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特氏壺腹周圍癌

乏特氏壺腹周圍癌,是癌症的一種。

概述

乏特氏壺腹周圍癌,系指乏特氏壺腹、膽總管下端、胰管開口處、十二指腸乳頭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腸黏膜等處的癌腫。這些來源不同的腫瘤,由於其所在的特殊解剖部位,有著相同的臨床表現,手術時也難以將其截然分開,故常作為一個類型,統稱為壺腹周圍癌。

病理

乏特氏壺腹周圍癌 乏特氏壺腹周圍癌

腫瘤大體標本呈息肉型或結節型、腫塊型或潰瘍型。壺腹癌多為腺癌,大部為分化好的腺癌,分化不好的腺癌約占15%,如出現症狀則已有3/4腫瘤侵及主胰管。組織學分類除腺癌外,余為乳頭狀癌,粘液癌、未分化癌、網織細胞肉瘤、平滑肌肉瘤、類癌。由於癌腫的特殊位置,很容易阻塞膽總管和主胰管,致膽汁及胰液的引流不暢,以至阻塞,引起梗阻性黃疸及消化不良,亦可直接浸潤腸壁形成腫塊或潰瘍,加之消化液、食物的機械性損傷,可引起十二指腸梗阻與上消化道出血。

其轉移方式有:

①直接蔓延至胰頭、門靜脈及腸系膜血管。

②區域淋巴結轉移如十二指腸後、肝十二指腸韌帶、胰頭上下等處的淋巴結轉移。

③肝轉移。晚期可有更廣泛的轉移。

臨床表現及診斷

發病年齡多在40~70歲,男性居多,與胰頭癌的臨床表現極為相似,胰腺癌70%發生在胰頭,多為腺管癌,腺泡癌少見。半數病人在有症狀後3月就診,10%的在一年以上就診。

(一)症狀、體徵傳統觀點本病為無痛性進行性黃疸,肝、膽囊腫大,間歇性胃腸道出血為其主要症狀,但臨床證實是片面的。

1.黃疸:較早出現,進行性加重,但少數病人可因腫瘤壞死,膽管再通而黃疸消退或減輕,但以後重新加深,呈現波動性黃疸,注意不應誤為膽石症或肝細胞性黃疸。可有尿色深、糞色淺及膽鹽在皮下沉著刺激神經未稍而出現皮膚搔癢。

2.上腹痛:早期部分病人(約40%)可因膽總管擴張或因胰液排出受阻致管腔內壓升高,而產生劍突下鈍痛,可向背部放射。進食後較明顯,常未受重視,後期因癌腫浸潤範圍擴大,或伴有炎症而疼痛加重,並出現背脊痛。但多不如胰頭癌嚴重。

3.發熱:合併膽道感染(約20%)或鄰近部位的炎症,可有寒戰、高熱,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

4.消化道症狀:因膽汁、胰液不能正常參與消化過程,病人有食欲不振、飽脹、消化不良、腹泄、乏力及體重下降。由於壺腹癌部分壞死後慢性出血,以致黑便,潛血試驗陽性,並出現繼發性貧血,胰腺癌腹膜轉移或門靜脈轉移可出現腹水。

5.肝、膽囊增大:為膽管梗阻、膽汁瘀滯所致,常可觸及腫大的肝臟及膽囊,肝質地硬、光滑,胰頭癌在晚期常可捫到不規則而固定的包塊,少數可聽到因腫塊壓迫胰腺附近動脈而出現的血管雜音。

輔助檢查

1.化驗檢查:早期澱粉酶可升高,血清膽紅素一般多在13.68μmol/L(8mg)以上,大便潛血試驗約85~100%患者為陽性,鏡檢可見未消化的肌纖維和脂肪,可有糖尿。

2.十二指腸引流:引流液中有時可見鮮血或潛血陽性,或可見脫落的癌細胞。

3.X線檢查:

(1)胃腸鋇餐及十二指腸低張造影檢查:有時可見十二指腸外上方有膽囊壓跡,及其第一二段交界處有增粗的膽總管壓跡,十二指腸乳頭增大;胰頭癌者可見十二指腸套擴大;十二指腸內側壁“僵硬”呈“∑”形,胃受壓向前推移。

(2)PTC:可顯示膽總管下端的阻塞部位,注意發生膽漏及膽汁性腹膜炎等併發症。

(3)ERCP:可以窺視十二指腸內側壁和乳頭情況,並可活檢、確診,對壺腹癌及胰頭癌(可有胰管狹窄或不顯影等)的診斷均有較大幫助。

(4)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SCA):對胰頭癌診斷有益,從血管位置改變,可間接確定胰腺癌所在部位。

(5)CT:對鑑別胰頭癌有意義,有助於本病診斷,可顯示腫瘤的位置與輪廓。

4.B超:可確定膽管擴張,對無黃疸者亦能提供早期進一步檢查線索,有經驗者有時可觀察到局部的癌塊。

5.核素檢查:可了解梗阻部位。75硒-蛋氨酸胰腺掃描,在胰腺癌腫處出現核素缺損(冷區)。

鑑別診斷

由於本病有上腹悶脹不適,黃疸,有時並發膽道感染、血清澱粉酶升高,可誤診為膽管結石,但根據反覆發作史,夏科氏三聯征、波動性黃疸,影像學檢查可加以區別。甚至誤為傳染性肝炎,根據壺腹癌AKP升高。轉氨酶與血清膽紅素髮展不平行可資鑑別。也有誤為膽管癌,肝癌的,可根據影像學膽管癌之膽管呈偏心性狹窄,肝癌AFP升高與本病區別。有時易與胰頭癌相混淆,但腹痛重於本病,B超、CT等見胰腺內腫塊。臨床上可進行B超、PTC、ERCP等檢查,結合症狀、體徵便可診斷本病,並鑑別其餘易誤診的有關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