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醯膽鹼是一種鹼類物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N-苯甲醯膽鹼
【英文名稱】N-Phenyl benzamide
【結構或分子式】
分子結構:
所有苯環及雙鍵C、O原子均以sp2雜化軌道形成σ鍵。
N原子以sp3雜化軌道形成σ鍵。
【相對分子量或原子量】197.24
【密度】1.315(25℃)
【熔點(℃)】163
【沸點(℃)】117~119(1.33E3Pa)
【性狀】
從乙醇中析出者為無色至白色針狀結晶。
【溶解情況】
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醚,溶於乙醇、乙酸,易溶於熱乙醇、苯。
【用途】
製備農藥如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原料;香料及醫藥的中間體。
【製備或來源】
以苯甲酸和苯胺為原料,在180~190℃下進行縮合反應,減壓蒸餾、冷卻、結晶、在乙醚(或乙醇)中重結晶而得。
【其他】
能升華,可蒸餾而不分解。
相關信息
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0~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著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油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鹼(Sina- pine)、芥子酶(Myrosin)、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 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p一Hydroxy-benzyl 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鹼(Sina-pine 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鹼經鹼性水解可 生成芥子酸和膽鹼。 尚含4-羥基苯甲醯膽鹼(4- hydroxybenzoyl-choline)及4-羥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白芥子甙以芥子酶水解,生成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 (p-hydroxybenzyl isothiocyanate)、重硫酸芥子鹼(sinapine bisulphate)及葡萄糖;芥子鹼在鹼性深液中進一步分解為芥子酸 (sinapic acid)和膽鹼。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在鹼性溶液中極不穩定,分解為對羥其苄醇(p-hydroxybenzylalcohol) 和硫代氰酸根。醫學用藥
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②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白芥子,曬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 ④治傷寒後,肺中風冷,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⑦治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塗之。(《瀕湖集簡方》) ⑧治小兒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調,攤膏貼之,以平為期。(《本草權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羅、芸薹子各一兩。搗細羅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邊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邊,即吹左鼻中,仍先淨洗鼻中,吹藥。(《聖惠方》白芥子吹鼻散)化學研究
一種以直鏈烷基-苯磺酸鹽為活性材料的PVC膜苯甲醯膽鹼電極,對苯甲醯膽鹼的線性回響下限達4×10^-7M,對膽鹼的選擇係數為6×10^-4,均優於文獻報導的同類電極,用此電極可追蹤假性膽鹼脂酶對苯甲醯膽鹼的催化水解反應,測定有機磷農藥。紅黴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系抑菌劑,在高濃度時對某些細菌具有殺菌作用。對痤瘡丙酸桿菌有抑制作用。過氧苯甲醯是氧化劑,外用於皮膚後,能緩慢釋放出活性氧,從而有效地抑制痤瘡丙酸桿菌。過氧苯甲醯還具有輕度的角質溶解作用、脫屑作用及降低毛囊皮脂腺內游離脂肪酸的作用。注意事項
1.皮膚急性炎症、破損者不宜使用。 2.皮膚高度敏感者慎用。 3.避免接觸眼睛、口唇與其他部位黏膜。不慎接觸後應立即清洗。 4.本品能漂白頭髮,故不要用在毛髮部位。接觸衣物後,也可因氧化作用而脫色。 5.若用藥後局部出現明顯刺激症狀,應暫停用藥。反應消退後減少用藥量或用藥次數,大多能繼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