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 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
其一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
拄杖閒挑菜,鞦韆不見人。
殷勤木芍藥 ,獨自殿 余春。
其二
高亭廢已久,下有種魚塘 。
暮色千山入,春風百草香。
市橋人寂寂,古寺竹蒼蒼。
鸛鶴 來何處,號 鳴滿夕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四望亭:在今湖北黃岡。
⑵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言海棠花已謝,梅子初熟。
⑶木芍藥:牡丹的別名。
⑷殿:原指行軍走在最後的隊伍。後泛指序列之末。
⑸種魚塘:養魚池。
⑹鸛鶴:泛指鶴類。鸛,大型水禽,似鶴。
⑺號:叫。
白話譯文
其一
一場雨後浮萍都聚集在一起,池塘里蛙聲一片。
海棠已經落盡像夢一樣無影無蹤,梅子已熟可以吃了。
很悠閒地柱著拐杖挑著菜,庭院裡不見佳人盪鞦韆。
只有殷勤的芍藥花,還獨自開放在春天的後面。
其二
四望亭已經荒廢很久了,亭下有養魚的池塘。
暮色籠罩了群山,春風吹送著陣陣草香。
人漸漸散去,白天熱鬧的市橋變得非常寂靜。
不知何處飛來了鸛鶴,夕陽之下,鸛鶴悽厲的鳴叫聲響徹了整個天空。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貶謫黃州團練副使。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達黃州,這兩首詩是這年春末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第一首寫雨晴後散步所見之景。一二句寫雨晴。“雨過浮萍合”,說明先前的雨下得不小,若是毛毛細雨,就不致把浮萍衝散;也說明是初晴,否則,浮萍早合,就不會引起作者的注意了。“過”、“合”二字,恰切地寫出了大雨初晴的景象。雨後青蛙叫得特歡,“蛙聲滿四鄰”的“滿”字,是傳神之筆。三四句寫春光已失,經過大雨的摧殘,海棠花已落盡。蘇軾在《定惠院海棠》詩中就說過,海棠雖美,但轉瞬就凋謝了:“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海棠真一夢”,就是寫海棠花已“紛紛”落盡,像夢一樣難尋其蹤影。但其實不止“海棠真一夢”,蘇軾在黃州不止一次地感嘆“人間如夢”,他的經歷就是一場惡夢。因此,用夢來形容海棠的凋謝,浸透了他這時特有的感受。梅子成熟於夏初,“梅子欲嘗新”,也說明春天是一去不返了。五六句寫自己的孤獨。“拄杖閒挑菜”——活畫出了他那閒得無聊的神情。“鞦韆不見人”——他在《蝶戀花》中寫過:“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佳人笑聲漸失已令人煩惱,何況雨後鞦韆,根本不見佳人。最後兩句以牡丹花(木芍藥)在春末的獨自開放,反襯百花凋零,春光已失。“殷勤木芍藥”,贊牡丹情意懇切深厚,就是傷百花的無情。“獨自殿余春”,指花已盡。在後面稱為“殿”,表明牡丹已是最後的花,余春即殘春,獨自為殘春之“殿”,五字三層,層層充滿了“遲暮”之感。
第二首寫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東岡上歸。高亭久廢,不再供人游賞,而是用來養魚的地方,一開頭就給人以荒涼之感。“暮色千山入”即“暮色入千山”,寫天已晚,為“歸”作鋪墊。“春風百草香”,寫春已殘,故春風送來的不是花香而是草香。“市橋人寂寂”,應“暮色”句,因天將暮,故市橋人散。古寺即乾明寺,“古寺竹蒼蒼”應“春風”句,因春已殘,故再也見不到“雜花滿山”,但見蒼蒼竹木而已。高亭久廢,暮色初臨,市橋人散,竹木蒼蒼,都給人以冷落寂靜的感覺。最後兩句的寫法與前一首相似,以鸛鶴號鳴,反襯市橋沉寂。正因為萬物俱寂,突然出現的鸛鶴聲如同充滿了暮色蒼茫的整個天空,聽起來更加悽厲。白居易《琵琶行》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句,蘇軾這裡的藝術效果則相反,是“此時有聲勝無聲”。這正是哀號無告的蘇軾貶官在這寂寞江城的生動寫照。
這兩首詩寫景如畫,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韻味。宋詩明快,唐詩蘊藉,杜甫詩沉鬱蒼涼。蘇軾詩以明快見長,而這兩首詩卻含蘊豐富,不露不張。讀者若不細加咀嚼,很容易當作一般寫景詩讀過。但稍加品味,就能發現這些寫景詞句都浸透著他貶官黃州初期所特有的感傷色彩。第二首更具有杜甫詩沉鬱蒼涼的特色,結尾更是杜甫慣用的手法,宕開一層,在更加開闊的畫面上抒懷。
名家點評
清·紀昀《紀評蘇詩》:“‘格在唐宋之間’,第二首‘純乎杜意,結尤似’。”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