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藍印花布

二甲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藍印花布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由松江、嘉定一個姓歸的所創造,稱“藥斑布”。明、清時稱為“澆花布”,由於用靛青作染料染色,印成的布藍白分明,故又稱為“藍印花布”。

一:原產地二甲鎮簡介

二甲鎮位於江蘇省通州市東南部,與海門市毗鄰,由原二甲鎮、袁灶鄉、余西鄉、余北鄉“三鄉一鎮”合併而成,全鎮總面積75.72平方公里,轄14個村居,總人口8.3萬人。境內水陸交通發達,蘇335線、海二公路、通甲公路、通呂運河穿境而過,是通州市東南部的工商重鎮,素有魚米之鄉、家紡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的發祥地。

二:特色

隨著時代變遷,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繡等藝術圖案等,二甲藍印花布工藝更趨完美。前不久,中央有關部門授予“中國藍印花布之鄉”稱號。2002年10月通州市二甲鎮印染有限公司生產的藍印花布在江蘇省質量評比中榮獲“江蘇優質產品”稱號,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榮譽證書。特別是二甲鎮“小青缸”染色工序曾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以及國內外報刊志上進行報導與刊登。2007年二甲鎮藍印花布被國家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歷史沿革

藍印花布與二甲染坊業 發布時間:2004-6-10 作者:史 甲
二甲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藍印花布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由松江、嘉定一個姓歸的所創造,稱“藥斑布”。明、清時稱為“澆花布”,由於用靛青作染料染色,印成的布藍白分明,故又稱為“藍印花布”。南通藍印花布以當地所產的純棉白布為面料,以靛青作染料,以石灰、黃豆作防染劑,用桐油紙作雕花型版,經過是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劑,故不怕蟲蛀。
二甲的染坊業是隨著土布業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最早的要數余東人曹氏開設於清道光年間的“曹裕興”染坊,至今已有160餘年歷史。所染品種有老藍花布、月白布、青布、黑布等。到了民國初年,每天出布在200匹左右,經營範圍方圓二三十里,有“裕國財源通中華,興隆事業達華洋”之譽。民國年間,二甲鎮及附近一帶染坊近20餘家,產生了不少經驗豐富的看缸師傅和製版刻花藝人,在生產工藝上繼承了民間手工印染的傳統。
1954年,染坊合併,成立了二甲印染廠,生產品種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了雙面印花,複式印花、彩色印花、壁掛等藍印花布實用品、裝飾品。隨著近年對外貿易的發展,藍印花布獲得日本、香港等地商人好評。二甲印染廠成為我國出口藍印花布的主要基地之一,1980年,該廠生產的255藍印花布獲得江蘇省優質名牌產品證書和優質獎,1986年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著作權所有 南通市檔案局(館)
建國前,全國大部分明清染坊受過洋布的衝擊,而南通由於特殊地理位置,藍印花布的作坊一直延續到解放後,植深於南通的藍印花布小染坊、印染合作社遍布南通各縣鄉村。改革開放以來,外貿引領著藍印花布業的新發展。如皋的石莊、通州的二甲、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等都為藍印花布的工業發展作出過努力。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品印染廠,旅遊工藝品研究所,為開發傳承藍印花布民間藝術作出了很大努力二甲鎮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從制板、印花到染色,全部採用手工操作,使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二甲藍印花布的圖案豐富多彩,有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水風景、仕女人物、神話故事等,題材廣泛,生動別致,畫藝精美,並且題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餘”、“福祿壽禧”等,表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藍印花布還巧妙的運用了粗獷的點子,寬細不等的線條,大小多變的塊面,採取大膽誇張的表現手法,來描繪民眾熟悉和喜愛的生活,構圖飽滿,穿插多變,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表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特有風貌。

四:現狀

通州名人 文化名人
沉醉於藍白之美——記鄉村特色文化名人王振興
發稿時間:2008-10-20 15:34:38 來源: 通州市文化局網站 作者: 邢 楠
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裡的“藍”,其實就是指藍草。藍草,具有防霉、防蛀的功能,用它染成的布料具有色澤純正、牢固度穩定、久洗不易褪色之特點。
二甲鎮王振興製作的藍印花布之所以藍得清純,就是因為採用了這種天然植物染料。
民間利用藍草染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到了明代,通州地區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已十分普及,農民植棉紡織,自種藍草取靛,不少人家還備有“小青缸”,可以隨時染色。近些年來,靛藍染色才逐漸被現代化學染料所代替。
為了繼承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振興從中草藥中覓得原材料。據了解,在中國,目前採用靛藍染色的,僅王振興一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集藍天般的深湛、遠山般的凝重、湖水般的清澈和野花般的馨香於一身的藍印花布,早已漂洋過海,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中國風采。現年85歲的日本藍印花布商人久保麻紗對王振興設計製作的藍印花布情有獨鍾,定點生產,包銷日本。
美麗的花,人們只羨慕它的明艷,可是當萌芽的時候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1959年,年僅20歲的王振興來到二甲印染廠,從此與藍印花布結下情緣。王振興回憶說:“那時,我常常從凌晨3點乾到晚上9點,藍印花布的所有製作流程我都經歷過。當初同時進廠的100多人,最後留下的只有我一個。”由於聰明勤快,吃苦耐勞,年輕的王振興深得師傅們的“寵愛”,都樂意將自己的“絕活”無償傳授給他。最初的機遇抓住了,以後的成功水到渠成。沒幾年,王振興就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幹。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王振興的帶領下,二甲藍印花布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並成為出口免檢產品。1982年,王振興起草了《江蘇省南通市藍印花布企業技術標準》,南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沿用至今。
有人說,藍印花布最經典、讓人回味久遠的,就是那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似天然似神跡,仿佛時間之水漫過,帶來一種寧靜致遠的享受。王振興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不斷開拓進取,緊扣“藍”字做文章。經過潛心研究,在國內首創深藍、中藍、淺藍三種顏色,改變了單一的藍色格局。在藍印花布的花型上,也從原來的10多種花型發展到200餘種。既有明末清初的傳統圖案,也有客戶來樣、自主設計的現代花樣。同時,王振興的藍印花布不僅局限於“衾幔”之用,還逐漸向美化家居的方向發展。自主設計的壁飾花樣“心心相印”、“天女散花”、“春滿人間”,門帘花樣“福到”和“12生肖杯墊”等深受客戶的喜愛。
“有沒有想到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的人了解二甲的藍印花布?”每當聽到這種提問,王振興總是說:“我願意像當年教我的師傅那樣,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傳授他人,可是又有多少人願意跟我學啊?”這個話題,總讓王振興的臉上露出一副無奈的表情,“年輕人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苦,怕髒嫌累,又覺得收入低,還不如泥瓦匠。”
這些年,由於受機械化生產的影響和市場價格的衝擊,“原汁原味”正宗傳統的藍印花布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日漸萎縮。退休後,王振興1995年開始自行生產藍印花布,至今還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長子負責設計圖案、製版,次子以刮漿為主,小兒子掌握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養護染缸,老伴兒和三個兒媳負責其他相關的工作。全家齊上陣,一年忙到頭,也只有1萬米左右的產量,全家的收入也就10萬元的樣子。
“我和孩子們不太看重錢。每天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圍坐在桌子旁,邊吃飯邊談藍印花布,很開心。可是,我們幾口人勢單力薄,要想把這門古老的手藝發揚光大實在太難了。孫子們還太小,雖然現在對藍印花布感興趣,可將來的事兒誰說得準啊……”
陽光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展示基地”的金字招牌,在王振興家的院子裡發出耀眼奪目的光,也在深深刺激著他的心,王振興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語…… (責任編輯: 黃曉林

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於

——傳統手工技術(著作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江蘇 編號:Ⅷ-24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通市

一、簡介

南通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遍及南通地區各縣,影響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莊、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及南通市區。
舊時,浙江、江蘇一帶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染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自家閨女的嫁妝,都是自家紡織印染的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帳子等都可用它來做。藍印花布仿佛就是勞動人民的專用布料。
江浙一帶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就在江蘇的南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製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延續至今,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生活用品,印染圖案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它以耐髒耐磨、結實經用、圖案吉祥等特點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以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於世,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國研究開發和生產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二、溯源與發展

民間利用藍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後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藍靛發展成為藍染技藝,至今已逾千年。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o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澱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 ,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澱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澱工藝操作記載。
南通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濱江臨海,溫暖濕潤,特別適宜棉花生長,棉花種植在當地農村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尤其是元代黃道婆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後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促進了松江及南通地區棉紡業的發展。宋、元以後,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機,家家可聞布機聲,戶戶都有織布娘,南通地區成了著名的紡織之鄉。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南通溫暖濕潤,特別適宜"藍草"的生長。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在明清時期,南通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發展成有規模的街市,據明代《南通縣誌》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繡、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染織藍印花布的紋樣。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的發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後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於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套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

三、印染技藝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線。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乾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線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1、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曬乾待用。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製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乾後壓平使用。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製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製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製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覆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複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乾,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8、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後把刮上漿的布鬆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濕到漿料發軟後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並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藍印花布藍得清純,是因為採用了植物染料--藍草。據《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於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春播秋收,葉子浸放在石潭中,幾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沉澱。沉澱後的染料似土狀,俗稱"土靛"。
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當地出產的藍草,作為藍印花布的染色顏料進行加工。在明代,藍靛是進貢朝廷的貢品,它給藍印花布打上了純厚而凝重的底韻。植物染料經特殊配方,製成了印染藍印花布的染缸水,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裡面盛著千年不死的活水,印花的白布和刷上灰漿的布匹被投入染缸,微生物不斷在染缸水中運動,給沒有灰漿的部分染上藍色,有灰染的部分則保留了原先的白靜。
精心養護染缸是祖傳的絕活,不傳外人。為了保密,染缸人總是在每晚仔細察看染缸水後,及時調整他們的配方。每天凌晨趕在染布以前,由師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頭上輕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後,再放在碗邊的苗水上,看顏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開,缸中靛水顏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須經過灰酒調整,成熟後方可染色。染缸水是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藝人。
9、刮灰
染好布匹通過晾曬後再進行刮灰,把染色以後的防染漿刮掉。出缸布曬乾後灰鹼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後,把布繃在支架上,用定製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颳去灰漿。刮漿時特別要小心仔細不能刮壞棉布。染好的布去了淺浮灰漿,密封處露出本色。灰漿塊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捲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裂縫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紋理。自然紋理就是藍印花布藝術的靈魂。
10、清洗、晾曬
布經刮灰後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面灰漿及浮色清洗乾淨後晾乾。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曬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濕布挑上7米高的晾曬架上,晾曬時的情景十分壯觀。最後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染成的布呈深藍色。曬乾後,給人厚朴、沉實之感,故民間有人稱它"老藍花布"。染好後颳去淺浮灰漿,為灰漿所封密處露出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捲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縫隙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即使出於同一個藝人之手,印出的紋樣也各有差異,顯出千變萬化。民間藝人高超技藝和獨特的藍印花布藝術風格,受到人們讚美。

四、紋樣構成及用途

南通地區95%的農村家庭套用自紡自織的白布印製成藍印花布,並做成各種生活用品。在近幾個世紀裡,人們朝夕相處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藍印花布。這種紮根在民間的青花布在民俗風情中體現出民族心理特徵,成為農民之間傳達和溝通內心情感的媒介。
藍印花布的紋樣構成,因受到工藝的制約,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斷刀的影響,民間藝人既要考慮到花版結實耐用,又要顧及到所刻花紋的形象特徵。藝人們巧妙套用了大膽而誇張的手法,以意寫實,描繪大眾所喜愛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創造出許多淳樸稚拙、豐富多彩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形象,演繹很多民間神話故事。
在紋樣造型上,以藍底白花中的點、線為主,有時用純點構成紋樣。在白底藍花中,一般點、線、面交錯組合,紋樣大都是粗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還保留了原始藝術的痕跡。它的紋樣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瑣,給人以藍白美的享受。藍印花布紋樣的點,不僅有吉祥、多子多孫的意思,而且密集起來能當作虛線、虛面,它的線筆斷意連,富有方向感,對變化、動靜的表現較為強烈。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細、長短等變化,並結合不同的物象特徵,靈活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物象質感、結構感等。無論是風景、人物、動植物等都可以利用點、線、面來描繪形象特性,鏤刻成各種大小不同形狀,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進行高度的提煉、概括,把自然形象規律化,通過加工整理,使花紋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縛。
民間藍印花布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至今尤為城市及白領群體所喜愛。它適用於民間的日用裝飾品,可做服裝、頭布、被面、布兜、包袱、門帘等。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民間印染工藝品審美觀念的提高,藍印花布由單面印花發展成為雙面印花,在印製的品種上由單色發展成複色,由印製小布發展成寬幅布,由純棉發展成印染真絲、棉綢等多品種花布面料。

五、傳承意義

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上流傳時間長,普及面廣,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南通藍印花布館共蒐集明清以來藍印花布實物及圖片資料一千多件,設計開發藍印花布系列產品百餘種,整理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等,展現出南通印染技藝的風采和魅力。
但是,當前從事藍印花布印染的人數正在減少,專業人士青黃不接,有的藍印花布已改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傳統工藝逐漸變異,有必要提請有關方面注意,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保護已到了關鍵時刻。

六:通州特產之二甲藍印花布

二甲藍印花布 發稿時間:2008-9-9 20:39:20 作者: 王士民
通州二甲鎮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印染工藝品,從製版、印花到染色,全部採用手工操作,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據傳,藍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個姓歸的人所創造,稱為“藥斑布”。“藥斑布”在明、清時代稱為“澆花布”。由於用靛藍(從靛青中提煉出來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藍白分明,色澤沉著,故又稱為“藍印花布”。而南通的藍印花布則以當地手機織造的純棉白布為面料,用靛藍作染料,以石灰、黃豆粉作防染劑,用柿漆紙或桐油紙作雕花型板,經過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劑,加之靛青亦是一種中草藥,所以不怕蟲蛀,且有消毒作用。用這種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氣、涼爽、厚實、經濟、消惡、防蛀,很受人喜愛。
南通地處江海之交,地勢平坦,氣候宜人,是江蘇的重要棉區之一,隨著植棉業的發展,棉紡織手工業越來越興盛,不少農家都有紡車、織機,農忙耕作,農閒紡織。藍印花布作為棉布的一個特色品種,隨著土布業的興盛,也得以極大發展。而二甲鎮則以加工工藝精湛,成為藍印花布製造業界的翹楚。民國年間,二甲的染坊達20餘家。在這些染坊中產生了不少經驗豐富的“看缸”師傅和制板刻花藝人,有的祖輩相傳綿延五代,生產工藝上繼承了民間手工印染的傳統,使老藍印花布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質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藍印花布製作的被面、被單、蚊帳、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鄉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併,成立了二甲印染廠,生產工藝在原有基礎上發展了雙面印花、複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產品除了藍印花布外,還有扎染藍印花布、手工絲網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產的服裝、鞋帽、壁飾、工藝包、座墊、檯布、門帘等實用品、裝飾品、工藝品。各種產品手感豐滿厚實,色澤雅致自然,紋樣樸素大方,裝飾情趣濃郁。特別是浮色洗去後,花紋愈發顯得清晰,雖舊而色不褪。
二甲藍印花布的圖案豐富多彩,有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水風景、仕女人物、神話故事等,題材廣泛,生動別致,畫藝精美,並且題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餘”、“福祿壽喜”等,表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藍印花布還巧妙地運用粗獷的點子,寬細不等的線條,大小多變的塊面,採取大膽誇張的表現手法,來描繪民眾所熟悉和喜愛的現實生活,構圖飽滿,穿插多變,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表現了中國民間藝術的特有風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二甲的藍印花布獲得了香港顧客及日本和歐美各國外商的好評。二甲印染廠成為我國出口藍印花布的主要定點生產廠之一。盛開在江海平原上的“藍印花”驕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藍印花布獲得江蘇省優質名牌產品證明書和優質獎,“藍麒麟”牌被評為“著名商標”。1986年,又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近年來,該廠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年產藍印花布12萬米,扎染藍印花布6萬米,在同行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設計人員深入民間蒐集整理圖案,使傳統的“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鳳凰牡丹”、“龍鳳呈祥”、“五福捧壽”、“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及梅、蘭、竹、菊等圖案重放異彩。還設計了多種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現代題材的圖案,許多產品成了備受歡迎、盛銷不衰的熱門貨。該廠為了擴大外銷,滿足國內外客戶的需求,在上海設立了視窗,並為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沈壽藝術館提供了展品,還曾作過影視劇的外景地,向梅等著名演員來過此處。
二甲藍印花布這一東方工藝的傑作,已成為南通、江蘇乃至中國對外的一張“名牌”。藍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七:繼往開來

“我校結合千年古鎮二甲鎮的文化特色,圍繞藍印花布,開發了地方課程《藍印花布》,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鄉土文化,引起了較大反響,2007年10月31日,在我校成功舉辦了江蘇省“民間藝術——藍印花布”進課堂大型教研活動,獲得全省200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