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藝術館

沈壽藝術館

沈壽藝術館建於1992年。位於南通風景秀麗濠河邊“南通縣立女工傳習所”(中國第一座刺繡學校)舊址。鄒家華(中國人大副委員長)題寫館名。該藝術館展示了中國近代刺繡大師沈壽的一組組歷史照片和刺繡實物,並詳細介紹了沈壽的藝術業績和其弟子的刺繡藝術精華。沈壽藝術館從1992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佇立在濠河畔,更為南通濠河增添光彩。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繡品,當人們看到她繡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繡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繡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繡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基本信息

簡介

沈壽藝術館沈壽藝術館
在文化宮旁,濠河北岸有一條林蔭小道,柳蔭深處,有座面向濠河的青磚小瓦、紅漆門窗的兩層樓建築,這裡就是沈壽藝術館。早在1914年此處為張謇創建的中國最早的刺繡藝術學校女工傳習所(女工,又稱“女紅”、“女功”,舊指婦女從事的縫紉、刺繡等技藝)。現在面對濠河的八角形大門上,鐫有“繡園”二字。進門後走進小院,竹叢、盆景,顯得十分幽靜。東邊牆壁上有塊花崗岩石匾,上面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2007西藏聖地婚禮航空旅行白皮書黃金周出遊全攻略是著名書畫家劉海粟所書“神針”二字。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親筆題寫的“沈壽藝術館”匾額高懸於門廳之上,鄒副總理還題字“繼承研究沈壽藝術,弘揚發展民族文化。”門廳內兩盆素潔的蘭花,映襯著潔白如玉的沈壽半塑像,面龐清秀,莊嚴文靜,給人以親切之感,在胸襟上還塑有一枚獎章,象徵她往日的業績與輝煌。

創建

沈壽藝術館建於1992年。位於南通風景秀麗濠河邊“南通縣立女工傳習所”(中國第一座刺繡學校)舊址。鄒家華(中國人大副委員長)題寫館名。該藝術館展示了我國近代刺繡大師沈壽的一組組歷史照片和刺繡實物,並詳細介紹了沈壽的藝術業績和其弟子的刺繡藝術精華。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1871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

錦繡

蘇州的刺繡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堪為“蘇繡之鄉”,小時候,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繡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繡,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繡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繡進步很快。起初,她繡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繡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繡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繡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繡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繡,從不間斷。

沈壽其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訊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繡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繡能手一齊趕製,雪芝在這些繡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讚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勛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

1914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範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

沈壽藝術館沈壽藝術館
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繡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繡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繡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繃架上,一面看一面繡。繡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繡活,繡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習所培養了許多蘇繡人才。南通的繡品也逐步形成了“細” “薄”“勻”“淨”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

沈壽在南通“授繡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請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繡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繡譜》一書。張謇在繡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繡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繡備,繡引、針法、繡要、繡品、繡德、繡節、繡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繡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繡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

藝術境界

1921年6月18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著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繡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繡品,當人們看到她繡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繡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繡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繡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沈壽藝術館從1992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佇立在濠河畔,更為南通濠河增添光彩。

面對濠河的八角形大門上,鐫有"繡園"二字。進門後走進小院,竹叢、盆景,顯得十分幽靜。東邊牆壁上有塊花崗岩石匾,上面是著名書畫家劉海粟所書"神針"二字。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親筆題寫的"沈壽藝術館"匾額高懸於門廳之上,鄒副總理還題字"繼承研究沈壽藝術,弘揚發展民族文化。"門廳內兩盆素潔的蘭花,映襯著潔白如玉的沈壽半塑像,面龐清秀,莊嚴文靜,給人以親切之感,在胸襟上還塑有一枚獎章,象徵她往日的業績與輝煌。

南通市沈壽藝術館收藏了一批刺繡藝術精品,主要有:明清時代的民間刺繡,沈壽及其嫡傳弟子的珍貴刺繡作品。品種繁多:有平繡、碟片繡、雙面繡、打籽繡、彩錦繡、亂針繡。作品題材十分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飛禽走獸。為了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近年來,沈壽藝術館先後在日本、德國、及中國台灣、北京等地舉辦刺繡藝術展覽,並現場刺繡表演、深受當場從士的歡迎,沈繡作品也為國際、國內人士收藏。

紀念詩

張謇憐愛沈壽之才,多次為之作詩。現錄兩首如下: (一)

雪君繡謙亭字,為借亭奍疴之報,賦長律報之。

枉道林塘適病身,累君仍費繡精神。

別裁織錦鏇圖字,不數回心斷髮人。

美意直應珠論值,餘光猶厭黛為塵。

當中記得連環樣,璧月亭前只兩巡。

(二)

聞雪君病小愈,寄二截句當柬。

因君強飯我加餐,尺簡能令寸抱寬。

鏡里玉釵應尚怯,窗前繡稿未容看。

海上東風柳乍蘇,新晴蘸綠射陽湖。

濠陽西閣南牆外,眉嫵腰支似也無。

場館介紹

沈壽藝術館沈壽藝術館

沈壽逝世後,由其姐沈立繼任所長,直至1938年日寇入侵南通,女工傳習所才停辦。前後25年,共辦15期,培養的刺繡人才遍布大江南北。 現在,女工傳習所舊址,範圍雖已縮小,但修葺一新,在二樓陳列室中,還可以觀賞到當年沈壽精心刺繡的《耶穌像》、《女優繡像》的複製品,那光彩照人的形象,精緻多變的刺繡針法,令人讚嘆不已。

鄒家華副總理所題寫的“瑰寶”二字,正是對這些作品最貼切的評價。

陳列室中還陳列了不少古今名畫的繡品,如韓熙載的《夜宴圖》、張萱的《宴樂圖》及《荷香鴨肥》、《蛤蜊圖》,古樸典雅,生機盎然,幾可亂真。其中有一幅沈粹縝女士(當年女工傳習的教師,沈壽之侄女,鄒家華之母)繡的張謇手跡,堪稱傳世精品。”繡園“而今仍呈現新姿,2000年在南京第六屆全國藝術節上,沈壽當年刺繡的一幅《馬頭》,又榮獲金獎。

沈壽沈壽

在故鄉蘇州,新婚的丈夫余覺以畫理啟迪、引導妻子,使她“針循畫理”,繡技有了長足進步。一天,余覺從玄妙觀賣書畫回來,告訴妻子一件新聞,說那玄妙觀三清殿里的金裝佛像,長年苦於被鳥糞玷污,正巧城南青暘地日本租界來了位日本畫家,畫了一幅油畫《蒼鷹圖》,被老道長借來掛在大殿滴水檐下,從此雜鳥不敢再飛進殿內了。沈壽聽後,馬上要丈夫陪她去見識見識。於是,夫婦倆抄小巷來到玄妙觀。飛檐高翹的三清殿瓦檐下,果然掛著那幅《蒼鷹圖》。畫上,那鷹張開雙翼,俯衝而下;鷹眼灼灼閃光,鷹爪玉黃帶紅,微曲著正想猛抓過來……油畫上的蒼鷹不僅形似色似,強烈的立體感更使沈壽震撼不已……沉默良久,沈壽突然問丈夫:“你猜這油畫用了多少色彩?”沒等余覺回答,便繼續說道,“我默默數了一下,足有六七十種色彩;單單那鷹翅的黑毛,就有墨黑、亮黑、灰黑、暗紅黑……多達十來種哩。”余覺為妻子的細心觀察而暗暗高興,便歸納啟髮妻子:“這就是油畫‘色隨光變’的原理。”“色隨光變!色隨光變!……”沈壽一遍又一遍地默念著,在她的思想認識上一下子來了一個質的飛躍。沈壽回到家裡,便開始繡制《蒼鷹圖》。她用套針繡制老鷹的翅膀,每繡幾針就換一種色線;她用亂針繡制翅膀下的絨毛,針亂線鏇,繡面上凸起絨絨的羽

毛……每繡一處,她都要到玄妙觀觀察西洋油畫數次。歷時一個多月,終於把《蒼鷹圖》繡成了。大家看後,都稱讚那老鷹繡得像真的一樣。於是,沈壽便把這種新繡法起名為“仿真繡”。

在沈壽藝術館裡,有沈壽親自設計繡制的兩件真品真跡!一件題為《馬頭》,1918年繡制。她把一根根細細的絲線再劈成八絲、九絲,甚至十二絲來刺繡順風飄拂的馬鬃,使人一眼看去是那么空靈、飄逸;那馬眼則用擻和針法,摻雜深淺不一的黑白絲線,由外眶往內圈逐漸收攏,從而使瞳孔顯得更加炯炯有神。另一幅為《蛤蜊圖》:粗細不等的黑色絲線,在玉白的綢緞上勾勒出蛤蜊的外殼及一道道貝紋,活像一幅鉛筆素描,簡潔、明快而富有立體感,為沈壽於1916年設計繡制。這兩幅鎮館之寶是鄒家華和他的母親沈粹縝捐贈的。沈粹縝是沈壽的侄女、南通女工傳習所的首屆畢業生。當年,革命志士鄒韜奮從日本留學歸來赴南通考察,就在女工傳習所與沈粹縝相識相戀,最後結為夫妻。

展覽櫥櫃裡面陳列著藝術館的又一件鎮館之寶——《雪宦繡譜》的手稿和1920年由翰墨林書局出版的版本。長期的辛勞使沈壽重病纏身。1920年秋,她已臥床不起,想到自己研究創新並嫻熟套用的刺繡針法,將隨著自己離開人間而失傳,不禁淚流滿面,於心不甘。於是,她躺在病床上口述,回顧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刺繡經驗和繡技要點,由末代狀元、著名的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研墨揮毫記錄,寫成了中國刺繡史上第一部刺繡理論專著。

繡制國禮

為習近平訪俄繡制國禮
元與沈繡《普京總統肖像》元與沈繡《普京總統肖像》

2013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贈送給普京總統的國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精品《普京總統肖像》受到普京總統讚賞。《普京總統肖像》是繼《歐巴馬總統全家福》、《比利時國王夫婦像》之後,南通沈壽藝術館第三次承擔製造國禮。

2012年底,南通沈壽藝術館館長卜元接到了繡一幅普京總統肖像的任務,卜元組織了工藝美術大師李錦雲印俊平、馮麗、花麗等6人組成團隊,採取組合移動法,3小時換一次班,大家分工合作,用91天的時間就趕製完成了國禮的任務,是歷史上用時最短的中國沈繡人物肖像作品。

這幅作品大小60×50厘米,所用色線近70種,刺繡以亂針鋪底,小短針、小亂針、大亂針、發繡針等70多種仿真繡技法復蓋。五官表情是人物肖像的重中之重,在頭髮和眼睛的表現和處理上,大師們更是花了很大的心血,以傳統的雙鉤法和金黃色短髮造型表現普京總統健康有力的年輕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