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寺內有古柏一株,相傳是“禹(大禹)導水過九江至東陵(即今巴陵)乃沱潛既道(即今之華容沱江)雲土夢作乂”,其時居巴州時親手所植(《岳州隆慶府志》)。
兩千年香火延綿
長居岳陽老城區的老人們都知道,在岳陽市區境內,佛教聖地除了有歷史悠久的聖安寺以外,還有一座始建於東漢靈帝時期,隱藏於民宅之中、也是不被當代人們所知道、卻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我國著名古剎之一的乾明寺。
建寺初期東漢時期,人們對佛教認識膚淺,只是當作神仙方術家宣傳的一種道
術來信奉,加之寺內又有“禹王古柏”參天,故膜拜者甚眾,“永慶寺”亦香火旺盛。魏晉時期,隨著中國佛教的空前發展,“永慶寺”亦不斷擴大,遂逐成規模。至西晉武帝鹹寧三年(公元277年),“永慶寺”由當時住持慧覺禪師以佛教“乾元永盛”之意將其更名為“乾元寺”。唐代
唐貞觀時期,全國佛教已成鼎盛之期,“凡名者皆以帝敕為禪院”。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高宗皇帝李治頒詔書將巴陵“乾元寺”敕更名為“廣福禪院”,並賜以“廣福禪院”御書匾牌。從此,巴陵乾明古寺因皇帝“欽賜”而奠定了她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的輝煌地位。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宰相張說(字道濟,雒陽人。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郎,累官尚書,左丞相,進中書令,誅太平公主功封燕國公。詩詞淒婉。)因“坐累(被貶)徙岳陽” 任巴陵太守(刺史)後,常入廣福禪院拜謁空穆方丈“常至戌時而歸者也”。之後,張說曾留下七絕一首:“老僧散步古松徑,倚石談經禪心定,時有流水雜罄聲,野鶴幽禽皆靜聽。”
自唐以來,乾明古寺一直以“瀟湘六剎”之一(長沙開福寺、麓山寺、南嶽南台寺、祝聖寺、上封寺)聞名遐邇於中華大地。由此,自古才“皆有其寺及巴陵名重”之說。
五代時,禪僧灝鑒(巴陵人氏,參雲門文偃宗祖得悟嗣其法,)為雲門宗傳人,持雲門宗“三語”(“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而廣弘禪法。世稱“巴陵灝鑒”,“鑒多口”。後居巴陵,將“廣福禪院”更名為“新開寺”(雪竇語錄謂:“新開者,乾明祖師也”)。灝鑒禪師將此闢為雲門宗湘北道場,“三轉語下,開悟學者,聲價自茲,以名重已”。由是,巴陵城亦隨著灝鑒禪師和“新開寺”而大振天下。其寺“基宅為之其廣延袤數百弓”(古時一弓合現在1.6米,360弓為一華里,240方弓為一畝)。當時,寺內已有比丘尼(尼姑)所居之下院(即現在的上、下觀音閣)、竹林(即現在的竹陰街),水田三百餘畝,“收課租三百餘碩,永為常供佛齋僧”。由於寺廟雄踞天岳嶺上,香火十分旺盛,香客逐增,故圍繞寺廟周圍也逐成市衢,“是以前坊(作坊)、後衢(街道)、右癢(學堂)、左市(商賈雲集之地)者皆有之”。
宋代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皇帝趙光義頒詔,將“新開寺”更名為“乾明寺”,並親筆御書“乾明寺”金匾齊楣,並賜“金全藏”及“旃檀像(用檀香雕刻的佛像)一軀”。其時,董都曹(宋代府署都曹皆為幕僚)首施“永興閣子鎮(即現在郭鎮)莊田並五六二都(宋時行政區域為縣、鄉、都、村)茅栗坪、芋頭坡(即現在芋頭田)等處水田若干畝”於寺內。
其時,“乾明寺”益發規模宏大,並成為了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唐代著名禪師,習禪于衡山傳法院,師事懷讓十年,密授心印。唐代宗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至德宗元年即公元779年,居江西洪州“開元寺”,其寺已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禪法傳播中心之一,四方學者雲集,主張“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弟子有百丈,懷海等139人之多)(《景德傳燈錄》卷上,《宋高僧傳》卷十)與石頭希遷禪師(唐代禪僧,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至衡山南台寺,結庵於寺東頭石頭上,時人稱為“石頭和尚”或“石頭希遷”。與當時馬祖道一併為國內最著名的兩大禪匠。其法門“不論禪定精進,達佛之知見,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頓悟,名異體一”。主張“不修為修”,“不悟為悟”。弟子有惟嚴、道悟、天然等21人)(《宋高僧傳》卷九、《景德傳燈錄》卷十四、卷三十)兩大著名禪師及弟子與“開元寺”、“南台寺”兩大國內著名道場連線的橋樑。但凡江西僧眾上南嶽,南嶽僧眾下江西者必經巴陵乾明寺,在此住足習禪。“或棄船登岸而入乾明寺,或別乾明寺而離岸登船”。故時人戲曰“凡到乾明寺,必是走江(西)湖(南)”。由此“走江湖”一說自唐以來,由乾明寺而引發。
期間,“多有僧(和尚)侶(道人)者入寺而居之”。有不少高僧大德和著名道長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現略舉一二。
“彩筆凌雲吐鳳凰,星辰燦爛玉華堂;天開東壁圖書府,人在西園翰墨場;一代文章昭日月,千秋道義仰宮牆;幾回追溯尼山席,獨抱遺經問彼蒼。”
“天風攪海波濤惡,蜃氣瀰漫幻樓閣;老仙騎杖駕雲來,長歌一曲龍驚躍;宴罷蟠桃酒未醒,醉中心覺渡滄溟;風雨相隨百怪走,聽雨小憩朗吟亭。”
“雲路馳驅幾萬重,無羈天馬怒嘶風;橫揮慧劍穿魔膽,亂摰雷鞭撻鬼雄;八卦九宮推掌上,五湖三島在胸中;一支活虎生龍筆,氣力千鈞撥華嵩。”
“潔身何事苦馳驅,欲向掬廬作退居;醉客怕看新試劍,仙翁閒校舊抄書;吟聲嘹亮驚天宇,筆力縱橫貫斗墟;偏惹酒星招我飲,瓊樓小駐五雲車。”
“蓮花九品植丹田,化作波羅不漏仙;無縫塔前燈一盞,光輝長燭性中天。”
“松舟曾耀洞庭秋,留得精魂此壯遊;笑指瑤台遺像肅,呂仙如下岳陽樓。”
“靈光萬丈照玄都,色相俱空有若無;省識我身原是幻,來去何必向榮枯。”
“幾生災劫問瞿曇,宇宙茫茫一古庵;太乙獨尊還九九,雲虛無據蘊三三;精流日月形同在,族含龜蛇性可參;解釋圓通真妙諦,滿天花雨護伽藍。
“大道茫茫,不可測量;無津無岸,日月爭光;周天運數,總賅十方;圖開太極,萬象包藏;箇中玄妙,清淨之鄉;一消一息,一陰一陽;生生死死,往復無常;九宮相推,萬變無疆;五行定位,六合皇皇;乾鏇坤轉,自有主張;清空一氣,造化之綱;金鳥玉兔,走遍鴻荒;一刻非短,百歲非長;大千世界,芥子包藏;物我皆幻,色相俱忘;明心見性,直叩心王。”
“數聲牧笛晚風長,為向山頭送斜陽;萬里清風菰菜老,千畦明月稻花香;青荷露淨圓珠細,綠樹陰濃曲徑涼;飽看雲天圖畫好,倩誰收入古詩囊。”
“羽衣飄渺拂天來,眼底煙雲一掃開;文字有緣留翰墨,神仙無累脫塵埃;祥光環繞奇香蘊,佳句甄陶錦繡裁;筆舞龍蛇驚北斗,霓裳高唱任徘徊。”
“月拖花影上窗紗,香篆風吹幾縷斜;竹徑無塵多鳥跡,挑源有路入仙家;江添新雨一蒿漲,山被浮雲半角遮;騷客同聯香火社,揮毫落紙走龍蛇。”
宋熙寧(公元1068—1077)年間,乾明寺受“市火延毀”。宋太宗“所賜檀像盡入劫災,藏經存焉”。
宋徽宗政和年(公元1111—1117年)間,“復舊”重建乾明寺,並擴其規模。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至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范淙(字知聞,延平人。)“知岳州軍事”,“亦多有善政”。“嘗於寺(乾明古寺)中”,且於寺中方丈交往深厚。任時,還曾書寫了“去(離)思碑”立於寺中,以教後人立志勤學,以圖國家之統一。
元著名學者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人稱邵庵先生,泰定帝時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灑,其詩文在當時號為大家),游巴陵時,特地拜謁乾明古寺及“新開”祖師灝鑒禪師墓,為乾明寺當時盛狀而折服,撰銘其曰:粵之荊湘,山水優長,惟岳之陽;昕鍾夕鼓,列剎相伍,乾明為古;於晉有基,於唐有規,鑒公是儀;三轉語下,開悟學者,掀霆聲價;自茲以征,名重巴陵,來施如繩;有田堪蒔,有陸可治,僧飯粗備;寺之與田,懼世多邅,屢革屢遷;逮及皇國,獎善懲惡,務崇我釋;有師濟庵,閔眾弗堪,匡此伽藍;凡構翬爛,中燁外燦,觀者嘉贊;銘昂之傳,弘鑒是禪,壽聖萬年。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惠宗皇帝依據元世祖皇帝“聖旨”,又為乾明寺特頒詔書,以茲獎勵,並進一步確定了乾明寺的地界和宗教界的地位。故,自五代及元,乾明寺已成為國內佛教界一大叢林,且自“巴陵灝鑒”之後,乾明寺歷代著名禪師輩出。宋以前“穆禪師、覺禪師及宋朝普禪師、睦禪師、閒禪師、朗禪師、譜禪師,歷代諸祖機緣語句,諸載傳燈、續燈、廣燈。由是,乾明寺成大叢林,巴陵之名益重也”。
至明初之際,乾明寺一直維持原狀,並在寺內設“僧綱司”(即巴陵縣境內佛教事務管理機關)。其時,進士夏言游巴陵時,特拜謁乾明古寺方丈清慧禪師。後留詩一首:“借得蒲團小結趺,雨檐蘭葉伴清孤;禪心未問三生偈,客思猶懸萬里途;歷歷家山雄石鎮,蕭蕭風雨洞庭湖;繁愁不為詩篇掇,多病還憑藥餌扶。”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7年),知縣郎子文在乾明寺之北側(即現在的岳陽市二中)建巴陵縣學宮。其時已征乾明古寺田地百餘畝。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至嘉靖十二年(公元1534年)年間,知縣江滿又在縣學宮旁擴建文廟和“復明倫(堂)於故處,闢地新立,又以新衢逼學右易其地”,故再征寺廟田地及基宅近兩百餘畝。其時,乾明古寺已與“大成至聖孔廟”融為一體了。“凡儒者莫不參禪,佛者莫不修儒之本也”。
明時,乾明古寺仍僧才璀璨。如寺內無相禪師,諱普實,號無相,為四川夔州人,俗姓羅。十一歲出家,師事通禪師,諸品經詮過目不忘,過口成誦。後“振錫週遊”,“首見東際和尚,明年禮幽谷滿禪師。師問曰:‘牛頭見四祖時如何?’答曰:‘水漲船高’。師又問曰:‘見後如何?’答曰:‘泥多佛大’。如是敏悟無凝滯”。“其平居一動一靜,皆合規矩者,以其至誠本諸身也。故,四方緇流皆於師取法”。“一日示病召諸徒語曰:‘吾往矣’。其徒環立左右,請曰:‘師往,豈無一言以遺後乎’?遂誦謁云:‘大野浮雲散,長空月已明,爾輩宜保惜,切莫問通津’。誦訖,端坐而逝。時洪武辛未正月二日也。高年六十有六”。後人贊其師曰:“真鐵中之錚錚,僧中之佼佼者也”。
清乾隆時,其“仍依明時舊制”,將“僧綱司”仍設寺內。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巴陵時,曾微服親臨乾明古寺與當時方丈徹夜談禪,“至雞鳴而興致依然矣”。但清後期,隨著全國佛教的衰落,乾明古寺也逐漸衰退。
近代到現代待民國初年至解放前,乾明寺亦隨著全國佛教逐漸式微,原有的輝煌不再有,許多宅基地及田地逐漸被官府及當地民眾所占有。
解放初期,寺廟成為了當時巴陵縣城關鎮派出所駐地,後雖從此遷出,但寺廟已荒廢一片,斷垣殘壁,寺廟已無僧人。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黨對宗教政策的落實,岳陽市委、市政府對恢復這座2000年的古寺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在當時民宅、商店、廠房林立的情況下,各級領導通過多方努力仍將原有寺廟中一塊荒蕪之地劃撥給了寺廟。雖然其占地不到原有的三千分之一,但千年古寺終可有了棲生之地。後由僧眾重修殿宇,飾瓊樓,拓齋房,肖五十應真(羅漢)於其上。故,古寺乃香火重旺,信眾頗眾。寺廟建成當年,就被湖南省宗教局授予“湖南省重點宗教場所”。
現,乾明古寺住持乃虛雲老和尚第二代傳戒弟子即雲門宗法嗣佛緣老禪師之受戒傳牒弟子釋明揚也。釋子仍持乾明祖師禪僧灝鑒之志,“三轉語下,開悟學者”。且廣納天下之僧才,融儒釋道如一體,以和諧為本弘揚佛法,立志再創乾明古剎昔日之輝煌。
三朝皇帝親書御匾
唐顯慶三年高宗皇帝頒詔書將巴陵“乾元寺”敕更名為“廣福禪院”,並賜以“廣福禪院”御書匾牌。
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皇帝頒詔,將“新開寺”更名為“乾明寺”,並親筆御書“乾明寺”金匾齊楣,並賜“金全藏”及“旃檀像(用檀香雕刻的佛像)一軀”。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惠宗皇帝依據元世祖皇帝“聖旨”,又為乾明寺特頒詔書,以茲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