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爺誕辰的由來
九皇爺的兩個流派九皇爺來源有兩派說法,道教九皇派和民間九皇派。
道教九皇派源於星宿崇拜。“九皇”是
古代中國原本是星宿崇拜的產物,和夜
間指示方位賴以制定曆法的北斗七星有關。古人的智慧認定北斗有九星,七顯二隱,與天文考證是共通的。散布於北方天幕的七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被道家合稱為天罡,在西方則被稱為大熊星座。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廣泛傳播的說法,使北鬥成為主掌人壽夭的“神明”。拜斗母就是北斗星君人格化的進程。
傳說北斗九星為斗母之子。斗母,又名紫光夫人,原為龍漢時國王周御的妃。夫人於蓮池脫服澡浴,忽有感應,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拜斗母九皇就是古人對北斗眾星的信仰將北斗星君人格化的進程。
民間九皇派起源於流傳在東南亞的各種歷史傳說,九皇大帝只有一位,卻是以香爐代替塑像。
九皇齋,從禮斗習俗而來,在東南亞久盛不衰,與當地特殊的九皇大帝信仰相結合,有一整套隆重而嚴格的慶典儀式。香客持九皇齋,從八月最後一天齋戒至重陽,這種習俗和民間普通虔信的消災解厄、消除業障病苦、長生延壽的祈求有關。
九皇爺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
<傳說一、上古九大皇帝>
九皇大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九位人物-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誥、堯、舜、禹。
<傳說二、九皇爺為秦代革命烈士>
陳勝吳廣起義前,九個結義英雄策划起義反秦,事機敗露,為秦兵殺害,取去首級,棄其屍身,民憐其義,私下以九個陶瓮,盛其遺體,置於河中,任其漂流出海。幾年後,漢朝興起,九瓮殘骸,竟漂回原地。烈士無名無姓,事情甚為靈異,當地人民收拾殘骸妥為埋葬,為烈士立廟祭祀。後九人顯聖護民,地方官從民意,申奏朝廷敕封“王爺”冥銜,遂演變為“九皇爺”。
<傳說三、洪門五祖與白錠香爐>
洪門傳說中的少林前五祖因反清復明活動被清兵追殺,投奔鄭成功後,被派到閩、粵、桂一帶推進革命。到了蒲田,被九連山少林寺收留習武,後事情敗露,少林寺被清兵焚毀。他們逃出後,在廣東惠州石城縣高溪廟住下來。一日近處河中浮起一物,撈起,乃是一隻白錠香爐。爐底刻有“看不懂的”四個字,並寫明“五十二斤、十三兩”。洪門祖宗之一的陳近南知道爐底的四個字就是“漢留文字”的暗號,意思就是“反清復明”。“五十二斤、十三兩”的意思就是“五湖,南京二京,十三省。。。。。”這則故事的重要道具“香爐”與九皇爺信仰中只拜香爐的習俗吻合。
<傳說四、洪門天地會領袖人物萬雲龍>
在吉隆坡安邦流傳很廣的傳說,九皇慶典是祭典洪門天地會首領萬雲龍。1734年,萬雲龍在清雍正甲寅年九月初九,與清兵交戰而戰死在湖南長沙,餘下部屬逃至海南島,敗兵被追殺而由水路逃往暹羅,後被迫在檳城定居。
洪門會其中一部分殘兵後來至安邦定居,表面上以種植為業,暗地裡卻秘密結社,羅致愛國志士,共襄反清復明義舉。
有一次的開香堂(又稱開香會,即新人入會儀式),警方突襲現場並嚴加盤問聚會理由。首領說在這裡拜神祈求平安。警方見雖有拜神跡象但無神座神像,追問其故。眾人一時語塞,忽然其中一首領急中生智指著身前的一隻香爐說:這就是我們拜的神。看著香爐冒出縷縷香菸,警方懷疑地問:香爐是神?他是什麼神?一人隨口回答:他叫九皇大帝。無人知道九皇大帝的典故,警方信以為真,就此作罷。自此,吉隆坡華人供奉九皇爺,就以香爐為神位了。
<傳說五、明太祖第九代孫魯王>
這是最有史實根據的傳說。明太祖第九子魯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稱九王爺,又稱魯王。一批明臣擁魯王為帝於紹興,後被清兵追殺,魯王投奔鄭成功,居住於金門。傳說鄭成功不禮待魯王,將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憤恨鄭成功,於是浮海南來,立廟祀奉。因九王爺沉海沒有屍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傳說九月初九是王爺誕辰,那天早晨有香爐浮海而來,是為神降,即迎接魯王由水中上岸。
事實於1959年揭開,金門島發現一座古墓,墓中石碑記載魯王死因是哮喘,並非鄭成功迫害,此公案始真相大白。
<傳說六、王爺鄭成功>
清朝反清江湖烈士高舉反清復明旗幟,鄭成功更秘密在福建省樟泉一帶積極召集各路江湖好漢於沿海“斗母宮”內商議復明大計,共襄義舉。他們利用宮內諸神千秋寶誕為掩飾,一連九天在宮內招兵買馬,高舉“九皇大帝”旗幟為號召,“意即要救明朝江山大地”,在斗母娘娘聖像左右兩手書日月(即明)。
農曆八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出海迎接王爺鄭成功來主持大局,鄭成功乃受朝廷通緝,因此,從落船到晉宮內,需以涼傘遮住,以免身份曝光。農曆九月初九午夜,奉送鄭成功出海以到別處號召義舉,準備一艘“王船”及供上一切日常用品、糧食等。起義終歸失敗,傷亡慘重。
樟泉一帶鄉民為紀念王爺鄭成功及眾烈士史跡,每年農曆八月的最後一天至九月初九一連九天,祀拜王爺祀與眾多犧牲的民族英雄。
傳統風俗習慣,九皇爺香火隨之來到南洋,相傳至今應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這斗母宮的九皇信仰儀式中的幾個主要步驟都已得到了體現,如“迎神”“請水”“送神歸海”“王船”等等。
傳說與儀式究竟哪個更早,是為了配合儀式而杜撰了傳說,還是因為有傳說才刑成了儀式,難以分辨。儀式與傳說的相互配合,為信仰的流傳找到了某種根據,也為信仰活動抹上濃厚的神秘色彩。
解說:
九皇信仰原是北斗信仰,是中國人傳統中最古老的星辰崇拜。
九皇大帝是指與玉帝同一品位的先天大神“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的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由於中國人觀北斗的歷史可遠溯到公元前30世紀至40世紀,因此中國人觀察中的古北斗星座有九星;後來遂產生北斗星座七明二暗,除七星外另有輔星與弼星二顆暗星的說法。反後來道教則解說,這二顆暗星其實是勾陳與紫微二星的分氣。
每年農曆九月,在馬來西亞各地流行的九皇大帝廟會及吃素風氣,其實源自中國漢代以來道教教徒舉行禮斗集會的習俗。九皇誕包括了集體禮斗、拜斗的活動,這是北斗崇祀習俗的南移。
北斗信仰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星辰崇拜。又由於北斗在中國的天際,是一座每天轉動一圈的星座,人們也根據北斗一圈的轉動,分出它一天有12個轉動階段,創造了觀北斗認識12個時辰的時間測量法。
人們還發現到,北鬥鬥柄會根據1年中很多不同階段的時日,指向天際不同的方向;每當黃昏群星出現時,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會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卻也根據斗柄在不同季節所指方向不同,出現移形變位。
所以,人們又根據北鬥鬥柄的方向轉動,發現斗柄有24種方向可指,於是人們便有了“24山”的中式羅盤。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時間內指向一方,地上就會出現一次氣候變化,影響農耕;於是古人便得出一種看法,以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24節氣氣候變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別。
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語“斗轉星移”,用以形容時間的流逝與世事變化。
古人在夜間,是以北斗指示方向。北斗的斗子上最外2顆星,聯成直線,延長到四倍之處有1顆星,無論北斗如何繞它轉動,它都兀然不動。這顆星就是永遠在正北方的北極星。
所以,不論時辰和季節可以用北斗找方向;不知時辰和季節,也可以看北斗推知時辰和季節。人們可以根據北斗找北極星的方位,只要發現北方就能認清八方;人們又根據季節的認識,按北斗的斗柄指方去測知地面的正確方位。
在以農立國又地廣人稀的中國大陸,觀察北斗在天上的變化,可以“指示”了人們認識氣候變化與交通方向,成為農業及交通最高及最標準指標。
每當北斗一變化,天上的星象、地上的陰陽及氣候和人間的情況也會改變。所以,人們便以為北斗管理星辰氣候,也影響人的福壽命,並由此變化各種以北斗九星名義演變的風水命理學。人們逐相信崇拜北斗,可以作為消災解難、增福添壽的方法。
根據道教的北斗經典,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九是北斗九皇誕,連續9日,不斷的禮拜北斗諸星,可以令人間消災延壽、福祿兼至。
1)據道教的《北斗本生經》所說明的九皇大帝來歷,是個神明的化身故事。
經內說,龍漢時代的國王有1位皇妃紫光夫人,在過去世曾經發願要生下聖子“輔估乾坤”。有一天,這一位王妃在金蓮花池沐浴,受到感應,生下了蓮花九苞,化為九子,便是九皇。
2)根據《本命延生經》的教義,元始天尊之陰氣化生斗姆。斗姆的梵氣又化生了九皇。因此,九皇實為先天之大神。
凡是侍奉九皇,必尊九皇之母,凡侍奉九皇之斗母的地點都稱為“斗母殿”或“斗母宮”,但是,卻不常以“九皇大帝”為正式廟稱。
3)民間對九皇大帝的來歷,則另有擬人化的傳說,以為他們是抗暴或保皇失敗而被殺的義士,或說是被官府斬殺的海上勢力領袖。
南洋各地,其中有些九皇神廟,迎神的儀式是在海邊迎海水回祭壇,又有的人慶典期間又手纏白帶或手披麻帶,仿如帶孝。
有關傳說之流行,可能與早期會黨有關。早年的會黨曾借九皇誕掩護,進行結社和舉行儀式;九皇醮儀包括了超渡忠魂儀式,會黨可能亦乘此機會紀念原為海上反暴義師的先烈,遂造成傳說的出現。
1)九皇誕是一個信眾一年一度集體持素的日子。各人在這9日內持素的日子長短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持素者都必須講究身口意三淨才是合乎規矩。
講究的作法,更要求煮食素菜的鍋具和所用的杯盤都不曾染上葷腥。
2)凡是舉行九皇誕的地區,必定立起稱為“高燈嵩”的竹嵩。竹嵩的材料去枝留尾,上掛九燈。立燈嵩有兩層意義:
(一)它是用來為天上的神明指路,讓神明知道某處舉行慶典和醮儀,相約前來同慶共歡。
(二)道教以“北斗燈儀”消災迎祥。它代表燈儀的簡化與形式化。
過去,豎燈登嵩是在地上挖洞,洞內藏著含有吉祥寓意的物件,包括鐵釘(出丁)、錢幣(生財)、木炭(旺盛)、五穀或豆類(豐收),現在,由於一般都是在柏油路上立嵩,因此竹嵩都是下加腳架立起,也不講究埋藏吉祥物。有些地方的神廟則僅在壇內燃起九燈。
3)農曆九月的最初幾天,其實也正好是其他數位神明的神誕,例如:九月一日即是中國南方流行的哪吒神誕。
因此,按民間廟宇的每逢九皇神誕,就會出現不同的神明下乩,同到壇前辦事與慶賀,使到九皇誕成為頗多神明跳乩集會之日;所以,名為九皇誕,卻又是其他神明的童身帶領信徒行儀和表演過火、下鍋的盛日。
到了第九日九皇回天之夜,亦有各路神明的神鑾及乩童護送九皇的繞境遊行,非常熱鬧。
4)福建人喜以“爺”尊稱神明,亦因而俗稱北斗九皇為“九皇爺”。另外,福建漳州也俗稱其地區性質的保護神為“王爺”。
村姓“王爺”既是瘟神,又兼有一村一族家族祖先神的身份。人們害怕傳染疾病之際,又認掌管疾病的神明為祖先和村落的保護神,是一種心理慰藉。
雖然“皇爺”不同於“王爺”,各村王爺姓氏也不同,但是,九皇燈儀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最後一晚祈求驅瘟,因此本地的九皇祭,便出現了像中國送瘟之祭的送船出海,或甚至在海上燒船的儀式。
久之,對信仰認識不周詳的人們也把九皇誕穿插“送王船”儀式當成送“皇船”。
中國人流傳了許多稱讚北斗的詩詞,而道教的信仰中,又認為北斗能護國保民,轉移命運。
由於天上的北斗的變化,可以作為人間變化的“指示標誌”,因此自古以來它的現象被視為主宰國運,又被認為關係每個人自身的命運。人們更以包公和狄青等系列
的傳奇人物,比喻作北斗星群中的其中一星轉世,或者把其他民族英雄比喻為北斗星,這一星辰信仰,是中華民族在宗教信仰上的民族意象。
1)九皇誕辰能流行,其實代表了人們對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承繼,以及代表每個人對自己一生轉凶為吉,年年都抱著希望。
由於北斗掌管人間命運,因此,向北斗祈禱是一種盼望改命轉運之道。雖然位處中國大陸南方的大馬已經不能看見北斗星群,但是這一信仰卻隨著人們的文化心態和信仰傳統渡海南來、發揚更廣。
2)連續9日間,整個社會中有許多個人實行了不殺生、持素以及淨口和清心寡欲的行為。
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種生理健康的調節,也是一種心理自我控制的訓練,更是一個人向主宰個人命運的北斗九皇自我反省和懺悔的日子。其實,這種風俗協助了個人在一年結束之前,自覺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實踐簡樸生活,利用宗教儀式提升心靈、洗心革面。
如果只是持素,但不曾有口和意之改變,當日也不體驗簡樸生活,則是把信仰實踐得不完全了。
3)各區廟會的舉行,以及社會許多家庭及個人參與集體行為,形成了有助社會集體自覺本族宗教文化存在;以及認同本族宗教文化的活動。這也起著一種有助社區經濟的調節作用。
4)送神時舉行神明的繞境遊行是民俗活動,也是說明神明所位處的社區的“範圍界線”以及代表“淨化”社區的意願。
遊行隊伍的神明到達每處都必與路經地方的廟壇互相招呼和敬香,其實是以儀式去顯示與鞏固不同社區與人群聯繫,是一種象徵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