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博物館所藏乾隆御製詩扳指,於1983年皂君廟施工工地中發掘出土。高2.4cm,直徑3cm,羊脂白玉,扳指上下陰刻一周回紋,中部刻六十字:“繕人規制玉人為彄沓闓抨是所資不稱每羞童子佩如磨常憶武公詩底須象骨徒傳古恰似瓊琚匪報茲於度機張慎省括溫其德美信堪師 乾隆御題。”楷書端莊秀麗,筆法遒勁有力。扳指圈內刻“射”“鵠”“恆”“用”四字。
簡要信息
清代
1986年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小區出土
高2.4厘米,直徑3厘米
來源
扳指,古代稱“韘”。《說文解字》段注“韘,即今人之扳指”,是古代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開弓鉤弦用的工具。滿族是一個善射的民族,扳指更是不可或缺的東西,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固,扳指逐漸異化為一種男子佩戴的首飾,俗稱“文扳指”,為清朝頗為流行的玉器樣式。當時八旗子弟尤推崇玉扳指、翠扳指。
海淀博物館所藏乾隆御製詩扳指,於1983年皂君廟施工工地中發掘出土。高2.4cm,直徑3cm,羊脂白玉,扳指上下陰刻一周回紋,中部刻六十字:“繕人規制玉人為彄沓闓抨是所資不稱每羞童子佩如磨常憶武公詩底須象骨徒傳古恰似瓊琚匪報茲於度機張慎省括溫其德美信堪師 乾隆御題。”楷書端莊秀麗,筆法遒勁有力。扳指圈內刻“射”“鵠”“恆”“用”四字。
歷史價值
射鵠,《清史.兵一》記載:“其兼尚虞、鷹鷂房、鶻房、十五善射、射鵠、善撲等侍衛,統在三旗額內,俱無定員”,可知射鵠是清代八旗中設定的一個官職。初步推測此扳指是乾隆賞賜“射鵠”之人,題詩意在以羊脂白玉的溫潤無暇勉勵受賞者修善德行, 乾隆精通漢族傳統文化,一生作詩無數,同時他又是位愛玉賞玉的皇帝,常對所見精品加以賦詩讚賞。據統計,乾隆讚美玉器的詩詞達八百首之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玉器的文化、藝術價值。本館所藏乾隆御製詩扳指就屬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