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式機槍

九二式機槍

早先出產的三年式重機槍,由於使用6.5mm有坂三八式步/機槍尖彈,因此連防火帽都不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使用的重機槍是大正三年式重機槍。 因此陸軍於昭和4年開發了以對空射擊為主的使用7.7mm子彈的八九式迴旋重機槍。

百科名片

九二式重機槍九二式重機槍
日本九二式7.7mm重機槍,是日本於昭和天皇七年(公元1932年),在三年式重機槍的基礎上,經局部改進而成的制式重機槍,因當年為日本神武紀年 2592年,故將其年式定為“九二式”。九二式重機槍主要是將口徑由三年式重機槍的6.5mm改為7.7mm,將“框式把手”改為呈“八”字布局的“拐式把手”以及在槍口加了可以取下的防火帽等。這些改動比較細微,一般人若不是特別注意,通常不易分別。不過在這兩型重機槍的機匣上方,分別刻有“九二式”和“三年式”,一看便可分辨出來。
皇記2592年定型,導氣自動原理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徑:7.7mm 槍管長:721mm
全槍長:1,156mm
重量:55.3kg
裝彈數:30發供彈板
發射速度:450發/分(最大)實際200發/分
子彈初速:800m/sec
表尺射程:2,400m ]
最大射程:4,500m
生產商:日立
總產量:45,000挺

概述

九二式重機槍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分隊的主戰制式自動武器,主要由槍身、槍架和副品等三大部分組成。其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起落式閉鎖機構,利用空氣冷卻槍管;採用剛性金屬彈板供彈;可以用機械瞄具或光學瞄具瞄準射擊;槍架兼有平射和高射兩種方式(主要技術諸元見附表)。其外觀造型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槍身上的螺旋狀散熱片幾乎占了全槍的60%,與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軍隊所使用的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水冷方式的馬克沁重機槍,形成了明顯的區別。

外觀描述

從外觀造型樣式和內部結構特點來看,九二式仍然繼承了“歪把子”的血統,只不過是體形放大了而已。早先出產的三年式重機槍,由於使用6.5mm有坂三八式步/機槍尖彈,因此連防火帽都不要。九二式改用7.7mm尖彈以後,包括槍口動能和槍口焰在內的各方面能量都相應增大,顧及到射手瞄準射擊條件,設計並安裝了一個防火帽,其實在這個防火帽被卸下時,其槍口與原來的三年式並無兩樣。由於九二式裝上防火帽以後,與槍身上的散熱片以及全槍整體外觀構成一隻“鬥雞”模樣,加上其射擊時的頻率不高,槍聲聽起來又“咯、咯、咯”的,所以抗日戰爭時期有的抗敵軍民形象地戲稱九二式為“雞脖子”。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使用的重機槍是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當時的陸軍對重機槍的認識是,彈藥能使用6.5mm×50子彈,如果有2km射程的話就足夠了。但是和世界各國的重機槍相比威力不足(當時各國重機槍的標準口徑7~8mm),而且防空射擊時射程距離也不足。因此陸軍於昭和4年開發了以對空射擊為主的使用7.7mm子彈的八九式迴旋重機槍。陸軍也需要使用7.7mm子彈的重機槍。於是將八九式重機槍進行了改裝,以用於地面部隊。並進行量產以裝備陸軍。但以當時的日本的工業能力,無法大量生產這種型號重機槍。日本陸軍認識到八九式迴旋重機槍的地面使用化改裝不太容易,於是在昭和7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機槍試驗開發度使用7.7mm子彈,因為口徑增大的原因,加強加大了槍體使其更加堅固也導到全槍重量增加,之後從昭和7年到8年對樣槍進行了射擊試驗,昭和14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機槍的名稱定型。其基本構造沿繼了三年式重機槍的構造,不同的地方口徑不同,光學瞄準鏡不同,握把不同等。其瞄準裝置採用了光學瞄準鏡,遠距離的命中精度相當高。子彈塗油裝置以及供彈機構與三年型機關槍相同,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槍口消焰器。供應彈方式沒有採取彈鏈供彈而是採取了彈板式,發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機式,而是變為對推的壓鐵式。因其特有的發射聲音,盟國的士兵們稱為“啄木鳥”。 九二式重機槍在中日戰爭第一次投入戰鬥,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日本陸軍的制式機槍活躍在各條戰線上。其優點是命中率高。據說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自衛隊開始採用武器時有人提出採用九二式重機槍的意見,但沒有被採納。在中日戰爭中,中國繳獲了大量的九二式重機槍,並反過來用來打擊日本鬼子
九二式重機槍在國共內戰是中共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並一直裝備到五十年代,在韓戰印度支那戰爭中仍可見到他的身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