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日本軍隊為了加大殺傷力,將三年式重機槍進行改進,口徑7.7mm,精度更高的7.7MM槍彈,比三年式重機槍更進一步加重重量竟然高達63公斤,主要是為了增加散熱片以利持續射擊。另外將握把從框式改為摺疊式,將扳機從扣動式改為壓鐵式。它的子彈威力為3712焦耳,與中正式步騎槍發射的7.90毫米子彈威力相同。盟軍給它起了外號啄木鳥
參數
世界範圍內氣冷取代水冷都是趨勢。射速方面92式理論射速450 發/分鐘、實際射速200 發/分鐘。
研製歷程
日軍最初大規模裝備的現代重機槍是馬克沁機槍,一共引進了200挺,部分裝備要塞部隊,在甲午戰爭中野戰實用不多,馬克沁機槍需要當時最高技術的生產工藝,這是日本工業所不能具備的,1896年日本看上了法國新研發的導氣式機槍,購入4挺用來試驗,1898年炮兵會議議員和哈奇開斯(也稱霍奇開斯)工程師一起在日本對哈奇開斯機槍進行了測試,測試不算太順利,因為長途運輸導致發射藥變質,故障不斷,不過原因查明後日本人還是很滿意這種機槍的,1901年陸軍購買了哈奇開斯Mle1897年型機槍的生產專利和50挺樣槍,1902年日本開始大量生產這種機槍,並稱為保式機關炮,日俄戰爭中哈奇開斯還另外生產了一部分出口日本,各種哈奇開斯機槍Mle1897型機槍總出口數量為202挺。
法國自用的Mle1897型機槍是8毫米口徑的,哈奇開斯專門為日軍研發了使用30年式6.5毫米步槍彈的出口型
日俄戰爭期間,日軍根據實戰經驗對保式機關炮進行了改進,改進型成為38式機關炮,總產量兩者共生產了將近一千挺.
1909年南部麒次郎又對三八式重機槍進行了十多項的改進,1914年設計定型了三年式重機槍,到1933年停產,共生產了3千挺左右。
進入30年代,飛機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以日本生產能力製造出來的六五曳光彈,可靠性極差,沒有曳光彈的情況下重機槍射擊飛機的效能很低,還有就是隨著對手汽車裝備越來越多,日軍不得不增加重機槍的口徑。
1932年以3式機槍為基礎開發出使用7.7毫米子彈的92式重機槍
口徑 7.7mm,全長1155毫米,槍身長721毫米,30發保彈板,重量55.3公斤(含三腳架),槍身重27.6公斤,射速450發/分,初速732m/s,有效射程800米,200米穿甲彈可以擊穿12毫米鋼板,500米可以擊穿8毫米鋼板。配備92式或96式光學瞄準鏡。
92式重機槍總產量為4萬5千挺,由日立,東京重機工業生產。當時的生產價格為2175日元。
1挺92式機槍組成1個機槍分隊(1名士官,10名士兵,2匹馬),1個彈藥分隊(士官1人,士兵10人,馬8匹)。1個機槍小隊由4個機槍分隊和一個彈藥分隊組成。
機槍分隊4個人扛機槍,4個彈藥手各運輸個4甲彈藥箱,彈藥箱22公斤540發子彈,共2160發子彈,還有2個背運2個20公斤乙道具箱和預備槍管。
道具箱裡主要是各種潤滑油,使用保彈板必須要各種潤滑油,以3年式機槍為例6挺重機槍的中隊,需要配備6罐650克的脂肪油,合成油脂,10罐700礦物油等,道具箱裡還需要矯正保彈板的工具,擊針,各自拆卸工具,槍管通條,易損零件等。
彈藥分隊每匹馬運4箱750發重30公斤的乙彈藥箱,整個彈藥分隊運輸32箱2萬4千發子彈,合計每挺機槍9660發子彈,
槍械缺陷
92式重機槍的壽命不長,日軍投降後就基本不在生產使用了,整個戰爭中一共有4萬多挺生產了出來,至少有3萬以上用在了中國戰場上。我軍也繳獲了不少92式 重機槍,在日後的解放戰爭乃至抗美援朝中都有過它們的身影。由於92式使用的是7.7毫米子彈,彈藥通用性較差,子彈威力也略顯不足,已經不適合繼續升級改造了。相比大名鼎鼎的MG-42確實不在同一水平之上。但是特殊的使用背景還是詮釋了92式重機槍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