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醫神志病學是在深入挖掘傳統‘五神、五志’理論的基礎上,與現代精神病學、心理學、心身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相比較而建立起來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從臨床範疇看,神志病是人體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受擾、氣血津液變動而引起腦神功能失常,導致神志功能活動障礙的一類疾病,如癲病、狂病、郁病等,現代醫學的精神分裂症、強迫症等也多從此辨治。
理論體系
神志病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是“神志”概念,《內經》中“五臟神”及“五臟志”理論乃現代中醫神志病學理論體系的基本雛形。據此,神志病可依照五行規律從臟腑入手來診治,這種神誌異常的軀體化治療思想是中醫學所獨有的,也是中醫學身心整體觀念、身心一元論的突出體現,契合中醫學整體觀念與中醫理論的本質要求。
不能僅僅依照“五臟神”和“五臟志”的理論構建中醫神志病學理論體系。自《內經》以來,中醫學一直將神明歸屬於心,但無論從心或從五臟神論之,皆難以精細解釋精神、思維、意識活動的發生和病理變化。隨著人們對“腦”的認識逐步深入,尤其現代醫學的興起,為“腦主神明”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因此,神志病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應將腦納入其中,並與五行相配屬,從“腦-臟腑-神”互動影響及陰陽氣血理論入手,系統研究“神志”內涵及其功能與作用,科學客觀地闡釋神志病的發生機制。
診察技術體系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有云:“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神志病的臨床表現側重於患者情感、思維、意識、認知等方面的改變,即情感、認知、意向過程的障礙,相對於這些症狀的中醫學特徵性描述,主要包括善喜、善悲、善恐、善怒、善憂思、善驚、失眠、多寐、健忘、譫語、鄭聲、錯語、煩躁等。針對上述異常改變,臨證缺乏相應的陽性體徵,大都難以藉助現代檢測手段而明確診斷。因此,中醫臨證主要依據其病史、症狀特點與發病規律進行“望聞問切”,以獲取病情資料,指導辨證施治。在此,應基於神志病不同類別病種的症狀學特徵及病變規律,系統梳理四診診察法的技術要點,構建完善的診察法技術體系,既應準確把握不同診察法在神志疾病診斷中的作用要點,又要注意四診合參,綜合分析。
治療體系
對於大多數神志病而言,其確切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或者闡明其確切機制乃屬一種漸進性過程。中醫學自古即為一門經驗醫學,從大量的臨床資料、古籍文獻及臨證經驗中所提煉的行之有效的療法與技術,是體現中醫學診療優勢的重要途徑。治療體系構建的前提基礎是梳理清楚神志病的類別,對神志病的常見病證開展證候梳理,明確中醫辨證要點,以指導實踐用藥。按神志病臨床治療的專業性特點,大致說來體現如下四大治療體系。
藥物治療體系
關鍵在於理清神志病的病證方藥規律。從古籍文獻和臨床總結中篩選不同類別神志病的穩定藥物,即治“病”藥物;篩選不同證候的高頻藥物,即治“證”藥物,形成病證結合的系列特色方劑。其中,“理清神志病的病證關係”是臨證用藥的關鍵,即疾病是證候發生的基礎,證候是疾病演變的條件;診病為本,辨證為綱;穩定治“病”,靈活治“證”;治病不遺漏證候,治證不偏離疾病;針對疾病確立君藥,針對證候確立臣藥,針對個別症狀體徵確立佐藥。
針灸治療體系
關鍵在於理清神志病的病證配穴規律。在診斷明確、辨證清晰的基礎上,以“調神醒腦”為法則,制定病證結合取穴方案,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將頭針、體針、腹針有效結合,形成理論依據充分、臨床效果顯著的針灸治療體系。
情志療法治療體系
中醫七情網路學說中孕育而生的情志相勝法,即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理論調節情緒,以偏糾偏的方法,是中醫學特有的一種心理療法,類似於現代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除了情志相勝法以外,中醫情志療法還包括說理開導法、暗示解惑法、移情易性法、行為矯正法等。
適宜技術治療體系
關鍵在於運用中醫理論指導挖掘傳統適宜技術療法,如食療、藥膳、拔罐、刮痧、足浴等。因神志疾病常具有隱匿性,一旦發病往往多因素交織,且長時間受累,因而具有多重病理機制的特點。故對神志疾病,單一療法難以奏效,常需“雜合以治”,將各種療法有機聯繫,形成中醫綜合療法治療體系。
博士後科研站
2014年1月,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作為黑龍江省著名的三級甲等中醫專科醫院和科研機構黑龍江神志醫院正式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該科研工作站的設立對於推動中國神志病領域產學研結合和技術創新,解決神志病學術領域關鍵科學問題將產生重要影響。該院與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後流動站、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分別簽署了聯合培養博士後研究人員協定。