》、《河渠考》、《歷代宰輔匯考》、《石園詩文集》等。萬氏兄弟皆以顯學知名於世,黃宗羲“恆嘆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斯大、斯同“庭聞師說,昆季同之,群從衍之,仍世相傳,屹然為萬氏學焉”。他們是清初浙東史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