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六朝皇陵石刻

2.齊武帝蕭賾景安陵,建成於公元493年。 3.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建成於494年,在丹陽胡橋鄉仙塘灣。 4.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建成於482年,在丹陽胡橋鄉趙家灣。

丹陽六朝皇陵石刻

江蘇丹陽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文物古蹟眾多。建置始於秦朝,已有2m0多年歷史。古名雲陽,亦名曲阿、鳳美、簡州、蘭陵、延陵等。唐玄宗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才命名丹陽,沿用至今。
丹陽諸山為寧鎮山脈之餘緒,其大都分布於丹陽城的東北部和西部,而東南為長江三角洲之沖積平原,屬江南“魚米之鄉”。境內較高的山嶺有60多個,如嘉山、沈山、管山、白鶴山、觀音山、黃連山等,這些山嶺不僅風景峻秀,且多迷人的神話傳說,別有風致。其中管山為丹陽抗日游擊戰爭之根據地,當年管文蔚、管寒濤、陳雲閣等同志在此山開展革命工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游擊戰爭,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丹陽河湖眾多,其主要有練湖、大運河、九曲河、香草河及許多瀆、港、澗、塘、泉等。其中以練湖為最大。練湖周長40餘里,由高驪山、長山八十四脈下泄之水匯流而成。練湖碧波千頃,水雲漂緲。湖心有墩,古代建有亭、台、軒、榭。南朝齊、粱時,君臣每宴集於此。當時建有“望雲臨水之軒”、“集思廣益之齋”,並建有“大白亭”、“劉猛將軍詞”、“忠義祠”、“名宦生詞”等。佛殿僧房,迴廊曲榭。桂花開時,香聞數里;荷花開後,菱藕滿湖。古時的道人墩上,金碧輝煌,竹樹掩映,一派湖光山色,蕩滌胸襟。與鎮江金、焦二山媲美,別具一格。
丹陽的名勝古蹟雖多,但以六朝陵墓石刻最為著名。丹陽因為是南朝齊、梁兩代帝王的故里,根據我國民族“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傳統習慣,齊梁帝王死後大多歸葬丹陽。他們皆多選擇在背依山崗,面臨開闊的平地。現在丹陽的荊林、胡橋、建山、坤城等幾個鄉的山凹里,有齊高帝、梁文帝、梁武帝等陵墓十一處,石刻十二處。墓前設定成對的石獸有二十多隻,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分述

丹陽縣誌記載,丹陽的六朝陵墓石刻共有十二處,現分述於次:
1.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建成於公元479年。在今丹陽胡橋鄉獅子灣。陵前有石刻麒麟、天祿一對。天祿身長2.90米,腰圍2.04米,高2.75米,麒麟頭頸殘缺。
2.齊武帝蕭賾景安陵,建成於公元493年。在丹陽建山鄉田家村南。帝在位十一年,去世時年五十四歲。陵前現存石獸兩隻,天祿身長3.15米,腰圍3米,身高2.80米,麒麟身長3.15米,腰圍2.51米,高2.20米。
3.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建成於494年,在丹陽胡橋鄉仙塘灣。陵前石獸二隻,天祿身長2.52米,高2.75米;麒麟身長2.90米,腰圍2.40米,高2.42米。
蕭道生本人未做過皇帝,其子蕭鸞稱帝後,追尊父為齊景帝。
4.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建成於482年,在丹陽胡橋鄉趙家灣。其在位四年,死時五十六歲。陵墓於1908年已掘,石獸已毀。
5.齊明帝蕭彎興安陵,建成於498年,帝在位五年,高帝、武帝的後代幾乎被他殺盡。死時才四十七歲。墓在丹陽荊林鄉三城巷北。陵前有麒麟和天祿各一對。
6.齊前廢帝蕭昭業鬱林王墓,建成於公元494年7月。蕭鸞
以太后命“執帝”“殺之”,死時才22歲,“追廢帝為鬱林王”、“葬以王禮”,在丹陽埤城鄉林豐大隊水經山下,墓前有石辟邪二。
7。齊後廢帝蕭文海陵王墓。蕭鸞“迎新安王昭文即皇帝位時才十五歲,同年十月,詐稱海陵王有疾,數遣御師瞻視因而須之。墓在鬱林王墓南側,墓前有石辟邪二。
8.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公元502年,蕭衍為帝,追尊其父為文皇帝。陵曰:“建陵”。陵前設定天祿、麒麟一對。天祿身長3.10米,腰圍2.76米,麒麟身長3.05米,腰圍2.70米。有神道石柱二根,兩石柱上端有神道石額兩塊,石額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個大字,左右相向,左為正文順讀,右為反文逆讀。
9.梁武帝蕭衍修陵。公元502年,蕭衍自立為帝,在位四十九年,公元549年卒,時年八十六歲,十一月葬修陵。在丹陽荊林三城巷地。陵前現存天祿一隻,身長3.10米,腰圍2.35米。
10.簡文帝蕭綱莊陵。文帝在位僅兩年,公元552年卒葬於莊陵,在修陵北(丹陽荊林三城巷北)。陵前有天祿,僅存前半身,形體比較高大。
11.陵口二石獸,據史料記載,梁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簡文帝莊陵,均在荊林三城巷北,北靠皇業寺,在蕭港附近。梁時公卿遏陵,皆由方山下秦淮河上船,經破崗瀆(孫權時就開始修鑿)、句容到丹陽,進入了蕭梁河達蕭港。因此,特在蕭梁河設定石獸二隻,東為天祿,西為麒麟。陵墓由此人口,陵口因此得名。陵口石獸為丹陽現存石獸中最高、最大的兩隻,花紋清晰,天祿身長4米,腰圍3.90米,高3.60米,麒麟身長3.95米,殘高2.90米。
12.建山鄉金家村南朝失考墓,該墓主人無查考,暫定名為金家村墓。古代陵墓前亦有石獸,現已失存。以葬制看與齊景帝、齊高帝墓陵相同。
總之齊梁墓石刻大的4米見方,重20餘噸,小的高、長不到2米,重約3噸,都是巨型整石雕成。其實這些“石獸”客觀上並不存在,由於能工巧匠的神工鬼斧,被賦予以藝術生命,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麒麟、天祿成對設定,形態對稱。造型均作張口、昂首、挺胸,守衛在陵前。雕刻精細,形態優美,花紋鮮麗,形態各異,各具特色。齊梁陵墓石刻繼承了漢代圓雕、乳雕和線雕混合運用的手法,並且表現了粗簡古樸向精湛秀美發展方向的轉變。石獸造型,齊梁兩代各有其特點,從總體上來看,可謂形神俱備,富於南方優雅的情調。
齊梁陵墓石刻是我國六朝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祖國勞動人民具有創造人間奇蹟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我國藝術寶庫中的這朵奇范,至今仍閃射出燦爛的光輝。慕名而來的考察者、旅遊者們,絡繹不絕。許多外國學者對這神奇的古代藝術也讚美不絕。甚至把有幸來此考察、觀光,當作自己一生中難忘的欣慰之事。為此,我黨和人民政府對此珍貴文物十分重視,多次撥款進行維修,現已全部修復
上列石刻,除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墓石刻註銷外,其餘十一處全部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