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氰胛

這是一種噴嚏性毒氣,主要刺激黏膜,能引起噴嚏、嘔吐,也可以引起流淚。一旦中毒,在半分鐘之後便能使戰鬥人員喪失戰鬥力。

概述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使用的毒氣,主要是二苯氰胛,軍用代號為“紅1號”。
這是一種噴嚏性毒氣,主要刺激黏膜,能引起噴嚏、嘔吐,也可以引起流淚。一旦中毒,在半分鐘之後便能使戰鬥人員喪失戰鬥力。
儘管二苯氰胛是一種刺激劑而不是致死性毒氣,但濃度過高時也能造成人員嚴重中毒:傷員口鼻出血,最後窒息而死。
日軍通常用火炮迫擊炮毒氣筒施放此種毒氣,有時也用小型毒氣炸彈施放,使之產生一種微粒氣溶膠雲,以此來殺傷人員。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裝備的防毒面具對此種毒氣無法進行有效防護。

毒氣

對於毒氣的使用,當時日軍的條例通常規定,在風速每秒3米以下開始施放(最好是在一天中的早晚時分),當距離比較近或者陰天的時候,風速在每秒3—5米也可以施放。
1938年11月3日,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所轄屬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將軍,致電第18集團軍總部,談及日軍使用噴嚏性毒氣的具體情況時寫道:“……(日軍)施放毒氣筒,此法多在近距離內使用。毒氣施放後,順風可吹至下風4公里處,仍能使人中毒。顏色呈白色,後逐漸變成灰色。施放的毒氣多為辣味,或似膠皮燒灼之味。中毒後即刺激眼睛,打噴嚏、頭昏、臉發紅、發腫、呼吸不暢、全身無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